当前位置:家谱馆 > 南姓网 > 南氏源流 南氏源流

南氏姓氏渊源八至十一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南姓展区
南氏姓氏渊源

时间:2012-2-25 20:06:21  作者:佚名  来源:南氏宗亲网  查看:368  评论:0

  

第七个渊源:源于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在中国历史上,有诸多复姓南公氏、南伯氏、南史氏、南遮氏、南荣氏、南宫氏、南门氏、南郭氏、南虢氏、南里氏、南丘氏、南乡氏、南野氏、南郊氏、南鄙氏等等,后来在历史长河中多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囊嘉特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元朝中期,蒙古族有囊嘉特氏部族,在元朝政府平定西南地区的战争中多从军蒙古军队,后落籍居四川地区,后在明朝时期有改为汉姓南氏、王氏者,逐渐融入汉族、傣族、侗族和僳僳族,亦有迁回蒙古海拉尔地区(今呼伦贝尔草原)者,汉姓亦为南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张姓,出自明朝时期的国戚张氏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在今河北、山东一带,世代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明朝时期,河北沧县兴济人修减河、建盘古庙,张皇后的两个兄弟仗恃是皇亲国戚,强占民田,引起怨声载道,被朝廷在(公元1534年)予以重刑,其子孙族人四散逃跑避祸,将张氏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姓氏。

张皇后,明世宗朱厚熜的第二任皇后。起初,她被明世宗册封为顺妃。

到了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陈皇后病逝,明世宗逐立张顺妃为皇后。是时,明世宗追古礼,令皇张后率嫔御在北郊亲手喂蚕,又命张皇后率六宫嫔妃听讲章圣《女训》于宫中。到了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农历1月,由于地方上奏张皇后的两个兄弟强占民田,怨声载道,遂怒废张皇后,使改居别宫。

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张皇后在忧郁凄冷中逝世,其丧葬仪礼皆比同明宣宗的胡废后。

在史籍《明史》中,对此事的详情记载比较含糊,但一直有“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在今天的河北、山东、天津诸省市,南氏与东氏古老就一直论为一家人。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南福禄氏,满语为Nanfuru Hala,世代散居于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博尔屯(今吉林汪清)、博勒哩屯(今俄罗斯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卡赞卡村一带)、绰拉剔屯(今黑龙江下游右岸俄罗斯阿纽依河口),鄂通(今黑龙江依兰大马屯,一说吉林敦化敖东城)、鄂奇村(今黑龙江、松花江汇流处)、福提希屯(今黑龙江富锦)、噶山(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汉楚哈(今黑龙江抚远)等地,所冠汉姓中有南氏、禄氏。

⑵.满族那木都鲁氏,满语为Namdulu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爱满(今俄罗斯滨海临海处)、哈达(今辽宁开原、西丰小清河流域)、浑春(今吉林珲春)、长白山区等地,后有改汉姓为南氏者。

⑶.满族纳喇氏,亦称那拉氏、纳兰氏,满语为Nara Hala,世居阿敦(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阿齐兰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西北一百公里处)、柴河城(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多壁城(今吉林辉发河上游)、俄吉岱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东一百五十公里处)、富尔坚城(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黑尔苏城(今吉林伊通西北一百三十里处)、洪尼城(今吉林辉南)、辉发(今吉林省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有改汉姓为南氏者。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藏族、朝鲜族、僳僳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南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南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商南庚(子更)、子南仲、公子郢(姬郢)、子南劲、芈追舒、明张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