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明姓网 > 明氏源流 明氏源流

中华明姓通鉴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明姓展区

中华明姓通鉴

湖北省十堰市  明邦春 明星辰 明梅村 明廷权

第一章  说文解字篇

《说文解字》:“明,从月日,月以日之光为光也。明,照也,昭也,察也,明德也。”

《易·系辞下》:“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诗·齐凤·鸡鸣》:“东方明矣。”

《荀子·非相》:“譬称以喻之,分别以名之。”

《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

《国策·齐策》:“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第二章  明姓人文初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世间之人,必有其姓,姓必有由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明姓也是一个古老的源远流长的姓氏,和其他姓氏一样,从遥远的上古传说时代,到干戈纷争的春秋战国,明姓从起源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于明姓起源形成的过程,众说纷纭,有:明由说、孟明视说、明保说、北魏鲜卑族改姓说、明玉珍说、反清复明说等多种说法,在当代,引起明姓人士的质疑,我也困惑不解。根据本市和全国明姓族人代表的意见,我们特地对明姓的由来进行了专题研讨,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甄别数十件文物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论证,开始主要定在明由、孟明视、明保“三祖之说”上,族人中仍然各执一词,各有其理,观点不统一。之后,我们又请教了多名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专家和明姓高知人士,以事实为依据,经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归纳,摒弃舛讹、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多方论证,严加考订,最后达成共识。现对明姓的起源,人文初祖,一一论证。

一、明姓源于谯明氏后裔明由之说

这是古史、图腾及姓氏书籍中的一种远古时的信息。古代图腾,是原始社会的人认为某种动物或自然物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于是就用该动物或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标志。

相传,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人类从母系社会发端,一位英杰的母亲,统治着一个氏族部落,氏族首领谯明氏,认为太阳、月亮与本氏族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就以天上的日、月合二为一,即“明”作为本氏族的标志。

谯明氏部落,敬仰太阳、月亮为崇拜物,为图腾徽记,为本氏族的保护神明而顶礼膜拜。于是,茹毛饮血的祖先们,便以“明”为姓了。从此,一种在高阔太空,光明而灿烂,温暖而酷热,柔和而刚烈,不卑不亢,不媚不俗,凛然泰然,慷慨施舍的自然生命景观,就成了谯明氏部落人的精神象征。之后,氏族部落人,在风雪迷漫的洪荒之中,穿越、奔跑、捕获、坚守和做爱……他们的气质、性格、经历、苦难,便不言而喻地在这种象征中得到显现。谯明氏后裔明由,才能出众,在三皇时期,深受燧人氏器重,并成为他的四佐之一。虽然《姓氏考略》、《百家姓考略》、《百家姓辈份字行》等书都记载说“明由子孙以‘明’为氏”。然而,远古洪荒时期,年代湮远,明由世系无考,查无明姓足迹,当时是旧石器时代,并且是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制社会,所以,明由为明姓启宗始祖之说,只能是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

二、明姓源于百里奚之子孟明视之说

明氏旧谱和姓氏书籍记载说,孟明视为春秋时期秦国大将,秦国国都在雍城,即今陕西省凤翔县。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卒,孟明视陪葬,其后裔为怀念王父,就以王父字“孟明”为氏,后来又删“孟”留“明”,这就是明姓的起源。既然如此,孟明视的后裔,就应当生活繁衍于陕西凤翔县一带。陕西凤翔县就应当是明姓的发源地,即使人口不发达,也应有明姓人的踪迹。然而,在2003年至2006年阳新族人在修谱收族活动中,曾两次派人到凤翔县一带调查,既无明姓人居住,又无任何史志和书籍记载明姓的文史资料。

在调查中发现,唯有山东省临邑县有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明姓人集居的前后明家村。山东明姓人是否是从陕西省凤翔县迁移来的呢?春秋时期陕西凤翔县属秦国,山东临邑属齐国,两国相距2000多里,中间间隔有晋、赵、魏、韩等国,难以通过。如有可能,也只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或西汉时期,然而此时已距孟明视年代约700余年,就孟明视的后人而言,已是23-28世孙了,人口上万,在古代社会的条件下,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究竟是何因、何时、怎样从凤翔迁至山东临邑等地,而没有留下丁点蛛丝马迹呢?这说明山东明姓人祖籍在山东,而不是陕西凤翔县来的移民。故,陕西凤翔县不是明姓发源地。

陕西省有没有明姓人居住呢?有。据郧西县的明平亮和阳新县明安金等人实地走访调查,居住在安康地区的白河、旬阳、石泉,商洛地区的镇安、山阳县和汉中市、宝鸡等地的明姓人,都是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从武昌(湖北大冶市)、兴国(湖北阳新县)迁移去的,是湖北明勉公九世孙小二公、小五公的后裔,与我们同宗共祖。

那为什么要说明姓起源于陕西凤翔县的孟明视呢?据考察,因为我国古代社会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注重门阀观念,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习惯于拉名人作祖先。明氏精英们,为了适应社会政治、职位升迁、家庙祭祀的需要,在不了解自己姓氏缘由的情况下,就采取了移花接木的手法,以历史名人秦国(陕西凤翔县)大将“孟明视”三字中的“明”字为由,奉历史上的父子名人百里奚之子孟明视为祖先,于是就刻于碑铭,写于谱牒,转载于姓氏书籍。在姓氏辩证中,部分人沿旧习,并以山东陵县出土的明赍(东魏兴和三年即公元541年)、明湛(北齐天统五年即公元569年)的墓志铭:“后稷以王化肇基,子明以功高命氏”、“其先周太王之功裔,百里子明之胤胄”为据,说明明姓起源于百里奚孟明视,后人便以此沿袭至今。

该墓志铭是否真实,值得怀疑。以湖北始迁祖明勉为例,明勉生于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卒于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葬于兴国(湖北阳新县)。当地后裔明复之,兴国参知军事,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创修《明氏宗谱》,在时隔200余年。距勉公出生地四五百里的情况下,多方考究,连其父名都没溯到,现代人,大多数连上三代、四代都不知道,而明赍、明湛墓志铭的作者,在时隔1190年,两地相距2000多里,而且是国度不同、世系不明、无事实依据可考的情况下,撰写的碑文,只能是借名人为祖先,抬高门第臆想的记载,是一种传统理念的传承,故明姓起源与百里奚孟明视父子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明姓源于明保后裔鲁顷公子孙之说

这是本书的结论,理由是:

(一)从先秦典籍上考察,明保、明公,即伯禽,周公旦之子。周武王即位,其弟周公旦为辅,周武王在大封功臣、王亲时,周公旦被封于山东曲阜,曰鲁。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而使其子伯禽(即明保)代封于鲁,成为鲁国的始封君。周公死后,伯禽,即是鲁公,又称“明公”。“明公遣三族,伐东国”,安定了鲁国,国泰民安。周公之子伯禽(明保)为鲁国的始封君王。鲁国历34世,于公元前249年被楚国灭亡,鲁顷公子孙沦为庶民。鲁国王亲为姬姓,遂改姓为明,故明姓源于姬姓。明保其名,见于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其中《洛诰》篇记载了成王与周公旦的谈话:“王若曰‘公,明保,汝冲子’”。即成王赞美地说“周公,明保是你的童子。”《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了古代上至尧舜禹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历史情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二)从实物上考察,1951年在山东黄县和1969年在山东烟台相继发掘出土了“明公簋”、“令方彝”等西周青铜器,这些文物为我们研究明保其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明公簋”铭文曰:“惟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国”。“令方彝”铭文曰:“八月,辰在甲申,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丁亥,令矢告于周公宫”。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商周彝器通考》和考古学专刊《殷周青铜器论》中记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在鉴别“明公簋”等出土文物的铭文后,结论说:“周公即周公旦,明保乃鲁公、伯禽也。上称明保,下称明公,知明保即是明公。‘明公簋’上称明公,下称鲁侯,知明公即是鲁侯,周公之子而鲁侯者伯禽也。”考古学家一致认为,郭老的意见是正确的。因为,历史文献曾有记载,“伯禽曾事康王”。“令方彝”铭文所载正是康王册命伯禽任职周室为王官之事,所以,实物与文献两相结合了。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二者吻合,表明当时人物、事情确实存在。

(三)从姓氏书籍上考察,《百家姓辈份字行》:“今检出土青铜器有‘明公簋’、‘令方尊’、‘令方彝’等字样,是见又有姬姓一源。”罗振玉的《三代古今文存》簋铭文:“惟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国事。”明公,又称明公尹,周公旦之子,西周康昭时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