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定 居
始祖鑑公到龙地后(今称卢智),他带领子孙们吃大苦、耐大劳,为开创基业历尽沧桑、历尽磨难、励精图治。他们披荆斩刺、垦荒造田、开凿水渠、竭尽全力治理穷山恶水。在生活上他们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他们用辛勤所得购置田园,起房架屋,娶妻生子。经过无数代的长辈努力奋斗,现拥有田园700多亩,山林16000亩,让原来狭小的天地慢慢地扩大。经过二、三十代卢智人的艰辛努力,人口增多,现已有人口700余人,财力也强了,他们先后建了五座祠座:昭穆堂(总祖祠)、美留堂、云从堂、儒林堂、天护堂。又建了五座庙宇:昭灵宫(总宫)、龙美宫、福灵宫、万美宫、福兴岩,又在西洋坂头和张姓合建“万安宫”。80年代末村落的机耕路结束了在半山腰居住卢智人靠肩挑手提、翻山越岭,挥汗如雨、气喘吁吁的高强度劳动;高压照明线路结束了80年代人们用竹片、油柴、煤油照明难熬的漫漫长夜;有线电话、无绳电话、手机结束人们靠奔走呐喊,靠人工传递信息和信息闭塞的历史;石拱桥、水泥桥结束了在要道淌水过溪,走独木桥的危险路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结束了原来只求温饱,日子越过越红火,日子越过越甜蜜,经济实力越来越壮大,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有好多人在县城、泉州、厦门购置房产,圆了进城梦,他们活得风光,活得自在,活得悠闲。变了!变了!卢智有许多人家盖起造型别致、典雅的混凝土结构的小洋楼。整个卢智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人们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第三节 迁徙入上涌后宅上林并定居
始祖卢亮公系西溪卢智(原称龙地)四世祖皎公之长子,亮公在元朝成宗乙未年(公元1295年)八月携妻郑氏,由西溪卢智开基后宅村黄石林(现更名为上林)的小小自然村落。始祖亮公就率子孙们在上林这个地方拓创基业。当年八月就在上林盖起了房屋,取名叫龙黾堂,因来自于龙地,所以取龙字为该宅屋的首字。始祖亮公到上林后,上林地处戴云山东麓的半山腰处。祖辈们面对这陡峭的山崖,茂密的树林,野兽居住出没的地方,自然环境恶劣无比,祖辈没有退缩,没有后悔,没有害怕,也没有绝望。祖辈不畏艰难险阻,有决心、有信心、有耐心准备改变穷山恶水,于是祖辈们就不论严寒酷暑,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地战天斗地,垦荒造田,开凿水渠,祖辈不仅要与穷山恶水斗,与自然灾害斗,而且还要和野兽斗,祖辈历尽千难万苦,讴心沥血用靠勤劳节俭下来的血汗钱买山置地、起房架屋、娶妻生子,经三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繁衍生息,现有人口121人。我们先后在80年代建造两座石拱桥,告别原先淌水过溪的危险历史;90年代筹资架设了高压照明线路,告别了用竹片照明的黑夜;家家户户用小型碾米机告别了用石臼舂米笨重而又原始体力劳动。90年代末开通了上林村落的机耕路,让人们告别了肩挑手提,弯腰拱背,挥汗如雨挑东西上山的苦日子。90年代末,架通了有线电话,山上有手机信号发射塔,告别了以往靠人工传递信息的历史,山里的信息不像以往那样一无所知,人们的视野开阔了,心胸宽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有个别人家在县城买了房子,从大山里走向城市,大部分的青年人纷纷走出山里到城里打工挣钱去,上林起着翻天履地的变化,这一切归功于党的富民政策,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辛劳的卢氏族人。
第四节 入德化屯守并定居(龙阙、高阳)
龙阙、高阳卢氏的始祖卢发保字伯用系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一图二社人也。始祖或曾始祖就是入闽大军中的将校兵勇。这支入闽大军平定福建的“蛮獠啸乱”后,就受命派往福建各地驻防屯守。始祖发保就是驻守在泉州左卫所(左营军队)的将校兵勇之一。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祖发保就受命调入德化换防屯守在德化坊里蔡径、肖田一带(今为龙阙村)的黄安、黄望、黄世载的军队,同来换防的将校兵勇就有:冯、徐、邱、陈……等诸多姓氏的将校兵勇。由于国泰民安,没有战事的发生,屯守在该地的将校兵勇就地垦荒造田、种地以补充给养,或娶妻生子。始祖发保就在屯守的营房边盖了一座茅草并取名叫“处边堂”,“处边堂”竟成了龙阙、高阳卢氏发详之地。成为卢氏的祖厝。始祖发保的长房(长子)就在今龙阙村的肖田、桥下二个自然村拓创基业,起房架屋,娶妻生子,经过二十多代的繁衍生息,至今有人口400余人。始祖二房(次子)的后裔就在当时同村的格鹿池(今属龙浔镇高阳村),祖靠在高阳繁衍生息,艰辛努力地拓创基业,并兴建“龙山堂”祖厝,人丁不断增多,事业蓬勃向上,现有人口451人。
第五节 入德化并定居(鹏都、下寮、大安、有济)
据族谱的详细记载及有关资料考证。我始祖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卢良和公子从江西迁徙漳平,由卢绶椿开基德化鹏都(现丁溪村坪埔)下坂尾。绶椿之长房正渠公开基有济、下寮(大安)定居,经过310年的繁衍生息,绶椿拥有后裔306人,多数人以农为生,子孙们拥有勤俭之美德;忠厚、老实、淳朴风范,有团结向上之志气。
第六节 迁徙
第一小节 迁 移 (卢智)
祖辈们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通过接触社会,有了新的观念,他们的心胸不再那么狭窄了,他们拥有无比宽大的胸怀;目光不再那么短浅,而是能高瞻远瞩;他们所看的不再是卢智山里的世界,而是看到山外更大的世界;不再有固守一地的观念,而是有着鹏程万里之志。能把握住人口增多,必须向外拓展理念,于是四世祖就让五世亮公只身一人开基到本乡后宅黄石林(现更名为上林),现有人口121人,有了他们的事业、基业。第十五世卢明三开基大田县早兴乡早兴村(草坑)该村现有人口2000余人,拥有大、中专生、研究生、博士300多人,有厅级、处级、局级、科级人员比比皆是,其人员遍布整个三明地区。第十九第福九开基永泰县洑口乡后亭村,现有人口1500多人,事业昌盛发达,大中专生为数较多。第二十世光三十公开基尤溪县二十九都,现有人口近百人,其中有一人现是尤溪县副县长。二十二世琬五公、琬十公开基杨梅乡。第二十三世隐公开基浙江省。第二十四随公子仁安开基南平宝珠山。第二十五卢诏六开基建宁府(今建瓯县)。第二十六世卢科化开基宝岛台湾省。
第二小节 迁移(龙阙、高阳)
三班龙阙卢姓长房五世祖卢天进(字光九)迁往仙游县大圳定居,其后裔现约200多人,长房六世祖卢文举(字大任)迁往永春县十九都塗桥(今永春湖洋塗桥),其后代现约有200余人。二房八世祖卢望亻丕(字桶湖、官名显一)官司登湖广都督佥事,调至湖南平叛吴三桂,平叛后在湖南长沙善化县定居,随始祖望亻丕有其子、三子、四子、六子、七子、八子、九子及其二女儿,现无通信来往。始祖望亻丕五子卢际魁(官名卢元)任金门水师辕门千总,育有4男6女,俱随父往金门县,现也无通信来往。卢盼水在民国15年迁往三明市前镇欧坑村。卢其宽在民国5年迁往永春一都镇一都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