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梁姓追溯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梁姓展区
东平梁姓——声名显赫的进士家族
(作者佚名)
东平郡原是春秋的时期鲁国的附庸国——须句国,战国时期被宋国占有。秦统一天下,设置砀郡。汉朝建立后,此地属东郡、东平国的地盘。晋、宋、后魏沿用东平国之名,一直到后周宣帝设置鲁州,东平国名称才废弃。隋朝建立后,这里改称郓州,隋炀帝初年复为东平郡。唐朝与隋朝一样先称郓州,后又改称东平郡,下统须昌、矩野、寿张、郓城、宿城五县。宋朝改为郓州东平府,改须昌县为须城县。元朝政府为路,因称东平路。明清恢复原有称呼。宅东至鱼郡、西至濮阳郡、北至济阳郡、南至济阳郡。中国古代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之说,意思是说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历朝历代都有经国济世的宰相出生于此。关西地区,民风剽悍、多有作战勇猛的将军出生于此。这一特点,在古代梁姓氏族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比较而言,齐鲁大地上的梁姓,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诞生时间上,都明显处于河东梁姓、夏阳梁姓之后,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可以算是梁。《史论·仲民弟子列传》只记载说:“梁,字叔鱼小孔子二十九岁,齐人。”至于他出生于何地,祖父是谁,人们则一无所知。
东平梁姓的兴盛是从宋朝的梁颢家开始的、发迹的途径基本上是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然后步入仕途。梁颢字太素,郓州须城人。曾祖父梁渭,成武县主簿。祖父梁柱忠,是梁家第一个进士,历任佐使府,官至太平军节度判官。父亲梁文度,去世太早,没有功名,却把三个儿子梁彖,梁象、梁颢培养成进士。梁颢是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的进士,然后在河北大名府任观察推官。988年,他和梁湛一同辅佐赵昌言、赵昌言调至朝廷,入掌枢密,二人也得以升迁。不久,由于马周事件发生,梁颢被降职到虢州(今河南三门峡一带),任司户参军。接着,他又供职于鱼台县。调回朝廷之后,升任殿中丞,然后转入史馆任职。由于官运不济,梁颢的地位没有显著提高,出任开封府推官、关西道判官之后,又转任太常博士、右司谏之职。宋真宗即位后,需要重修太祖实录,于是招回在陕西担任了度支判官的梁颢,让他帮助钱若水修撰宋太祖赵匡胤的起居注,修完起居注就留在朝内掌管制诰。当时,王均平掌朝政,他的好友韩国华主持大理寺的大案要案审判。因为断型失中,引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为了收拾残局,朝廷又让梁颢代替韩国华主持大理事的刑事判决。咸平四年(1001年)张齐贤出任关右安抚史,让梁颢担任张齐贤的副手。由于梁颢很有组织管理能力,每次和皇上奏对,词辩明敏很合圣旨,因而受到宋真宗的嘉赏。河北地区发生灾荒,饥民遍地、盗贼横行,治安状况十分混乱。朝廷又想起了梁颢,让他和薛映分别担任东西路巡检使、安扶饥民、恢复秩序。回来后,梁颢升任右谏议大夫,充户部使。当时,朝廷准备解散三部使,就让梁颢担任了翰林学士,同知审官院三班。景德元年(1004年)又让梁颢管理京师开封府的事务。史书上说,梁颢仪表英俊、身强力壮、家庭和睦、爱好交友,能经常保持士大夫的高气节,一直活了92岁才去世。梁颢的儿子叫梁固字仲坚,从小就很有远大志向,凭借父亲梁颢的遗荫,赐了个进士出身,在朝廷中从事文职工作,但梁固不愿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主动要求参加乡举,经官方许可,梁固如愿以偿地参加了词学科的考试,甲第。官方准备让他出任监丞,同判密州,马上又升为著作佐郎,不久又改任著作郎,在史馆里边工作。因为工作出色,又出任户部判官、主管户部勾院的事务。梁固出身名门,却无纨绔子弟的骄奢淫逸和玩世不恭。他为人和气、待人豪爽、喜欢交朋友,经常拿出家里的财产施舍他人,得到亲朋好友的称颂。他精通史治,办案公正无私,写得一手好文章、审天禧大礼成奏颂,甚为工美。
梁适是梁颢的小儿子,父亲去世时,他尚不省事。长大之后,梁适把父亲的遗文和自己撰写的文章整理成书,进献给宋真宗,因此被授于秘书省的校对官、昆山县的知县。在梧州任职期间,他参加了科举考试,获得进士称号。在淮阳军任知军,不久又改任审刑详议官、拜右正言,调到史馆撰修皇帝起居注。奉使陕西之后,又掌管朝廷的制诰,接着又出任兖州的知州、枢密院直学士、延州、澶州、秦州的知州,在大西北转悠了几年,又任为审刑院知事、枢密院副使、参知政事进同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当时最为受宠的大臣。
大珰王守忠要求出任节度使,梁适认为不可。张贵妃去世要在皇仪殿治丧,梁适又断然否决。皇帝要让梁举担任园林使,梁适认为宋朝建立以来,从来没有这种官制,使此事由此搁浅,由此可见,梁适在朝廷中的地位和作用。梁适通晓法律制度,遇事有胆略,智谋多端,因而各个方面总处于上风,这种状况逐渐引起了满朝文武的不满,众口铄金,谗言摧秀,不久他就被贬为郑州知州,秦州知州在永兴军里谋事。西夏人骚扰边疆,使河西大片良田荒芜,朝廷想让梁适出任定国军节度使,不久却改任为并州知州,到河阳镇守忠武、昭德二镇,任检校太师。随着年龄增大,戎马生涯也该结束了。朝廷就又恢复了他原有的观文殿大学士之职,调回朝内不久,便在上任去世。谥号“庄肃”。
梁适生有二子,一个叫梁彦通字贯之,凭借父亲的恩荫在秘书省搞了个正字官,因为任职时间长,慢慢爬上了上柱国的职位,封为保定县男爵。梁彦通才华不太出众,管理能力一般,但为人正直,能坚持原则。当初有昭德镇,有姓吴的兄弟二人,长期分住在不同的他方,天各一方,见面机会很少,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要求调到一起,梁彦通得知此事之后说:“民知义可旌,而不可沮。”竟然答应了吴氏兄弟的要求,让兄弟二人住到了一起。梁彦通和他的父亲一样,注重打击刑事犯罪,一旦发现违法乱纪的人,就用绳子捆起来事众,把其他人吓得心惊胆战,就不敢有出格的非法之举。
等梁彦通出任邢州刺史的时候,契丹人让王遵义来出使宋朝,由梁彦通负责沿途的接待工作。梁彦通接见王遵义时,王遵义说:“你不穿金戴银的官服来迎接我,是看不起我们契丹使者。”不肯出面和梁彦通相见。梁彦通却说:“朝廷接见使者的官服,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坚决不肯换服装,拒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
梁彦通在担任华州知州期间,遇上了灾荒年,粮食奇缺,一斗米的价钱上涨到了三百多钱。梁彦通当时就下令开仓赈民,用平价官粮满足饥民的供求。为了防止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梁彦通亲自出面,先把粮食卖给老弱病残者,上千多老弱病残者得以生存下来。朝廷听说了他的事迹,当即就把他召回朝,没想到回朝不久,梁彦通就与世长辞了。
梁彦通的弟弟叫梁彦昌,字得之。进士及第之后,任德顺军通判、郡守。有一次,梁彦昌要建房子,他的下属给他送了很多木材。梁彦昌说:“这些木材肯定是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我难道想为了得到一些木材而甘心情愿地受老百姓的谴责吗?”于是就拒收木材,原物返回。后来,与梁彦昌一同做官的同事都因为收贿索贿而犯了法唯独梁彦昌平安无事。不久,梁彦昌又调任家乡东平郡的地方官,负责放牧战马。由于马政废驰,宋朝的战马质量大幅度下降,为此他又写了十条建议,改革战马饲养政策。梁彦昌与兄长相比,更富有文学才华,为人笃实,除了写诗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特殊的爱好。他诗集十卷传世,名曰《汶阳杂》。
《东平州志》还记载有一个历史人物,名叫梁彦深,曾担任郓州刺史,他也是梁颢家族的成员。
到了梁颢家族的第四代人,依照是门生故史满天下,豪门风光,丝毫不减当年。梁适的孙子梁子美,在宋哲宗绍圣年间任湖南常平提举,当时刚刚恢复“复役法”,梁子美首先在当地推行开来,因而受到朝廷的瞩目。事后,梁子美迁提点刑狱、掌管司法事务。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梁子美改任京西转运副使、河北郡转运使。宣和四年(1122年),因疾病缠身,改任虚职开府仪同三司、嵩山崇福事宫提举。梁子美与他的先辈截然不同、品德低下、骄奢淫逸、心狠手辣、施政暴虚,对老百姓的压榨十分残酷。但是,梁子美诡计多端、富有才干、办事十分精明,一般人很难成为他的敌手。梁子美的后人后来迁移到江西省的信丰州,繁衍成信丰梁姓。
东平梁姓的另一个著名家族,是地处郓州须城县的梁焘家族。《宋史·梁焘传》记载:“梁焘字况之,原本和梁适是一个祖先。他的父亲叫梁倩,原来是兵部员外郎,在史馆里工作。梁焘凭借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庙斋郎。后来他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就到秘书省任编校秘阁书籍之职,先后担任过集贤校里,明州通判。”
元丰年间,内待王中正掌握兵权,胡赏乱罚,目无法纪,梁焘实在看不下去,与王中正据理力争,没有结果,就主动要求到宣州担任知州。没有多久,宋哲宗让他提点京西刑狱,召为工部郎中、太常少卿、右谰议大夫。文彦博派遣刘奉世出使西夏国,御史张舜民认为此人无法胜任此项工作,要求改派使节、文彦博一气之下,将张舜民降 为虢州通判。梁焘当面责问给事中,认为给事中不能驳回张舜民的制命,应当以失职论处。有人却认为梁焘侮辱同级官员,把他降为集贤殿修撰,潞州(今山西长治)知州。第二年,朝廷认为对他处理不当,让他担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以图支阁直学士的身份,出任郑州知州。过了十几天,又让梁焘担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元右七年(1092年),梁焘拜尚书右丞相,不久又转为尚书左丞相,因为年老有病改任资政殿大学士,同泉观使。按照当时的旧习惯,不是宰相是不能出使的,之所以让他担任同礼观史,是为显 皇帝对他的宠爱。梁焘坚决反对授予自己过高的名誉职务,朝廷只好让他改任颍昌府知府。绍圣元年(1094年),梁焘回到老家郓州,担任郓州知州,由于当时朋党之争,愈演愈烈。梁焘因为站在司马光的一边被降职归乡,不久又贬为少府监分司南京。第二年,又把梁焘贬为雷州别驾,化州安置,最后死在乌烟瘴气的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