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柯姓网 > 柯氏源流 柯氏源流

柯氏入闽藩衍、播迁

时间:2021-2-04 来源:家谱馆柯姓展区

中华柯氏历史悠久,是古老姓氏,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入闽柯氏源远流长,发展迅速,人丁兴旺,彦才辈出,早在宋朝就显赫于闽南一带。

 

八闽大地(福建省)虽然不是中华姓氏的发祥地,但是福建有自己特别的山行、水处,“舟为车,楫作马”的行居习俗,这个习俗后来发展成为向外型的海洋文化。

—、柯氏入闽

     1、唐初入闽,唐总章三年(670年)府兵队正柯敦颐,随陈政之母魏妈从河南光州入闽开漳。屡立战功,并定居漳州、繁衍子孙。

     2、晚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基祖柯延熙自河南光州固始县柯家营(今固始北环路柯营子),率一家一十七口人,随自称节度使的王绪之部将王潮、王審邦、王審知入闽。这次入闽的柯氏,人口繁衍迅速,宋朝以降蔚成望族大姓。因本次入闽影响最大,故本文以这次入闽为主轴线述说。

     入闽柯氏在繁衍的过程中,与原住民经无数次的民族融合,凭借福建的海洋文化,形成新的向外型宗族群体。为求生存谋发展播迁广东、广西、海南、浙江、江西、江苏、湖北及省内各县市;特别是明清开始向东南亚各国及台湾、港澳地区播迁。使福建成为初迁以上国家及地区华人的最主要的“摇篮血迹”之一。

二、入闽柯氏延熙派系藩衍及播迁

     (一)关于入闽柯氏初居地永春桃源和平里,世居地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的古谱记载:

     1、根据《南塘济阳柯氏宗谱•序》记载:“……迨唐光启二年(886年)基祖延熙公率一家一"h七人眷,从河南光州固始,随从节度使王绪,部将王潮、審知入闽。共除乱政,助开八闽,勳名彪炳,家世阀阅。择居永春和平里卓兜乡,后移至田内及石码聚族,因族繁地窄,兄弟散处分居不一。斯时我祖徙居泉郡晋江县城元妙观西水沟巷,人呼柯厝巷。”

     2、根据乾隆己亥年(1779年)上饶广嘉置局雕印的永春《济阳柯氏宗谱》记载:“泉州柯氏自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由河南光州固始迁徙入闽。有祖延熙公名彪炳一家十七人,随从剌史王绪、部将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闽共除乱政,助开八闽,勳家世阀阅。初居永春桃源和平里,继而弃此地,移至卓埔乡,桃源之西,达理之东的田内及石码聚族而居,并起蓋宗祠,亦建造为祭扫祖坟棲所数样。因族繁地窄而择乔漳州,或择乔大田、德化及福州三山驿等地,散处不一,以晋江为盛。惟择乔温陵晋江派的柯氏,世居元妙观西水沟巷,人称菜巷、柯厝巷。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宝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余仍居泉之观西者,历五代及北宋至庆文生述、逑、迪、廷兄弟四人。父子贵显相继科第,潜龙舞起、瑞鹊芳传,世传为闽望族。”

     以上二则古谱说明永春是入闽柯氏的初居地、泉州是入闽柯氏的世居地。以上观点得到台湾返祖谱《金浦柯氏族谱》、《南塘济阳柯氏宗谱》、《莆阳柯氏宗谱》、《安平柯氏族谱》、《同安柯氏族谱》、《莲城柯氏族谱》、《漳州柯氏族谱》、《广东柯氏建远堂族谱》、《海南柯氏族谱》及南安、丰州古谱《武荣柯氏族谱》等的证实及认同。

     3、按《闽书•君长誌•王潮》、《八闽通誌•封爵•王潮》、《资治通鉴》、《福建通史•卷二•第二章王審知治闽》记载:王潮,河南、光州固始人,随王绪入闽,潮为军正。军民略寻阳,渡赣水,经江西入福建。光启元年(885年)陷汀州,攻漳州,转战潮州均不能守,同年王潮取代王绪成为入闽军民首领。准备打回老家去,部队行至沙县时,因泉州百姓苦于剌史廖彦若贪婪压榨的乱政,派张延鲁等人,奉牛酒邀请王潮攻打泉州。王潮欣然答应,王潮改变王绪的流军作风,先占据永春为后方基地,然后率军进攻泉州,来年光启二年(886年)占据泉州。有人劝王潮攻占福州,王潮深感实力不足,反而具降表福州观察使陈岩,请归陈岩节制。经陈岩请于朝,授王潮为泉州刺史。自此王潮对泉州的统治便合法化,王潮乘机占据漳州。当时随王潮入闽的北方军民只能在泉州、漳州一带活动。王潮既然归福州观察使陈岩节制,那当然随王潮入闽的柯氏在公元886年不可能到福州,更不可能驻寓在福州三山驿一带的金门桥,这种交通、军事要卫之地。只能待福州观察使陈岩死后,王潮令王審知带兵攻占福州以后,入闽柯氏才有可能从泉州迁往福州,以军民结合的状态驻寓在福州三山驿一带的金门桥。

     4、参照唐末随王氏三兄弟入闽其他姓氏的初居地及世居地记载:

     对此柯氏年青俊彦柯逢殊宗长,曾做深入探宄,现节録其作《宋龙图柯述公考•第一章:入闽源流与肇基》:“第三,考《闽台百家姓》为例:

     (1)《闽台百家姓•苏氏入闽》P.242页:‘南安阜阳入闽始祖苏义。唐光启二年丙午,
光州刺史四世孙义,带二弟随王绪、王潮入闽,进泉州驻城隍庙,
因军功戌泉关涧埕,世居南安廿都阜阳谷口前埔九郎围,仲弟居永春毗湖,季弟居云台开山。’

     (2) 《闽台百家姓•苏氏入闽播迁》P.252页:‘庄森辅助王潮、王審知拓展领地;占据八闽;功勋卓著,有丰富的经验和治理能力。所以,王審知为节度使时,立即任命庄森分镇桐城(泉州)。庄森一方面治理泉州,一方面择第定居,最后选择在永春县桃源里善正乡安家。’

     (3) 《闽台百家姓•吕氏入闽》P.273页:‘唐末,吕誣后裔劲茂,讳占,光启元年岁次乙巳年(885年)元月,从王審知入闽,居泉州晋江七都曾埭吴坑(今安海西垵村)。吕占为福建吕氏始祖。’

     (4) 《闽台百家姓•戴氏入闽》P.455页:‘泉州何南安《诗山戴氏族谱》记载:戴姓聚居于诗山大庭乡(今码头镇),大庭的戴氏始祖九郎公,河南光州固始人,随王绪、王潮南下入闽,由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7年)蔔居南邑诗山(今码头镇大庭村一带)。择诗山之锦坂(今大庭村)而居,地处高盖山麓,此山又称诗山,遂有诗山戴姓。’

     (5) 《闽台百家姓•沈氏迁徙入闽》P. 674页:‘至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河南光州固始沈宗随同乡德胜将军王審知入闽,先居于沈溪县(今尤溪县),后来到泉州从军。沈宗少时聪颖好学,才华横溢,为王審知所器重,托以重任,随军治乱,战功赫赫。王審知统五洲封闽王后,招沈宗为驸马。……尤姓始祖‘宗公’肇居泉州……。’

     (6) 《闽台百家姓•龚氏入闽迁台》P.690页:‘泉州《沙堤蓬莱龚氏家谱》记载:今石狮永宁镇沙堤村龚氏因王潮自固始入闽,随蔔居于泉州晋江龚山。泉州《西偏西房龚氏家乘》记载:今石狮永宁镇西偏村龚氏始祖,龚十三,自光州固始首居晋江之龚山……。’”

     以上诸多随王氏三兄弟入闽姓氏,初居地均在泉州一带,说明是真正跟随王氏三兄弟入闽,不是落入,当时谱牒通语“固始说”俗套。基本上初居地均在泉州地区一带。

      综上所述,永春及南塘柯氏古谱的初居地永春及世居地泉州,符合王氏三兄弟入闽经过,誌书与谱牒相互印证,互相借鉴。永春初居地、泉州世居地言之有理有据。

(二)入闽始祖柯延熙的概况浅析:

     1、从能率一家十七口人自河南光州入闽,说明柯延熙年龄在45至50岁之间,至少有三个儿子,并且可能已有年幼的孙子。柯延熙是率一家三代入闽。

     2、柯延熙能得:“共除乱政,助开八闽,勳名彪炳,家世阀阅”等十六字考语,说明柯延熙本人及儿子在(885-886年)协助攻打泉州;(892-893年)参加攻占福州的战役及统一全闽的军事行动中,立有军功,所以有以上十六考语的赞评。

(三)关于永春初居地及泉州世居地兴建祠宇、家庙沿革:

     柯氏入闽(885年)初居永春桃源和平里,为纪念这个入闽的初居地,柯氏在永春兴建祖宇《和平堂》;继而世居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俗称柯厝巷蔡巷),为溯源柯氏在济阳郡发展成望族的历史,(大约于936年左右)在水沟巷建有祖宇《济阳堂》。直至龙图学士柯述,得宋神宗封号《真瑞鹊堂》柯氏于宋哲宗年间将《济阳堂》更名《瑞鹊堂》。(详见本刊《柯氏瑞鹊堂考略》)。宋元佑年间柯述,接任湖南转运使及广东安抚使时,成为封疆大吏。柯氏依礼制,将祖宇《瑞鹊堂》升格为《柯氏家庙》,中厅悬匾《瑞鹊堂》。明朝莆阳柯氏,柯潜高中状元,尝至泉州水沟巷《柯氏家庙》祭祖,叩谢先祖庇佑之恩。

     清初禁海迁介,晋江、南安、石狮、惠安、莆田、仙游等沿海柯氏族人流离失所,泉州水沟巷《柯氏家庙》随之荒废。幸有南塘柯氏十八世祖,柯伟生,致仕后,聚家族人共展孝思,联合庄江士章族兄,东门焕登族侄,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泉州何衙埕购地,将原在泉州水沟巷的《柯氏家庙》迁址于何衙埕重建《柯氏家庙》(详见本刊《泉州〈柯氏家庙〉沿革》)。由于《柯氏家庙》管理有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尚为完整。因历史的因素,前厅、中厅、后厅主建筑遭受拆毁,而双边护厝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海内外柯氏族人及台湾同胞,纷纷回乡访祖寻根,然而祖根之地《柯氏家庙》已失祭祀功能,真是痛哉惜哉!

     初居地永春祖宇《和平堂》因年久月深,风雨飘摇,永春《和平堂》已“坏”。在公元二〇一一年由南塘柯永楷宗贤牵头凝集族人,慷慨解囊,重新兴建。为保不再受损,而按“共展孝道之风”,“弘扬宗功祖德”之意更名为《孝德堂》。(详见本刊《闽南柯氏始祖庆文公永春祖居地〈孝德堂〉祖宇沿革暨重建落成庆典侧记》)。

(四)入闽柯氏以泉州为基地向外播迁概况:

       入闽始祖延熙公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随王潮,从沙县经永春,准备进攻泉州,延熙将眷属留居后方永春,派青壮协助攻打泉州。于光启二年(886年)随从王潮攻占泉州驻扎元妙观一带。待泉州恢复安定后,眷属进入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居住。所以有入闽柯氏初居地一一永春,世居地一一泉州的说法;二世(部分)于892年随王審知从泉州进攻福州,攻坚作战一年,于893年占领福州,柯氏驻寓福州三山驿一带的金门桥。后徙居长乐仙岐,然而主脉仍居泉州;二世至三世,徙居永春县及南安山区;三世:于闽王,審知去世后(公元925-935年之间)主脉返回泉州;四世:宝公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迁居莆田,为莆阳柯氏始祖,入闽柯氏主脉仍居泉州,历五代及北宋至五世祖庆文公生:述公、逑公、迪公、廷公四子,父子显贵科第,世传为闽南望族。故闽南柯氏尊庆文公为闽南柯氏一世祖;二世祖:述公,字仲常,龙图阁学士;三世祖:旸公(述公子,东房),赐仕福州漕运使;昀公(述公子,东二房),迁居龙岩大田,元曾公(述公子、母文氏、西房)、元宝公(述公子、母文氏、西二房);四世祖:瑗公(旸公子、东房、长房)守祖泉州;四世祖:国材公(元曾公子)“理学名儒”夫子朱熹题《一经堂记》。绍兴初(1131年)感“南渡不振”徙居安平(今安海),绍兴中叶(1150年)举明经,避隐同安庄江。四世祖:万象公(塘边叟)叹“家运皆国运中微”大约于绍兴中叶至乾隆间(1153-1173年),择居晋江市鱼米之乡的塘市;另有知彰公,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授海丰令,终通判福州,携子汪公、洪公择居福州象园;守祖泉州的东房、长房传至八世祖:十九郎公(瑗公派下)因宋亡“家筵破荡”,沦落离散晋邑东山渡,由东山渡迁居南安、丰州。从以上“南渡不振”、“家运国运”、“家筵破荡”之中,可以生动看出在晋江流域的主要三派柯氏,于南宋的不同时期先后从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迁出。

      综上所述,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是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入闽柯氏的世居地,也是当时入闽柯氏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