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兄弟之谊的柯、蔡二姓,血缘的依归,也同称脉络分明。
这两个姓氏,都是系出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古公亶父,根据历来柯氏和蔡氏族谱的记载,周太王正是黄帝轩辕氏的第十七世裔孙,因此,他的后裔,当然也是最为光荣的黄帝子孙。
自黄帝到周太王,世系是这样的:二世玄嚣,三世蛟极,四世帝晷,五世弃(即后稷),六世不窟,七世鞠陶,八世公刘,九世庆节,十世皇朴,十一世弗差,十二世毁隃,十三世公非,十四世高圉,十五世亚闺,十六世公叔祖;十七世古公亶父。
周太王古公亶父,名气虽然没有其孙周文王响亮,但实际上,姬周之所以能够代有天下,可以说是他打下的基础。他积德行义,深受国人的爱戴,戎狄攻扰时,他不愿连累老百姓,竟然不辞跋涉,自动迁国于岐山之下,结果,不但豕国的人民扶老拂幼追随他而来,连许多邻国,都因为仰慕他的贤德而归附了姬周,使得姬周的国势日益壮大,而奠定了其后周文王父子兴周灭纣的稳固基石。
上文已经介绍过,柯姓的得姓始祖柯卢,是周太王的第十世孙;蔡姓,则传自他的子孙蔡叔度,其间的传世情形,分别如下:
柯姓—— 一世周太王,二世为次子仲雍,三世系简,四世叔达,五世周章,六世熊遂,七世柯相,八世疆鸠夷,九世余桥疑吾,十世柯卢。
蔡姓—— 一世周太王,二世季历,三世周文王,四世蔡叔度。
得姓之后,大本营在长江下游江、浙地区的柯姓,大致是在两千四百五十多年前(公元前四七三年)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时,开始向其他地区分衍发展的。关于柯姓的入闽,本省的一项「重修除岱柯氏谱序」,有如下的记载:
「溯其开姓之祖,系周太王二子仲雍公……。其基祖讳延公,于唐僖宗丁巳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从王审知入闽,择居塘市号南塘,至宋有讳述公,官任龙图阁学士,为理学名臣,传至塘边叟公,与东边叟公兄弟二人,东边叟析居虺河之柯坑。而塘边公传至五世孙,兄弟三人,长开塘市派,次开上郭派,三郎本支祖讳椿公,先居柯仓,由拘仓而分骛岱,择地建祠而居,生聚成族,其地也北锺豸角高峰,甫襟浯江活流,西挹塔江邱岭,东傍濠海之源。…」
从上面的文献记载可以知道,柯姓是早在唐朝末叶就已经到达福建开基业的,经过五代十国时期,到了宋代,他们便已经在各地汇为大族,并且人才辈出,著有声望,像该文中提到过的那位柯述,便是宋代初年大大有名的人物。
柯述是南安人,于宋仁宗嘉佑年间(公元一○五六至一○六三年)进士及第,为官清廉爱民,植德施惠,器度宽宏,在仕途上成就很高。他对于后世的子孙,还有一项很大的贡献,那就是创立著名的柯氏「瑞鹊堂」—— 一直到今天,他分衍在台湾岛上的子孙,仍然以「瑞鹊」二字为堂号,一方面用来表明自己的血统依归,另一方面则籍以纪念自己那位杰出的祖先。
柯氏「瑞铅堂」的典故,根据柯氏族谱的记载,是这样来的——当柯述在漳州做官时,赈饥有恩政,有一天忽然有两只异鹊飞到他住所的梁上筑巢,不久,他调到别的地方,那两只、异鹊,竟然也跟着他一起搬家。后来,他致仕归里,二鹊又跟在他的后面飞翔数十里,喧噪彷徨不忍去。
这段故事,说明了柯述为官的爱民之切,当然会使他的子孙永远都引以为荣。目前,本省柯氏仍然珍藏著一首当年从「唐山」抄录过来的「瑞鹊诗」,最足以代表千万柯氏子孙的这份孺慕情怀。该诗的全文如下: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丹凤集桐花,是时鸟与鹊,巢朝可俯孥 ,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异人惊异瑞,野老笑而嗟,云此方乳哺,甚畏鸢与蛇,手足之所及,二物不敢加,主人应可信,众鸟不我遐,故知中孚化,可及鱼与虾,柯侯古循吏,捆幅真无华,临漳所全活,数等江干沙,仁心格异族,两鹊栖其衙,但恨不能言;相对空喳喳,善恶以类应,古语艮非夸,君看彼酷吏,所至号儿车。」
「瑞鹊堂」柯氏家族,由于他们的入闽始祖柯延最初开基于南塘,所以,有时候也以「南塘」名派。他们大多奉所谓的塘边叟或东边叟为始祖,目前生活在台湾岛上的一代,大致是那两位「叟」的第二十五、六世裔孙。
要辨明自己的出身,则有下列的昭穆作为依据:
南塘派(祖籍福建鳌岱埭边乡):懋昭懿则,仪表千世,孝子贤孙,遵法秉礼。(外云)绍闻犹德,家声克济。(内云)国士汉文,式正来兹,念祖勤修,尚维显思,丕承先烈,扬名缵绪。
祖籍泉州府南安县廿八都仕林社石基乡: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问国政,讲易见天心,位窃和羹重,忌叨醉酒深,载可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同安祖派:子世应育昭,永逊定本朝,秉尚克时茂,继贤耀宗祧,经文纬武弟,金榜庆联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