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康姓网 > 康氏源流 康氏源流

南迁康氏族人情况

时间:2021-2-04 来源:家谱馆康姓展区

南迁康氏族人情况

   从康氏早期播迁的足迹上,亦不难看出康氏早期播迁源于卫都的迁移,当然康氏子孙的活动区域此时期还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从秦代开始,康氏子孙已经向西、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即古代京兆及东平一带的望族,并形成京兆、东平两大郡望。汉代,康氏有北迁至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迁到江浙一带的。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汉代初期政府在西部边疆置都护,西域各国来朝,康居国亦遣王子待诏河西,因留不去,其后子孙以康为姓。这支康姓人口相对较少,居住集中,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带,也就是今天的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随后进入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康姓分布在大江南北,东南移民安徽与浙江。南方逐渐集中了很多康姓,如福建的永春市(泉州)的玉斗镇就有27000余人。

莆田自古是河洛移民的中转站,其历史悠久,人文发达,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先民聚居。秦汉之际,一些越人入闽后择境内定居。隋唐时期,入闽避战乱的少数中原士民迁居涵江。其中康姓,后唐明宗时(926~933年),大理寺少卿康澄避石敬塘之乱,率子杨迁莆田霞口。子孙散居涵江集奎、塘西、后郭等地。

莆田名人以康爵为代表,康爵(1894-1943)字修其,涵江区涵西保尾田民埕人。毕业于上海春申大学,他倾毕生竭力搜集故乡史献,是莆阳著名的地方志史学家和目录学家,得到邑人权威史学界朱维干教授的赞赏。康修其著作甚丰,但散佚不少。关心家乡史献的老同志常问修其的存书有多少。因修其生前没有藏书目录可查,只记得陈长城先师曾说过:修其的藏书,一部分出售给福建省图书馆,一部分家存。现根据有关资料,整理修其几部藏书的下落如下,自是百不及一,余待续查。《立斋闲录》四卷,宋端仪立斋录(抄本:修其原藏。后归省图书馆)。《莆变纪事》一卷一册,《国朝莆变小乘》一卷一册,《熙朝莆变小纪》一卷一册,《莆舆纪胜》十卷,《莆阳比事》,《宛委别藏》,《莆阳新乐府》一卷,《莆阳乐府》一卷,《续莆阳比事》。

据《漳州图经》记载,早在唐嗣圣年间,就有胡商康没遮到漳浦温源溪,投钱洗浴的记载。今漳州地的康姓主要分布于九龙江下游的龙海市紫泥镇境内。唐、宋时期进入漳州的穆斯林,大多与当地人通婚,其后裔成为“土生蕃客”。其主要姓氏就有来自康居国的康姓族人。

位于南澳岛深澳镇内的著名古建筑——康氏宗祠(俗称康厝祠)是一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当年富冠全岛的康百万所建。里面有石雕“倒吊花篮”工艺独特,名文石刻手书苍劲,是一处令游客瞩目的古建筑。令人诧异的是,在它主座门顶上方的四个鎏金大字“康氏宗祠”中,前两个字色泽鲜亮,庄严气派,成色稳定,后两字却漆底剥落、飘零、残破,在一排字中显得极不协调基本在同一时期装饰的四个大字为何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近日,记者在此采访时,恰好碰到了熟知此事的康氏后人,才算解开了谜底。据在潮州出生的康氏后人康澍医生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南澳县有关部门把康氏宗祠重新交由康氏族人管理。由于久经岁月和风雨的侵袭,古建筑显得十分破旧。为保持原貌,海内外的康氏族人便筹资对其进行修葺。其中,其主门顶上的“康氏宗祠”四个大字成了修葺。据称,康耀美的祖上是康熙年间前往南澳岛谋生的福建龙溪人。到了康耀美这一代,已经是清乾隆年间的事了。由于日子难捱,父亲康士元在生了老大康耀德和老二康耀美后,只身前往台湾谋生。成年之后,康氏二兄弟以割草卖扫帚为生。由于近海边,晚上常常到海滩摸螺捉蟹。在经过吴平寨时,每次都看到一口荒井在夜里发出亮光,好奇的兄弟俩趋前一看,发光体原来是嵌在井圈中的一些砖条,兄弟俩深知发现了宝物。于是,分批把金砖拆回家,后来,金砖辗转大陆卖出,康家由此获得了开办酒厂的资金。

  在古琼这块荒芜的海南净土上,是唐宋皇朝贬谪流放官员的鬼门关。当官不得志时,变得更加实在,就地开展教化工作,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正是这些官人多落籍海南,和后来众多文化官人等的迁入,带来思想和文化,构成中原人演变成海南人的史实。唐朝、宋后、元朝和明清,都有大量中原人迁入。康姓迁琼始祖康鉴,湖北靳州人。他的父亲康茂才(1313-1369),蕲县(今安徽宿州市祁县镇)人,字寿卿。明朝开国大将。元末任宣尉史、都元帅,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大功,封靳国公。康鉴袭父任指挥使。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携全家老少到海南卫安置,落籍琼山官隆(今云龙、谭文)。主要原因,历史记载:“洪武十九年因事发,充军云南,翌年徙于海南卫安置,其后代落籍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