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金姓网 > 金氏源流 金氏源流

福州金氏逐个说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金姓展区

 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江南名城,传统上是福建十邑(包括闽候县、福清市、长乐市、连江县、闽清县、古田县、永泰县、平潭县、罗源县)的统称,是祖国大陆离台湾省最近的省会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被评为中国持续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

福州因城内有屏山、乌山、于山三山鼎立,别称“三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了榕树二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誉称“榕城”。现辖五区、六县、两个县级市和一个经济区,即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等五个区,闽候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和平潭县六个县,福清、长乐两个市和琅岐经济区,全市土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81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683万人,其中市区常住总人口290万人。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

 

古楼都司巷彭城金

 

古楼都司巷彭城金氏始祖为金衡二十七世孙金玉泉,乾隆年间(1736—1795年)因洪患由候邑桔园洲首迁福州东门外以农耕为生,后进城经商在鼓楼都司巷定居,因地处城隍庙,部分族人开香铺为业。1949年后,成年人全部走上企事业单位。目前已传十14世,繁衍20多户,70多人。因福州旧城改造,现在榕族人全部迁往古楼杨桥中路福屿小区。有的迁往台湾、武汉等地。

 

仓山对湖江南金氏

 

福州对湖彭城江南金氏为金衡的三十三世孙金元禄之后。金元禄随父辈,于清乾隆年末为避洪患由候邑壁团洲迁至仓山对湖,开垦农田,东至桃花山脚,南至程埔界,西至岭后程厝边界,北靠金山及望北台,开展农务以种茉莉花为主,种菜、植果、养鱼、畜粪为辅。筑有大厝、德兴里、逸林里等大小宅舍院落百余座,清嘉庆十七年始建白马王庙及戏台,福州道路“戏台前路”因此得名。因对湖地处仓山城区,1949年后,成年人全部走上企事业单位工作。现已传十代,部分迁往台湾、美国、香港、光泽、无锡、宁德、福安、北京、柳州、新疆、上海、青岛、永春、厦门、广东、成都等地。始祖金元禄墓葬仓前山金山尾西。

 

晋安新店汤斜村金氏

 

福州晋安新店汤斜村金氏始祖为金衡第十九世孙、金壁第五世孙金明奇,于万历年间由候邑壁团桔园洲迁福州晋安汤斜村定居,繁衍了金彦卿、金纯卿、金苑卿、金彩卿、金弘卿五支系。主要从事水稻和茉莉花的种植,目前已传13代,40多户,120多人,除小部分继续务农外,大部分族人外出务工及单位职员。金明奇墓葬福州北门外北岭边。

 

晋安琴亭彭城金

 

晋安区琴亭村金姓始祖,为金衡第三十三世孙,“元”字辈族人于清乾隆年间由候邑壁团桔园洲迁往琴亭,主要从事水稻及蔬菜的种植,目前已传10代,繁衍90多户300多人。

 

马尾琅岐彭城金

 

琅岐金氏始祖为金衡的三十世孙金正全偕子金效贵,于清乾隆年间因候邑壁团洲洪患迁至琅岐岛。在岛内从事合股对台海口贸易及航运业。起初事业发展十分迅速,三四代后因姓氏纷争,经济开始滑坡。到1949年止,金姓只剩几户人家。1949年后,金氏后裔开始发展,主要从事水稻种植、船工,捕鱼。目前在乡金氏族人已不在务,主要从事个体经商,大部分青年男女迁居美国务工,且事业发展顺利。现已传11代,全村有22户,100多人。

 

闽候上街新洲彭城金

 

闽候上街新洲彭城金氏始祖,为金衡的第二十九世孙金崇照的四世孙,即“诚”字辈的十八位族兄于清乾隆年间一同迁来,族史称“十八诚过江”,主要从事茉莉花、甘蔗、红萝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茉莉花和红糖板尤为突出,目前已传11世,全村已繁衍1000多户,3000多人,目前主要以务工、务农、个体、职员为主。“彭城金氏宗祠”(即总祠)和“金履丰将军府”就座落在新洲。

 

闽候上街竹榄彭城金

 

闽候竹榄金氏始祖,为金衡的第二十九世孙金崇岱的四世孙,即“诚”字辈的21位族兄于清乾隆年间一同迁来,因在该地种竹成林,故称竹榄。茉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以及红糖板也是当地特产。目前已传11世,现已繁衍170多户530多人,主要以务农、人体、职员为主。金崇岱墓葬南屿镇高岐山鹅尾珠。

 

闽候上街柴排彭城金

 

柴排又分内柴排和外柴排,内柴排金氏始祖为金衡的三十二世孙金诚北,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因候邑壁团洲洪患而迁居内柴排定居,主要从事茉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现主要以务农、农工、个体、职员为主。目前已传十一世,现繁衍70多户,290多人。金诚北墓原葬马保村旗山风巅,后移存上街后山“怡山仙境”内。

外柴排金氏始祖为金衡第三十三世孙金朝元偕子四人。于清乾隆年间,因候邑壁团洲洪患首迁建新镇云埕附近野猫地方,后转迁到外柴排。1949年外柴排又因洪患,又有30多户金氏族人再转迁到上街新洲,竹榄等,外柴排目前已传十世,现乡中有11户,50多人,主要从事茉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现主要以务农、务工、人体、职员为主。金朝元墓葬在上街镇沙堤月片山。

柴排村因沿江地势成天然小港湾,闽江南港木材,从上游经过都要在此停泊,故称柴排。

 

闽候竹岐苏洋金氏

 

苏洋村的上荷洋和蓬草洲的金氏始祖为金衡第29世孙金而美偕子金正东、金正丰、金正元于清康熙年间由候邑壁团洲道迁苏洋的江心洲,后江心洲遇洪患,转迁苏洋的上荷洋和蓬草洲。利用被洪水冲余后的江心洲种植甘蔗、柑桔等经济作物,利用上荷洋和蓬草洲附近的田地种植茉莉花、红薯、小米、高粱。大米的来源,以甘蔗制糖后换取,目前已传12世,繁衍100多呢,380多人。当前除小部分务农外,多数族人从事人体经营和外出务工。金氏族人在当地主建有狮公庙。福州乡间民谣:“荷注蓬草洲,一碗饴糊硬稠稠”,体现了当时当地金氏族人在生活及创业上的艰辛。

 

闽候浦里金氏

 

闽候浦里金氏始祖为金衡二十六世孙金鸣杨,于明万历末年由闽候下店迁至闽候玉浦(又称浦里,现为永丰村),原先从事于手工业、水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现主要从事手工业、人体工商户及职员。目前已传十六代,繁衍130多户,500多人,其中15户于1949年移居台湾,成为台湾金氏新支派。

 

闽候下店金氏

 

闽候下店金氏始祖为金衡第二十五世孙,即“廷”字辈族人,于明万历年间,由候邑壁团洲迁来下店,原先从事手工业、农业,现主要从事人体工商户及职员。目前已传十六代,现已繁衍30多户,160多人。

 

闽候上街石沙金氏

 

闽候上街石沙金氏始祖为金衡的第三十世孙金于悦的四个孙子,即金诚恩、金诚云、金诚海、金诚存,于清乾隆年间,因候邑壁团洲洪患而迁居石沙。主要从事茉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现主要以务工、务农、个体、职员为主。目前已传十一世,现有120多户,500多人。始祖金于悦墓葬于仓山斗池山。

 

闽候琯头金氏

 

闽候琯头金氏始祖为金衡的第三十二世孙金诚发,于清乾隆末从候邑壁团洲先迁往福清,后因定居无处,转迁连江琯头镇东边村大平顶山山区定居,以砍柴和种单季稻为生,因山区生活条件极差,几近灭绝,后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村族人先后转迁琯头镇东边村西兴自然村,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口也逐渐增加,目前大部分族人已不在务农,青年男女移居美国、香港等地务工,且事业发展很好,现已传九代,繁衍50多户,230多人。现云南三鑫集团董事局主席、世界金氏宗亲联合会主席金朝水即为该村人。

 

永泰嵩口镇下坂村金氏

 

永泰嵩口镇下坂村金氏开基始祖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永春湖洋镇桃美村白溪地迁居嵩口下坂村。繁衍金双永、金建龙、金天台三个支系,主要从事李果、水稻的种植。目前已传19代,繁衍32户,200多人,现以务工、务农为主。康熙七年,以金姓为主在嵩口镇丰坑始建仙妈亭,民国九年重修,金双永、金建龙、金天台为,嵩口镇下坂村金氏发祥祖。

 

永泰嵩口镇金氏

 

永泰县嵩口镇及嵩口玉湖村金姓始祖为金衡的十九世孙金壁的五世孙金明奇之子,金彦卿、金纯卿二兄弟,于清康熙年间从福州晋安新店汤斜村迁居永泰嵩口镇关帝庙街(俗称金半街)。到清乾隆年间金纯卿又转迁嵩口玉湖村,这两支金氏族人主要从事李果的种植,加工,收购,销售及水稻和茶油。由于李果加工工艺精细,经营得法,到民国在玉湖村已筑有“紫山堂”、“庆山居”、“珠琳堂”、“宁远堂”、“瑞山堂”、“致远堂”及“陶苑私塾”等大院宅舍数十座。目前完整的有五座,其中的“紫山堂”规模宏大,有大小居室两百多间,可谓福建民居一胜。该支裔已传十三代,共有一百多户,人口四百余人。

 

长乐松下镇榕岭村金氏

 

长乐松下镇榕岭村金氏发祥祖为金盛参。清乾隆年间,安溪鱼商船于浙海域捕鱼,遇风浪船翻人亡,恰遇福清松下鱼商船也在浙海域作业,在海中救一金姓孩童(即为金盛参之父),并将其带回福清做放牛童,后就扎根松岭村,生二子,盛参、盛朝(无绪)。后逐渐繁衍,以捕鱼,种花生、红薯为业。现繁衍9代12户70多人,主要以务农、人体为主。金盛参为榕岭村金氏发祥祖。清同治辛末年(1871年)以金姓为主在本境始建大王庙。

 

长乐龙门金厝窟彭城金

 

金氏至金衡入闽,其后裔迁居长乐的比较多,但是都因为种种原因转迁异地,如今金衡后裔地长乐较集中地为长乐龙门金厝窟(原庵前境,龙门村金珠庄),为金衡的三十世孙,即“卿”字辈族人邦奇、邦培、邦灿三兄弟同祖上于清乾隆年间一同移居龙门金珠庄,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后因姓氏纷争等各种原因,到民国年间只剩下几户人家。1949年后,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逐渐增加。目前已传12代,现有70多户,250多人,当前在乡族人主要从事人体经营,大部分青年男女迁居到美国、新加坡、日本,1996年开始筹建彭城金氏支祠,如今已初具规模。

 

 

罗源龙山村彭城金

 

罗源飞竹镇龙山村(原名重山里灵山,土名古仓里)金氏开基祖为金衡的三十世孙金德辉,于清乾隆年间由候邑桔园洲迁居罗源飞竹镇龙山村,以在古仓里窟尾炉溪放鸭为生,并筑有灵山祖厝。后逐渐发展,其子金天柱开发大片山林,以种竹、种茶为生。目前已传12代,繁衍10多户,30多人,部分族人迁居城关,现在乡族人主要以务农、务工为主。金天柱为龙山金氏发祥祖。

 

福清三山镇横坑村金厝头彭城金

 

福清三山镇横坑村金厝头彭城金氏始祖为金衡的三十世孙,即“卿”字辈族人于清乾隆年间由候邑壁团洲首迁三山镇北平埔八角井地,后以转迁三山镇横坑金厝头定居。到曾代繁衍有金雄、金砥等五个支系。目前在乡的百分之九十多的族人为金雄后代,除一支无绪后,其余三支后裔极少。主要从事水稻、花生、地瓜的种植。民国期间还有部分族人前往南洋务工数年后返乡,在南洋留有后裔,还有十九户迁居福清洋下镇北岭村,迁往福清城关镇融北村的也有十几户,还有的迁居福清高山镇薜港村及江境农场等。由于姓氏纷争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到1949年,全村只余七、八户人家。1949年以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逐渐增加,目前已传12代,繁衍90多户,400多人。现部分族人已弃农经商,开办各类企业。随着经济不断好转,各式洋房、别墅拔地而起。三山金厝头金氏开基祖和曾代五支系祖墓均葬金厝头对面山山园田地中,各台祖墓制作精美,气势不凡,且相距很近,成为家族古墓群。墓群文革遭到严重破坏,现保存最完整的为金雄支系祖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