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化贾鸿业后裔发展及简述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贾姓展区
族从明朝成化四十七年(公元1478年)入川繁衍生存发展至2011年,已经有633年的历史。
明朝成化年间,因为“川有黑水诸蛮反叛,孝感人张瓒督扶全川,奉旨讨贼,吾祖贾鸿业靖封将军,由山西武举入营,历官至黄州镇,才能素著,瓒因本籍乡宦深知其贤,因奏调吾祖来川镇守诸蛮,威镇蛮方。”由于贾鸿业平叛有功,被朝廷擢升为“都指挥使”(相当于现在集团军司令员)。平叛战争结束后,受朝廷之命,贾鸿业留守现今理县通化以维持、守护一方安定。从此,贾鸿业及其后裔便在通化这个地方繁衍生存。通化为历史上的理县县治所在地,在古代也是一军事要塞。贾鸿业以下五代,即贾文斌、贾万贵、贾啓、贾应禄、贾登科皆承袭上辈职务。明朝末年,由于满清大举入侵明朝辽东等地,贾鸿业受朝廷派遣,率领军队到辽东与满清作战。《明史》有朝廷“急遣都司贾登科、游击石柱国带其手书劝慰祖大寿及辽东将士,使关宁铁骑回援”的记载。到明朝末年,我族已在通化生存发展近200年。尽管通化环境嵯峨,但贾鸿业及其后裔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老谱的记载和立崖坡贾鸿业墓地、青杠林墓地、大坪头、水头厨贾如鉴墓地的文化遗迹是有力的证明。这段历史,是我族发展最兴旺的时期。
明朝的衰落灭亡,对我族是一次沉重打击。或许因为我族世代享受明朝恩惠,贾登科及当时的四川总兵贾登联带兵在蜀地抵抗满清侵略,清朝建立后,贾鸿业后裔逐渐被“废为庶民”。
由于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入川和满清入侵四川造成的长期战乱,导致四川人烟稀少,于是清康熙年间大举由湖广向四川移民。许多人竞相占据平坝膏腴之地。住在通化的我族,由于交通闭塞,知道移民的信息很晚,虽然有的族人有迁徙“腹地”之举,但仅落业到原灌县的“白沙和山王顶”等山区地带。到现在,贾鸿业后裔分布的县、市中,都江堰市的人口最多,这次入谱的达3500多人(不完全记载)。发展较为昌盛,出现了贾良杰、贾士瑶将军,到清末及民国初年,还产生了举子、诗人贾思徽。清朝近300年历史,贾鸿业后裔以通化为起点,逐渐向周边及主要向成都平原方向发展,现已分布到理县、汶川、茂县、小金、马尔康、都江堰、彭州、北川、平武、江油、成都、梓潼、新都、剑阁等十余县、市、区。人口众多,此次入谱达2200余户,10000余人(尚有部分人没有入谱)。
尽管理县通化的贾氏家族不断向外迁徙,但理县贾氏家族仍为当地望族,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出现很有社会地位、个性鲜明、非常强悍的人物贾开允。
从明朝到清末,我族除具有将军世家的特色外,还产生17名秀才,两位贡生,一位画家。贾良弼之家出现了四位秀才,即仕睿、仕达、仕适、仕毅,可谓“秀才之家”。
我族第二次发展重挫,当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的政治、社会剧变,先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后是国内军阀混战、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再接着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大规模内战。后来共产党取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剧烈的政治、社会变革中,不少贾氏富户受到“冲击”而一蹶不振。我贾姓人品性中庸,长于守成与在和平年景生存发展,在猛烈的社会剧变面前手足失措。可见,如何提高体察国家、社会、政治情势,适应时代风云的变幻,二十世纪中期这段历史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贾氏族人渐渐恢复生机与活力。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达100多人。从清末到现在,人才辈出,可以立传入谱亦达100多人。其中有不少人在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任科局级以上领导干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历史时期产生了非凡人物贾正方,他带领宝山村村民,艰苦创业,克服万难,高举集体主义大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享誉巴蜀,名扬中华,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多次到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作报告介绍经验(详细情况见传记)。同时,还产生了资产超亿元的民营企业家贾正贵。
二十世纪八十代中期,中国农民大规模流动,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据中央政府公布的数据,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已达2亿人左右。很多人已在异乡安家落户,其中自然不乏贾鸿业后裔。这个情况,值得后人注意,以利于理清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