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华姓网 > 华氏源流 华氏源流

华氏族谱京一郎系序十二之六省谱之华氏源流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华姓展区
华氏源出于子姓。传说上古时期,黄帝的曾孙“喾”(音库)公元前二四三九年登基后,他的第三个妃子“简狄”一次去宗庙祭祀,忽然梁上紫燕产下的小蛋掉下一个于简狄手中,简狄觉得奇异,则丢进咀里随口吞下,回去后就发觉有了身孕,后来生下儿子“契”(音屑),帝喾因他是吞燕子卵而生,所以给他赐以“子”姓。子姓出自“契”,“契”是黄帝的第四代孙,所以归根结底华姓还是黄帝遗下的血缘后裔。纣王暴虐无道,被周文王、武王所伐,周武王于公元前一一四六年建立周朝。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佐,施行仁德之政。因此,把宋地(现在河南商丘以东,江苏铜山以西的一片地方)划给被武王推翻的商朝纣王的同父异母的兄微仲(见《史记》)(也称微子),作为其在那里祀奉商汤历代帝王神位,同时享受“宾王家”的名誉和地位。

       后来微仲的第六代孙“釐”(音厘)于公元前八四一年在宋地成立宁波国“釐”就是宋国第一任国王宋釐公。第二任是宋惠公,第三任宋戴公,在公元前七九九—七六五年间他把长子“武”留下继位,其他儿子都封(划给)各一地方给他们管理(叫做“食邑”或“采邑”)。其中一个儿子叫正考父(旧本称考父说),采邑于华,后来子孙以采邑地为姓,即华姓。

由此看来华姓的来历就是始于春秋时宋国戴公的儿子“正考父”,他就是华姓的始祖。

      第四任宋武公,第五任是宋宣公,当时有“华龙待诏金马门”;第六任宋穆公,第七任宋殇(音商)公(公元前七一九年)有华督佐殇公任太宰有迎立宋冯公,即第八任宋国王等故事;(摘自《姓氏追根寻祖》)后还有华日耦、日元、华元、华定、华亥等宋国名臣。周简王七年(公元前五七九年)晋楚二国因宋国华元调停,在宋都西门外会盟“弭兵”(注:“弭兵”就是平息二国间的战争);(摘自《中学历史教师手册》中外历史大事详表第五四八页)迨至鲁昭公二十年在华亥、华定奔楚,华登奔吴;华比合、华费遂多僚皆避他国始失封地;秦末汉初有华毋(wu音无)害从高帝定三秦等事迹。说明华姓渐盛,代有才人,但世次则无法连接。

        华姓的望郡始于三国时期,当时华姓旺盛,三国的魏、蜀、吴中都有华姓人做大臣。当时华姓有三大支系,就以支系分为三郡。蜀国中的华佗是中国历史上的神医,举孝廉属沛国支,为沛国郡;吴国中的华融官司封侍中佐将军,属广陵支,为武陵郡;魏国中的华歆(音欣)官封太傅博平侯,属平原支,为平原郡。但这三大支系皆居于大江以北。

       江南的华姓则始于武陵郡的华覈(he音核),字永先,于三国东吴孙皓在位时(公元二六四年)官至东观令,封徐陵亭侯,迁居于江苏无锡。当时谱载有“上疏切谏,请禁奢侈,务农桑,荐贤,解罪,书百余上皆有补益,事载吴志实为华氏文献之宗。”有华覈的曾孙华宝,学孝子,在东晋义熙末年(公元四一八年)方八岁,他父亲名豪,带兵镇守长安,临行时对宝说:“须我还为汝冠”,宝牢记心中,后来夏赫连勃勃侵犯长安,豪死于保卫长安的战斗中,宝知道后悲痛不已,终身不婚娶,其弟华宽,“悯”(音敏)兄无嗣则将次子悫(音确)给宝为子,居无锡惠山第二泉之傍。(见《南齐书》“列传第三十六”)有族谱把华覈作为江南一世祖,以单一脉往下记,覈子华孝二世,孙华豪三世、曾孙华宝、华宽四世,五世华悫、六世华映、七世华瑞、八世华祥、九世华庆、十世华福、十一世华元、十二世华端、十三世华永、十四世华寿、十五世华崇、十六世华圣、十七世华富、十八世华贵、十九世华荣,已到唐朝了,华荣当时举进士,授员外郎,累官至爵都尉,随任全家徙居汴(音变)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其子二十世华至,二十一世华兴,孙二十二世华良皆受国爵。华良的儿子华原泉(二十三世)二十七岁扈(fu音户)驾南渡,复居江苏无锡梅里隆亭。原泉子华畔(二十四世),孙华天锡(二十五世),曾孙华智(二十六世),玄孙华诠(音全)(二十七世)授登仕郎,曾任无锡县主薄等职,华诠生五子,长子友谅(二十八世),官宋奉政郎。次子友直,授中宪大夫,任常州路总管兼劝农士。三子友闻,任无锡鑑税。四子友龙,任处州路录判。五子震霆,濂溪书院山长。友谅又生五子,长华珦、次华瑺、三华琪、四华、五华瑛(公元1276---1332)(二十九世)。这就是无锡华氏之“十通五奇”。

     京一郎(约公元1080---1162),南宋绍兴三年公元一一三三年间外放入闽,任福建延平府沙县令,携眷属居于县衙背,辞官后曾转徙居宁化石壁、连城东溪之傍泉岭下,最后定居连城姑田龙坑。从华覈往上至宋戴公共一○六二年,按三十一年一代推算,约三十四代,加上覈遗下到京一郎二十九代,共计为六十三世(代),以此往下推算,凡是京一郎公裔孙现在第几世再加上六十三世,就知道自己实际大约是第几世了。京一郎生九子,其中一、二、三、四、五、六、七俱失考。八子名八郎传三十余代,其裔孙目前尚未联系上。九子名九郎有谱载为南宋上将军,抚师闽粤边界,驻上杭板山之阳,告老还乡时未归连城老家,命其第五子名二郎(因排行第五人称之为二五郎)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一二一九年)同父母徙居于上杭白沙仙阁峦。其余四子中长子五一郎迁广东英德县;次子四郎移连城吉坑、后裔移蒲溪、科地、店头坑、福州、永泰等地,三子三五郎移福建泉州,现情况不明,四子三十郎仍居龙坑。后裔移姑田新庄、厚洋、曲溪、黄胜等地,自京一郎公入闽迄今八百余年,世传三十多代。其后裔不仅在福建连城、上杭、长汀、龙岩、永定、泉州、顺昌、永泰、福州、武夷山等县市开创了基业,而且迁徙江西、浙江、广东、湖南、台湾、广西、山东、贵州、四川、陕西、海南、北京、南京、镇江等省市,还有的定居海外。从京一郎公后,有族谱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