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钟姓网 > 钟氏新闻 钟氏新闻

钟义:三十载创业风雨路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钟姓展区

钟义这个名字人们也许并不陌生,他从商三十多年来,以超人的毅力与气魄,在商场上几经打拼,几经波折,几经艰辛,奋勇直前,叱咤风云,最终收获战果,成了亿万身家的杰出企业家。他现是深圳市恒浩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湛江商会常务副会长。

 

1人生抉择        回顾钟义的创业从商之路,还得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说起,那时的钟义正值青春年华,刚跨出中学校门的他,年仅十七八岁。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国家的经济建设正进入快车道,特别是广东沿海开放城市深圳特区的建设,正在飞速发展!

 

钟义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了解到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正是一天一个样,一月大变样!

 

深圳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刚跨出校门的小伙子,他脑海中曾多次冒出到深圳去闯一番事业的念头,可考虑到刚走出校门,年纪尚轻,加上生活的经验不足,出远门去创业,人生地不熟,谈何容易?

 

想到这里,他曾几次打消了这个念头。

 

直至到1983年初春的一天,这是一个春暖花开,阳光灿烂的日子,钟义从家乡调安村到湛江办事,适逢遇上几位邻村的同龄人,刚要从湛江坐车到深圳去打工,此时的钟义心想,我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到深圳去打工,见识下世面,去闯自己的一番事业……

 

钟义最终作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决择。于是,他衣兜里装着父亲辛辛苦苦卖菜得来的二十多元钱,背上简单的行囊,独自乘车来到经济特区的深圳。

 

钟义刚来到深圳的第一天,就被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感染了,他耳闻目睹特区工业建设区的建筑劳动大军,正在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上空施工作业,那隆隆的吊机声以及那嚓嚓的电焊声,交织在一起,发出动听而又迷人的乐章!

 

钟义来到建筑工地,经驻深圳湛江地建公司的考核批准,很快被吸收为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施工队员。

 

2艰苦创业       钟义在建筑工地上,曾干过铁工、木工、泥瓦工,不管干那行,他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重活脏活揽着干,每天都出色地完成了公司分配的建筑施工任务,因而多次受到公司领导的嘉奖及通报表扬。在成绩面前,钟义没有居功自傲,相反,在日常的工作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那个施工的岗位最费力气,最冒风险,他就出现在那里。

 

钟义暗自的告诫自己,我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从小就参加了劳动锻炼,我全身有的是力气,只要领导上信任我,赏识我,分配给我干啥工作,我都要责无旁贷,不折不扣的去干好!

 

钟义是一个脚踏实地,不尚空谈的人。在平时的施工劳动中,人们看到他总是那副忙碌不停的身影。

 

夏天的深圳,建筑工地上的水泥钢筋吸热量大,气温常常高达40多度,建筑工人们头戴钢盔,身穿厚厚的深蓝色工作服,被那一阵阵热浪袭来,烤得全身大汗淋漓,身上的工作服被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并结上了一层白色的盐末。

 

钟义每天都被热烘烘的太阳晒得皮肤黝黑,双眼涨红,嘴唇发干,工友们见此,都多次的劝他喝口凉茶,休息一下再干,但他总是淡然的笑了笑说,没关系,我不累!接着匆匆忙忙的喝上几口凉茶,用衣袖擦去额头上布满的汗水,又继续干了起来。

 

钟义双手推着工地上装满红砖的铁皮单斗车,来回奔跑在施工的工地上。为了争时间,抢速度,加快施工的进度,来自湛江地建工程公司的工人们,发扬“地建人”那种 “奋力拼搏,顽强作战”的工作作风,除了白天辛勤工作外,晚上还常常加班加点奋战到深夜,在那紧张繁忙的施工阶段,钟义与他的工友们,在多少个黄昏、白日;多少个黎明、黑夜,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

 

奔赴深圳经济特区承包施工工程的湛江地建工程公司,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施工队伍,别看这支来自红土地湛江的农民生力军,他们历经几十年参加湛江城市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在参与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的建设中,多次受到了当地政府以及工程承包商的赞誉,被人们称之为“诚信第一,技术过硬,施工质量保证”的信誉单位。

 

钟义也在这时,经过公司的培养以及自己多年的锻炼打磨,再也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施工队员了,而是成为了湛江地建公司的一名最具实力且自学成才的工程技术人员。

 

随着深圳的飞速发展,施工的进程也在大大的加快,而且连施工的技术质量也特别要求严格,“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一条条醒目的大横幅标语,一直悬挂在正建高楼的主体上,这既是当时的一个强有力的口号,也是施工人员的奋斗目标。

 

恰在这个时候,不少施工的原材料大都从外国进口,特别是不少的施工图纸方案,以及施工材料的使用说明,大都标有ABC英文字母,并且许多建筑上的标式、标记,都要用到英文去解读。这于当时而言,工作中又遇到了新问题。起初公司的领导也犯愁了,如何攻克英文的难关,摆脱目前的困境,使日常的施工顺利进行,领导考虑到钟义比较年轻,加上他好学上进,于是,便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他去完成。领导的信任,就是对自己的最大鞭策!钟义横下决心,决定去考学深造。他于1986年,终于考入了广东建筑工程学校,学习主攻施工技术及英语这一难关!1988年6月毕业后,钟义肩负着公司领导的重托,为了做好大工程的设计施工,这位“泥腿子”出身的工程技术人员,刚跨出省建工的校门,又迈进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进入梦寐以求的这所高等学府,再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进修。

 

这两个相继而来的机遇,对于钟义而言,简直是人生的最大荣幸。

 

钟义在华工建筑系学习进修期间,他十分珍惜在大学学习的那段美好时光。白天除了参加紧张的课程学习外,晚上还在课室自学至深夜。特别是在礼拜天或节假日,许多同学都利用周末去逛街,看电影或旅游去了,而他每逢这些休息日就捎上几个干馒头,带上一壶白开水,早早的来到学校的图书馆,认真学习与建筑有关的业务书籍,聚精会神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在钟义看来,那是一段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宝贵时光,回忆那段在大学进修的日子,虽然平时的学习比较紧张辛苦,但他倒觉得日子过得十分充实,有意义。后来每每提起当年的这段在大学校园的学习及生活时,钟义仍觉得十分之难忘及留恋。

 

钟义自到华南理工大学“充电”出来后,他很快成了深圳市设计装饰工程公司经营部的一名经理,自始相继参与过深圳如海丰苑、广深宾馆、宝安宾馆及石油大厦等20多宗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的建造及装修。

 

钟义凭着过硬的技能及本领,胸有成竹地在建筑行业中,跃马扬鞭,纵横驰聘。

 

3敢为人先       人们常说,大凡成功的经商者,必具广泛的社会阅历,深厚的知识底蕴,雄厚的经济基础及足智多谋的决策胆识,同时还要善于抓住眼前的每个机遇,当机立断,敢于出击,迎接新的挑战,方能取胜!终于,一个个商机接踵而来。2005年冬季,深圳市泰昌工贸股份有限公司宣告破产,债务重组,人员分流下岗。钟义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1700万元果断地收购了这家公司,另还拿出200多万元作为下岗职工的安置补偿费。最后这家公司被成功改制。2008年,深圳市国有资产与国企单位债务重组,资源整合,钟义又瞄准了这个有利的时机,成功收购占地150亩的科技产业园,经过一番大胆的改革,着力于资源整合和招才纳贤,钟义创办的深圳市立德康科技有限公司与拥有6万平方米厂房和宿舍楼的立德康科技产业园,便成了深圳光明新区的一家得天独厚的龙头企业,至今香港及内地已有近20多家大型公司及厂家与“立德康”建立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该公司目前的业务领域涵盖了房地产开发,科技产业园开发,物业管理,科技研发,招商引资,投资理财,贸易进出口等相关业务。

 

近20多年来,钟义的经商事业如日中天,至今手下拥有的深圳恒浩基投资有限公司,他亲任董事长,是一间集团式的大型公司,旗下还有4家公司,并且大都是深圳光明新区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在大海边,常听耕海者言,入浅海可捉鱼虾,入深海方能擒蛟龙。钟义这位杰出的企业家,就是一名出色的商海耕海者,他无惧水深、风急、浪高,只身闯入惊涛骇浪的商海中,最终擒获到一条条“蛟龙”。

 

人们通过了解钟义的经商业绩,都知道钟义创业成功了,也知道了他的人生出彩了。然而,回顾他几十年来的经商历程,在他成功的背后,经受过多少的挫折与失败,饱含了多少的困难及艰辛,也许却无人所知。是啊,在这30多年漫长的经商创业中,他曾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难及挫折,饱尝过人间的不少酸楚,特别是回首当初那段艰辛的岁月,他也曾困惑彷惶过,也曾想打退堂鼓,然而钟义毕竟是钟义,他最终力排困难,克难制胜,在商场如战场的恶劣坏境中,连连告捷,最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业佳绩!

 

 

在深圳市湛江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监事就职典礼上,深圳市副市长陈彪与常务副会长钟义(左一)合影留念

 

曾几何时,在掌声中,在鲜花簇拥的面前,当人们问及他创业成功的奥秘时,他语气坚定,直言不讳的笑了笑说,我没啥奥秘可言,但我干事业凭的是一种执着与坚守,凭的是一种胜不骄,败不馁的决心与恒心……

 

4情系乡梓        坡头调安村,是钟义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钟义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甚为稔熟。每次他回到家乡都对旁人说,这村后岭那些山坡草地,就是他小时候,常去放牛的地方,村边的那些山林,是他小时候常去捡柴之地,还有村前的那条流水淙淙的小溪河,小时候的他常与小伙伴们一块到此冲凉戏水,摸鱼捉虾……这里一切的一切,对他而言,简直是太熟悉了。

 

钟义平时,十分感慨的对深圳的商人说,我是来自湛江坡头调安村的一个农家子弟,我不管走到哪里,今后的事业有何等辉煌,我都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故乡,更不会忘记这里的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

 

是啊,钟义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男子汉,他把故乡,他把故乡的亲人,看作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几十年来,他情义满天, 知恩图报,对故乡的建设甚为关心,真正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2005年,他从深圳返回家乡过春节,看到本村及邻村的村民平时到坡头圩赶集,要走3.5公里的山路,每逢遇上刮风下雨,道路十分泥泞,不但村民们平时的出行甚为不便,甚至连车辆也无法通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他的带头下一面自己出资,一面发动村民捐资,很快筹集到资金,终于把这段烂泥路修建成水泥路,让本村及邻村的村民始后出行,走上了宽敞明亮的水泥路。

 

钟义的家乡调安村位于一片高坡上,村道一直高低不平,平时村民出入比较困难,2009年,他回到家乡,发现逐渐走向富裕的村民,大都建起了楼房,居住的条件大大的改善了,可村道仍低低洼洼,与楼房相比很不协调,于是他与村干部商量,一定要把村中的环村路修好,他考虑到村中的经济比较困难,一时无法拿出钱修路,于是他独自出资40多万元,用来修建村道路3.2公里。

 

在钟义的大力支持下,村干部立即组织村民,连续修奋战了两个多月,终于很快修好了环村路,并全部水泥硬底化。

 

过去调安村1500多村民,日常生活上的吃水用水,全靠两口上百年的古井供水。历数风雨沧桑,其中一口古井的井栏早已破破烂烂,残缺不全,古井的表面也早已长满了一层层绿苔。每逢刮风下雨,村巷里的水常常渗入里面,造成古井里的水很不卫生,钟义目睹这一情况后,于2000年出资3万多元,对这口古井进行修整,让村民重新喝上了古井那清甜而又卫生的井水。

 

钟义外出打拼多年,曾走南闯北,可谓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人生之旅,一路风风雨雨的走来,他领略到人生要想创一番大事业,要想干出一番惊人之举,除了具备勇气及胆识之外,还得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倘若一个人没有文化知识,将来走出社会将会寸步难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他一贯十分重视家乡后代人才的培养,多次出钱捐助家乡修建学校办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近30多年来,钟义先后捐资130多万元为家乡办学校以及兴建水泥路、灯光蓝球场等。

 

在钟义的热心带领下,调安村的村民捐资办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村中的农民子弟也不负乡亲们的厚望,奋发努力,勤奋读书,家乡先后走出了40多位本科大学生,其中钟义的四个子女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真可谓是,小山村飞出了一群“金凤凰”!

 

大凡熟悉钟义的人都说他为人厚道、豪爽、很讲义气,并很有公德善心。此话说得实在。钟义一贯以来,不但舍得出钱出力为家乡办公益事业,而且他对于当地乃至全国各地一旦发生了风灾或震灾,他都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慷慨解囊,带头捐款,支援灾区或震区的重建或复产工作。据了解,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以及2014年湛江徐闻遭受强台风的重创,在抗震救灾复产的工作中,他先后捐款达140多万元,支援灾区的建设,受到了当地政府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表彰。

 

钟义的这些善举,多次受到当地省市及中央新闻媒体的关注,每当各大媒体的记者慕名前来采访时,他总是谦逊的说,这是我一个普通公民应尽的义务,当国家某个地方发生自然灾害,当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到威胁及损失时,我们作为一个公民,在关键时刻,谁都会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支援灾区的建设。

 

新年伊始,气象万千。在春风春雨中,在这春光明媚的美好时刻,我们衷心的祝愿钟义这位从粤西乡村走出的企业家,在新的征程上,意气风发,再创人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