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裴姓网 > 裴氏新闻 裴氏新闻

中外学者研讨裴氏文化,湖北作家新解孝义观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裴姓展区

中外学者研讨裴氏文化,湖北作家新解孝义观 

  12月14-16日,来自海峡两岸及瑞典的专家学者260人聚首郑州,研讨裴氏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在新郑市裴度墓首次举行了公祭唐代名相裴度仪式。同时,湖北籍作家与文化学者杨西江、裴高才等受聘中华河洛姓氏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

 

  “河洛裴氏,世泽绵长。”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裴氏家族则是中国历史上享有“无裴不成唐”之誉的名门望族。汉唐以来,从海内外裴氏的发源地“宰相村”(今山西裴柏村)走出了裴秀、裴寂、裴炎、裴度等为代表的59位宰相和59个大将军。如今,分布在台港澳及海外的裴氏族人达五千之众。胡耀邦曾明确指出:“研究中国的人才学,不能不研究裴氏家族。”

 

  在15日举行“河东裴氏文化发展研讨报告会”上,湖北作家裴高才结合创作《程颢程颐传》《孝义感动中国》及其编纂的《裴氏家乘全书》,从河东“宰相村”之“德盛三祖,庆流八族”、一代大义名相裴度之“绿野堂”、湖北黄陂的“孝义榜眼郎”裴宗范,到荣登央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榜”的河南武陟县高中在校生裴嘉伟,作了题为《裴氏文化与当代孝义观》的演讲。

 

  他从“孝”“义”汉字的演变破题,深入浅出地阐发了无论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十二个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还是通称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与“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或是孙中山提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目,甚至当前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孝”与“义”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激励人们知孝义、行孝义,弘扬孝亲敬老美德的正能量,传承文化之源。接着,他现场泼墨挥毫书赠河南裴氏文化研究会“德盛宰相村,情溢绿野堂”,还在赠给孝义少年裴嘉伟的《孝义感动中国》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弘扬优秀美德,绽放孝义新蕾!”

 

  另一方面,裴高才又结合撰述《胡秋原全传》,援引著名台湾学者胡秋原的现身说法:闽南人即河洛人,是中原河洛南迁移民后裔。早期闽南人(河洛人)为了把自己的语言同客家人区分开来,方才将自己的母语称为河洛语。闽南人迁台后与客家人两大群体,约占现在台湾人口的80%。台湾通常所说的闽南话就是“河洛语”,并非“台独”分子为“去中国化”而抛出的所谓“台语”。

 

    据悉,南京艺术大学教授、著名楹联文学家裴国昌,山西大学著名文化学者、裴氏文化研究专家杨西江教授,河东裴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裴建民,新郑博物馆馆长杜平安,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林坚,瑞典皇家工学院博士学、瑞典Attana生物传感器公司高级研究员裴志超等,先后从不同侧面阐发裴氏文化的传承与开新,吁请海内外炎黄子孙明德惟馨,共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盛举。(文/图张萍 周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