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符姓网 > 符氏郡望 符氏郡望

《浅谈"珠玑巷"的历史与我族符姓的迁徙》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符姓展区
《浅谈"珠玑巷"的历史与我族符姓的迁徙》

  

吴川符氏十五世裔孙 符镇豪  整理  

  2015年2月15日

一、"珠玑巷"的来历:

  

    据清代屈大钧的《广东新语》记载,“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与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这便是被众多史学家认同的珠玑巷得名的由来。而另一说法则是,南宋时,地处中原的河南开封祥符有许多官员,为避乱元人入侵而大举南迁,越大庾岭定居于南雄盆地沙水镇,因祥符有珠玑巷,于是将此改名为“珠玑巷”,聊解思乡之情。此说同样见于屈大钧的《广东新语》。

    “南雄珠玑巷”位于广东省南雄城北9公里的沙水村,原名敬宗巷。北距梅关20公里,原是古代驿道所经之处,是北人南来翻越大庾岭后进入岭南的第一站。

     珠玑巷内的建筑物都是古老的砖屋,一片古朴之情,现存的珠玑巷全长1500米,宽4米,路面全用卵石铺成,两旁民居店铺祠堂栉比鳞次,有北门楼、中门楼、南门楼等宋代风格的建筑,三座门楼为清初所建。南门内有一座元代所建实心石塔,塔高3.5米,七层八角,由17块精雕细刻的红砂岩砌成。造型独特,名曰贵妃塔,建于1350年。这是广东有年代可考的唯一元代古塔,标志着它曾经有过繁盛时期。

     有关嘉靖《南雄府志》志一记录,为何天顺年间, 两广巡抚叶盛要在广东与江西交界之处的南雄设立盐关呢? 设立此盐关后, 食盐的运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这与明中叶以后岭南地区的社会变迁有关。

     明正统以后, 两广地区社会矛盾越来越严重,大大小小的动乱频频发生。正统十一年 1446 广西瑶民起事; 正统十三年 1448广东瑶民赵音旺起事; 次年 1449黄萧养起事, 并迅速进攻广州城, 影响甚大, 虽然黄萧养本人很快被杀, 但此事引发的新宁瑶民之乱, 一直延续了十多年; 景泰五年 1454又有广东泷水苗起事; 天顺元年 1457广西浔州蛮、田州苗亦起事; 天顺三年 1459两广瑶民 泷水、凤山瑶 起事; 天顺四年 1460又有广西壮族起事; 到天顺六年 1462两广瑶民再次起事;天顺七年1463广西瑶民攻打梧州城。总之, 英宗正统至天顺年间, 两广社会动乱相当严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天顺二年 1458 , 叶盛被召为右都御史, 巡抚两广, 明廷希望其平定两广动乱。其时,黄萧养之乱未平,“两广盗乱蜂起, 所至破城杀将。

     诸将怯不敢战, 杀平民冒功, 民相率从贼”。泷水 今罗定 瑶凤光山 凤弟吉 等声势日盛, 及于廉州、雷州、化州等地, 并攻破泷水、阳江等县。叶盛到任后, 首先需要筹措军饷, 于是他把目光聚焦到了盐, 设法将广东盐销往外省, 并希望从盐的销售过程中获得大笔军饷。天顺四年 1460 四月十二日叶盛上题本云: 旧例 广东盐课司止于本境行盐, 而客商中到引盐堆积较多, 难以发卖, 动经岁月, 亏费财本, 因此不顾身家, 故违禁例, 夤夜驮载, 北过南雄梅岭, 西过梧州发卖,今若听其越境, 则有碍盐法而利独归于商人, 若禁其越境,则久滞盐商而利又归于奸捕。查照广东地方多事, 边仓急缺粮饷, 令见在支盐客商人等,今后支出官盐有愿装往江西南安、赣州并广西梧州等府地方发卖者, 先将盐数备开状赴布政司报名, 每引定于沿河缺粮仓分纳米若干, 取获实收, 至日, 布政司给与印信文凭付照听其过境发卖, 候地方稍宁, 边粮充足, 各照旧例, 地方遵守。或公同选委司府廉干官员就于南雄梧州专一管理, 庶得商民两便。

     可见, 本来广东盐就被走私运进赣州, 叶盛设立盐关, 目的在于在两广盗乱蜂起的情形之下, 将原来非法走私的食盐合法化, 借食盐运销获取军饷。第二年, 在上述题本的基础上, 叶盛题准:愿装往梧州等府发卖者, 每引定于梧州府仓加纳米二斗, 装往江西南赣二府发卖者, 每引于南雄府仓加纳米一斗, 以助军饷。

     南雄设盐关, 即由此开始。从此, 经南雄、过大庾岭的食盐, 在南雄纳粮即可合法地销往江西南部的南安、赣州等府州。过往盐商在南雄盐关交纳了大量盐税, 为叶盛带来大量的军饷收入, 此后, 盐商再变纳粮为纳银, 盐关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伴随着盐关税收的增加, 南雄“商税矩万”,当地也成为有利可图之区, 甚至“官于是者鲜不盈餍”。

    南雄盐关设立、征收盐税后, 实际承认了原来私盐贩卖的食盐运销的合法化。天顺年间叶盛开辟此财源后, 其继任者不断地从食盐运销中获取利益。成化初年 1465 , 都御史韩雍在南雄向过往盐商收取税银, 并规定官盐一引许带余盐四引, 每引抽银一钱。弘治二年 1489 , 右都御史秦纮总督两广军务, 将一引正盐所带余盐的额度增加到六引, 并在余盐之外, 规定如有更多食盐被携带, 亦不被视为走私, 只要自首并交纳每引二钱白银, 同样放其过关, 实际上就是放开了食盐的销售。

  

二、珠玑巷的形成以及迁徙:

  

     这里就是中原民族向广东省迁徙的必经之地。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金兵攻占开封后,“百姓军人夺万胜门奔逃者达四万余人”,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次年七月,隆太后率六宫及卫士、家属赴南方避难。冬,高宗赵构经汴河退至扬州,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金兵南侵,攻陷汴京,灭亡北宋。宋高宗赵构带领大批官员从中原逃到太湖流域,建立南宋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建炎南渡”。这个仅存半壁江山的王朝,长期受金兵侵扰。建炎三年至四年(1129—1130),金兵又分两路南犯:一路犯建康直趋临安,追杀宋高宗;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追杀隆祐太后。隆祐太后率一支逃亡队伍经洪州(今南昌)、吉安,奔至虔州(今赣州),一路被金兵追杀,仓皇逃窜,到虔州又发生兵变,乱兵抢了皇家财宝,其景况非常凄惨。辛弃疾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便是回首这件事的。后来,隆祐太后被高宗接到临安去了,但是跟随她逃亡的那批官员既不能同去临安,又不能回到已被金兵占领的中原地方去,只好越过大庾岭寻找安身之地。岭南是金兵铁蹄未曾到过的地区,但是前路茫茫,他们又不敢贸然深入“南蛮烟瘴之地”。故而从梅关下来之后,就在南雄境内古驿道旁的沙水村暂住下来。

      宋朝南迁后,“民从之者如归市”,由此引发了中原族人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     宋室的南迁,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作为岭南交通要道——梅关古驿道上的珠玑巷,因此曾盛极一时。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五十七村,简直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

     自南宋以来,大批中原的士民为避战乱而向南粤迁徙,途中便在珠玑巷落户。然而,南下的人越来越多了,珠玑巷容纳不了过度膨胀的人口,他们的子孙只好南下到珠江三角洲。接下来珠玑巷的子孙又因不堪战争、饥饿的压迫而远度重洋,散居五湖四海。

     不知经过多少次“中原-珠玑巷-珠三角”的反复迁徒,中原人通过珠玑巷源源不断地移居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嘉靖《广东省志》引《南雄府图经》说:“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乾隆《南雄府志》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明清纂修的广州府各家谱记其祖先宋代辗转来自珠玑巷的比比皆是。曾昭璇、鲁宪珊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珠玑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

  

三、珠玑巷与胡贵妃的传说:

  

    “珠玑巷人南迁”的原形态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和南雄珠玑巷人世代口头相传的,对此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讲粤语的老百姓家中珍藏的族谱中均有此记载。传说当年,罗贵带领珠玑巷人97户33姓在胡贵妃的掩护下,逃亡南迁珠江三角洲地区,开辟了岭南这片疆土。

     南宋咸淳年间,荒淫的宋度宗不理朝廷事务,任由奸相贾似道弄权误国。其时,后宫一胡姓妃子,因厌恶宫廷生活,向往普通百姓的天伦之乐,于是偷偷跑出皇宫。宋度宗一日欲招幸胡妃,发现其已逃亡,即令兵马四处搜寻。面对天罗地网的搜查,胡妃自知难于逃脱,便投江自尽。

     恰巧,南雄珠玑巷一商人黄贮万雇船到京城临安做生意,站在船头欣赏美景时,见江心飘来一溺水女子,忙将其救上船施以汤药。此女子即是胡妃,被救后慌称姓苏。

     一来二往,胡妃与黄贮万情投意合,愿同往珠玑巷结百年好合。受皇命追查胡妃的贾似道因搜查不到胡妃,也只好向宋度宗复命说胡妃已投江自尽。

     胡妃随黄贮万到珠玑巷后,夫唱妇随,男耕女织,过上了普通百姓的平静生活,胡妃也将中原文化、栽培菊花等技艺传授珠玑巷平民,大家相处十分融洽。

     谁知,好景不长,珠玑巷内一赌徒因赌输钱,欲敲诈黄贮万不果,无意中得知胡妃即当年官府追查的胡妃。为了得到赏银,赌徒于是向官府告发,胡妃藏匿在珠玑巷。

     当奸相贾似道接到告发,心中却犯了愁,当年自己曾向皇上声称,亲眼看见胡妃溺水,亲自验尸,如今胡妃却还好好地活着,那么自己不就是有“欺君之罪”。

     于是,贾似道定下一条“杀人灭口”的毒计,欲将珠玑巷人统统杀绝,不留活口,将胡妃还活在人间的消息埋灭。贾似道便向宋度宗慌报:南雄珠玑巷人欲谋反。昏君宋度宗下旨:血洗珠玑巷。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祸,珠玑巷人惊恐万分。这时贡生罗贵挺身而出,召集众人,共谋集体逃亡之计。经过商议,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广人稀,适合生存。在罗贵的带领下,珠玑巷人97户33姓,伐竹木结筏,告别家乡珠玑巷,顺着浈江、北江前往珠江三角洲地区。

     胡妃则为了不再连累珠玑巷乡亲,在面对朝廷大军汹涌而至之时,她毅然跳上岸,与朝廷大军周旋,拖延时间,使珠玑巷人逃亡赢得时间。而后,胡妃投井自尽。

     从此,珠玑巷人在珠江三角洲代代相传。“珠玑巷人南迁”故事歌颂了珠玑巷人不畏强暴、“异姓一家”的团结精神。

     这只是个传说,历史是否真有胡妃其人,或者说是否珠玑巷人97户33姓的南迁与胡妃有关呢?还是另有原因呢,后面有仔细的分析。

  

四、珠玑巷三十三姓九十七人南迁的历史:

  

     《番禺市桥谢族谱》中,附有《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铭文如下:  “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陈、谢、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柯、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罗氏、谢氏的族谱都著录了《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铭文如下: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

     根据各种记录,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正月,罗彦环第七代传孙罗贵率领33姓97家从南雄珠玑巷启程,南迁冈州蓢底(今江门新会良溪),此次迁徙为唐宋时期由珠玑巷开始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迁徙,给珠江三角洲带来了农业开发生力军,也推动了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南迁的领头羊罗贵又被称为“珠三角之父”。

     罗贵为何南迁?查阅不少罗氏族谱,书写的原因各不同,可以总结为四种:一是奉旨颁行取土筑作寨所;二是躲避天灾地劫;三是窝藏苏妃恐上查究而逃;四是认为南方土广人疏,必有乐土。李良晖认为,除了官妃事件,其他三个原因是相辅相成的,相对可信一点。原来南雄在粤、赣边区,山多田少,珠玑巷一带小平原由红色砂页岩所成,故岩性较弱,岩层日晒后遇水易冲入平地,成为黄泥水淹没坑田。

     不管为何南迁,南迁诸姓族谱多载有《赴始兴县告案迁徙词》、《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知府钟文达批词》、《本府文引》、《赴冈州告案立籍引词》、《冈州知县李丛芳批词》等一应官府文书,对这次族群南迁,都载以罗贵领衔,明确罗贵领头人的地位和作用。

     那时候罗贵还只是个贡生,并未入仕,他也不是权贵者。但是在珠玑人遭遇生命财产和家族前途命运的危难关头,他能够挺身而出,仗义扶危,与异姓乡亲团结互助,同舟共济,共赴危难,可见他的人格魅力。“有强大的号召力,让罗贵当仁不让成为南迁族群的领袖、庞大流徙队伍的组织者。”

     据族谱记载,南迁自南宋绍兴元年正月十六日起程,他们于三月十六日抵达冈州,耗时两个月。一众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险象环生,付出沉重代价。据一些族谱载:“时无舟楫,我祖兄弟砍竹为插,乘流漂泊,夜半突至连州江口,潦水冲散”;“顺水漂流,及狂风大作,排散,溺水死者甚多。”

     这一次的南迁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迁徙行动,是由知识分子贡生水平的领导人罗贵主持,经由集体研究,集体签名,共同发誓的行动。据记载,这次集体迁移是以家庭为单位,共97家,多属有农业知识的,有劳动力的家庭。“如罗贵就带有男仆5人,女仆3人,生产力很强。这些有农业知识的家庭为后来珠三角地区农业发展起了重要的开发和推动作用。”后人把罗贵称为珠三角之父名副其实。

     珠三角流传着一句有名的俚语——“唔使问阿贵”,意思是说,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决定的无须征询他人意见。罗家后人认为,这句俚语的诞生就与罗贵有关。

     据有关书籍记载,罗贵率众大举南迁,因为迁徙跋涉千里,时间长,所以一路备受艰险。由于罗贵是首领,什么事情都由他做主,人们也都听从他的指挥,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非征得罗贵的同意不可。事情过多,有时候罗贵不胜其烦,于是当众宣布,以后一些小事情,大家可以自行决定,“唔使问阿贵”。

     另有一说是,因为罗贵是一个贡生,品学兼优,知书达礼,当初策划南迁及到官府办理迁移手续都是他经手的。在村民眼中,“阿贵”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及至后来南迁到新会良溪后,因为大家人生地不熟,所以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问过阿贵,征求他的意见才敢去做。作为一个开明的领导人,罗贵时常说“唔使问阿贵,你们都放开手脚去做吧”。此后,这句话也就流传开来,成为督促他人独立完成事情的俚语。而“唔使问阿贵”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那个时代罗贵开放开明的思想和精神。

     罗贵率领33姓97户人家从南雄珠玑巷南迁,是中国移民史的大事件和广府文化发展的重要起点。如今,罗氏后人遍布珠江三角洲一带,散居广东、广西、海南各地,并于近代走出国门,在东南亚、欧美各国创家立业,足迹遍及世界各地。随着罗贵南迁的33姓人士也在珠三角落地生根,于附近农乡开始发展,进而延伸到顺德、南海、新会、香山、东莞各县。虽然各姓不一,但是一同经历艰辛南迁,各家之间相处十分友好。尤其在罗贵一代,97家人亲如兄弟姐妹,相互之间联姻成为常事。各姓子孙人才渐出,逐渐开始建祠堂、书斋、修族谱,各自慢慢成为社会上的上层阶级,各姓也教导后代后裔要与罗姓交好。为了维系世交于千秋,于是编了《流徙铭》发给各族各姓,《流徙铭》曰: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五、试从《台山姓氏源流》考究珠玑巷人南迁的历史:

  

     台山人究竟有多少姓氏呢?最近出版的《台山市志》说是150个,《台山姓氏源流》一书新出版收编了24篇文章,24个姓氏,其中包括马、邓、方、邝、叶、冯、关、阮、朱、刘、伍、何、陈、李、余、杨、赵、梁、曹、黄、梅、龚、雷、谭,共约14万字。

     以上台山各姓谱牒记载,大多是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且多与胡妃有关。其实避胡妃之难与97户33姓的南迁,其实是发生于不同年代的两回事,其发生的时间,前后相差竞达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是前人在修谱时不加细察,而把它们混淆在一起了。

让我们举例先看看各谱的记录:

     曹氏谱载:先祖曹汝端于宋宁宗期间( 1195~1224)因苏妃之乱,偕同罗贵等97户33姓,由南雄珠玑巷南迁而来。

     六村陈氏谱记载:先祖陈猷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因避胡妃之乱由南雄珠玑巷首迁新会石头后,再迁台山;

     冲泮陈氏谱记载:陈谟在宋乾道九年(1173)生于南雄珠玑巷沙水村,终于淳祐壬寅年(1242),因胡妃之乱,由南雄迁来古冈州新会杜阮,后由杜阮迁德行里(即今台山冲泮)。

    刘氏谱载:因胡妃之乱……乃随罗贵祖等97户于宋开禧元年(1205)三月十六日南迁……

以上四谱记载的时间都在开禧年间。

     而谢氏谱记载的却是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麦氏谱和汶村陈氏谱记载的则是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因避胡妃之祸而南迁。

     这样,胡妃之祸发生的时间就有三个:

     高宗绍兴元年(1131)、

     宁宗开禧元年(1205)

     度宗咸淳八年(1272)。

     这使我产生疑问:胡妃之祸是否实有其事?它究竟发生在哪一年?97户33姓南迁,是否真的同它有关?

     胡妃故事梗概,各谱的记载都一样,只是细节略有不同,其主要人物的名字略有出入,有的把胡妃写成苏妃,把黄贮万写成张贮万,把罗贵祖写成罗贵或贵祖。

     且举谢氏谱为例:

     宋季间,有宫人苏氏,貌美性淫,贪私无已。一夕,上幸宫,失调雅乐,上怒,命下冷宫。时季宋宫禁不严,妃乃潜逃,无人知觉(引者注:另有一说苏妃与东宫不合,越宫潜逃),自度不可复入,因扮作游妇,混杂京省,踪迹漂泊,所遇辄投。时有富民黄贮万,系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人。贮万备船运粮上京,遂得至关口市下湾泊船只,备牲酬福。时有妇歌舞近前,似有献媚之态。万见女貌美,稍有意挑之,女即下船与万言娓娓不已,愿托以终身之事,因载而归。后来上行敕复取苏妃,而不知逃亡矣。上怒,敕兵部尚书张钦行文各省缉访,经年无迹,乃复上准歇,不行追究。不知贮万所遇女子,即苏妃也,已改姓,贮万已纳之为宠妇矣。一日其家人刘壮因隙出走,扬泄弊端,传溢京省。兵部官知此,恐上究因,乃诈谓民违法作孽,会同五府六部所有文武官僚共掩前迹,密行计议,欲芟洗其地灭迹。伪称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有贼作乱,流害良民,冒挟圣旨准行,以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地方,择地建筑寨所,聚兵镇守,庶国泰民安等事。时贵祖(引者注:即珠玑巷贡生罗贵)有婿梁乔辉,现在京都任兵部职方司,得闻声息,遂遣家人密报,未旬月,部文行批,立令照议,严行迁徙。时始兴郡牛田坊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莫不嗟怨惶惶。惟珠玑里居民九十七家,贵祖密相通透,团集商议,以为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恶势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即签名团词,赴县陈告,准立文案文引,仍赴府告准案结引,立号编甲,陆续向南而行。”

     那么,胡妃(或苏妃)之乱,是否真有其事,其发生的年代究竟如何?

     查(宋史?后妃列传),从高宗到度宗130多年间,均无胡妃(或苏妃)其人,更无后妃逃出宫禁的记录。而据《宋史?贾似道列传》则载:“理宗崩,度宗又其所立……八年,明堂礼成,祀景灵宫,天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嫔之父(宋季三朝政要卷四记作胡贵嫔之兄)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辇还宫,帝曰平章云云。显祖绐曰,平章已允乘逍遥辇矣。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嫔为尼。始还。”这里的胡贵嫔,是否就是各谱中记载的胡贵妃?若据此,则贵妃出宫确有其事。胡贵嫔出家为尼之后,再从寺庙中逃出然后为黄贮万所得,这虽然是传说,也是极有可能的。

     我们再来看麦氏谱的记载,就更为明白了:“溯我族由南雄下之始,据旧谱云:宋度宗咸淳八年九月,祀明堂,贾似道为大礼使。礼成,幸景灵宫。将还,遇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嫔之兄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辇还宫。帝曰:平章得毋不可。显祖绐曰:平章己允。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固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嫔为尼,似道始还。由是贵嫔出宫,作钞化状,肆行丐食。有南雄保昌县富民张贮万,运粮入京,船泊关口市。备牲酬福。此女下船乞食,衣虽褴褛,而艳异常人。张怜其无依,遂挚归保昌牛田坊。……”

     这里的记载与宋史记载相符,由此可见,胡妃实于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出宫,因避胡妃之祸而南迁的事,应发生在度宗咸淳九年(1273)。再加上宋度宗实际在位时间是(公元1265年——1274年),共10年,宋度宗之后南宋只维持了五年的时间,1279年,南宋灭亡这样,南宋灭亡以后理应不再有避胡妃之祸的道理。如果真有避胡而南迁的事实,那么因此事而南迁的当另有其人,而不是那97户33姓了。

     所谓“罗贵等97户33姓集体南迁。”则是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或更早些的高宗绍兴元年(1131)的事。它早于胡妃出宫67年乃至141年。据谢氏谱记录的97户33姓南迁“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和南雄知府钟文达批文及南雄府引文所记,是绍兴元年(1131)正月初十;而六村陈氏《提领月刊》所载则是开禧元年(1205)正月初五。同一件事,这两姓的记载相差竟达74年。

为便于探讨,我们看看两谱所载的呈文及批文:

  

谢氏谱呈文

  

“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

     保昌县牛田访十四图珠玑村岁贡生罗贵,居民麦秀、李福荣,黄复愈等连名团为逃难俯乞文引早救生灵事。贵等历祖辟住珠玑村,各分户籍,有丁应差,有田赋税,别无亏缺,外无违法向恶背良,为因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周,及今奉旨颁行,凡民莫敢不遵,贵等因思近处无地堪迁,素闻南方烟瘴地面,田多山少,堪辟住址,未敢擅自迁移,今开居民九十七人团情赴大人阶下,伏乞立案批给引文,经渡夹津岸陆,庶众生早得路迁移安生有址,沾恩上词。

                                            绍兴元年正月初十日团词人罗贵等。

  

知府钟文达批准文

     查得贡生罗贵等九十七人,原系珠玑村属人也,词称迁移之故,行虑集兵之扰,非有禁过之例,准案引行,此照通行,方至止处,即传该掌官员,告下复引,毋违。

  

吏房文吏黄英茂行本府文引

     岭南道南雄府为逃难给行早救生灵事。本年正月十三日据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十四图珠玑村贡生罗贵等连名呈称前事内开:为天灾人祸,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周,及今奉明旨颁行,筑土设寨。因思近处无地堪迁,远阐南方烟瘴地广人稀,堪辟住址,未敢擅自迁移等情到府,据此案查民贡生罗贵等九十七名,非恶孳民氏。为此合就行给文引,批限起程,凡经关津岸陆,此照通行,毋得停留阻禁,方到此处,合应行赴该府州县立案定籍,缴报文引,以凭造册,转报施行。

                     绍兴元年正月十五日给限四月二十日缴,吏房书吏黄英茂行。

  

而六村陈氏谱记载的呈文是:

     具呈陈猷、罗贵祖等九十七户为逃难乞给文引救恤生灵事:历祖向居南雄珠玑巷,各分户籍,有丁应役,有田赋税,别无亏损,别无违法,向系循良,为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保四五犹虑难周。今奉旨将里作寨,覆限批引,不敢有违。思忖近处,无地堪迁,闻南方烟瘴地广人稀,欲投往安生。乞给文引,俾便迁行。

                                               开禧元年正月初五日上呈。

  

经知县胡统化批准,又经府尹陈文达批道

     陈猷罗贵祖等九十七家,原系南雄珠玑里民,词称迁移之故,乃虑丁之忧,非干遗禁之例,准案给引。

  

    从以上两例可见,97户33姓集体大规模南迁,是发生于绍兴元年(1131)或开禧元年(1205)的事;而其南迁的原因主要是逃避兵燹,即引文中的“筑土设寨”或“将里作寨”。所谓将里作寨是将民居改作营房,朝廷要在这里驻军了,老百姓是奉旨南迁的。为此,我们可以断言:发生于70乃至100多年之后的胡妃之难,怎么可能成为此次南迁的原因呢?

     其实,珠玑巷人南迁,自北宋开宝元年(968)就开始了。当时中原大地“五代十国”战乱频盈,北人大量南迁。珠玑巷在南雄城北9公里,北距江西省大余县城32公里,旁靠浈江,土地开阔肥沃,物产丰富,是北人入粤的必经之路,而南雄城当年很小,占地只在0.2平方公里左右,被称为斗城,不可能容纳蜂拥而来的人群,南迁者只好在离城不远的珠玑巷择地而栖,条件较好者成为永久居民,条件较差者则稍事歇息即继续南迁。后来人口增多,连部分在此世居者都加入了南迁行列,珠玑巷于是成为人群迁徙的中转站。如此迁来又迁去,进进出出经历了200多年。这样看。各姓族谱记载的南迁时间各不相同,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二百多年间,有资料可查的迁徙达130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

     第一次南迁,人们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即靖康之耻(1127年)前后。金兀术掳走徽、钦二帝之后,又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率兵渡江南进。岳飞领军抗击,收复了健康(南京)之后,又于绍兴三年(1133年)领军镇压江西省的农民起义。谢氏谱记载的97户 33姓的南迁,刚好发生在这两次战役之间的绍兴元年(1131),处在北人南迁的大高潮之中。当时南宋初建,朝廷忙于对付外敌与农民起义,大局未稳,即使发生了妃子外逃也是小事一件,哪顾得上化大力气去追查。而六村陈氏谱记载的是开禧元年(1205),离此已78年,当时全国局势已相对稳定,南宋偏安一隅,呈现出繁华景象,人群大规模迁徙的事已不可能发生,相反,如果此时发生妃子外逃而引起追查则有很大的可能性,但史籍的记载恰恰不是这一年,而是67年之后的度宗八年(1272)处在另一次大规模南迁的前夕。关于此次南迁南海鹤园陈氏谱载:“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岁(1273),怀王妃胡氏,逃于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溺水,至次年引文查访,民虑及难,各携家逃窜荔枝山下者万余人,遂结竹为牌,顺水漂流,乃狂风大作,牌散溺死甚多。”这里没有提到97户33姓,可见是别一次南迁无疑。后人修谱时已是元朝,可能是出于对朝廷的避讳,或者是其他因素所致,大家竟把前后几十年甚至百多年发生的事扯在一起,把各姓各有原因的南迁,都结到了胡妃的账上,真是冤哉枉也。

     第二次南迁,人们为了逃避元兵追杀的南迁,发生在南宋灭亡前后,史载宋恭帝(赵显)德祐二年,亦即端宗景炎一年(1276),元兵攻陷了南宋京都临安(杭州)。台山海宴沙栏通亨村人巫岫云就是在这一年弃官逃回家乡隐居的。发生在此前三年的逃胡妃之难,难道其中不夹杂着一点战争的因素吗?

     各姓的族谱牒都称其祖来自南雄珠玑巷,叙述有简有繁,时间有先有后,早的在北宋开宝,而多在北宋末和南宋末。从北宋的熙宁、崇宁、靖康到南宋的建炎,绍兴、淳熙、开禧、绍定、端平、嘉熙、咸淳、祥兴等各年代,直至元初都有人从珠玑巷南迁。

     小小珠玑巷怎能容纳那么多族姓呢?从各族谱记载中可以看出,自珠玑巷南迁的族姓,大体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世居珠玑巷的;一种是在动乱年间由中原陆续南迁定居珠玑巷的。有的族定居时间长些,有的短些。几百年间,中原南迁民族,以珠玑巷为立足点,一批批自北迁来,又一批批南徙而去。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临安陷落,南迁江南的中原族人又不得不再次南迁,拥进广东、福建等地。

     不过,莫论是集体南迁还是个别南迁,也莫论时间远近,来自南雄珠玑巷这一点却是共同的,毫无疑问的。据《南雄文史》载,先后从珠玑巷南迁的有六十六姓,包括: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谭、赵、伍、曹、区、李、梁、霍、吴、胡、冯、蔡、阮、郭、廖、黄、周、孔、黎、何、陆、高、关、朱、邝、凌、肖、司徒、屈、表、丁、庞、林、任、缪、邓、杜、甘、石、孙、严、鲍、雷、杨、简、唐、程、潘、叶、韩、魏、侯、姚等等。

     人口的迁徙流动是永不停息的。中华民族是个勇于开拓的民族。从珠玑巷(包括其他地方)南迁而来广东的,把原来的烟瘴荒芜之地,建设成为今日繁荣兴旺的故乡,不少人又从广东迁出,到全世界各地去谋生、繁衍,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还有自身的优良品质,融入了当地的人群。为当地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便是这种开拓精神的有力证明。

勇于开拓,四海为家。这是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之一。

  

六、试分析下我族符芳始祖从珠玑巷的南迁:

  

     无论是《南雄文史》记录,还是珠玑巷三十三姓九十七人南迁,都没有涉及到符姓,但是我族符芳始祖的后代各地族谱却都有记载着从珠玑巷而来的记录,这是事实。因此可以肯定符芳始祖的南迁属于个别南迁的性质,到底符芳始祖的祖上是从何时迁来珠玑巷的,而符芳始祖又是何时从珠玑巷迁往外地的呢,这都需要根据各地的族谱资料去分析,去探讨。不过,不管是哪地的族谱记录,都必须与历史时间上相符合,有合理性。

    由于符芳始祖的后代的各地族谱没有记载有具体的南迁时间,这就给了后人的研究增加了不少的难度。下面试下从各地的族谱记载分析下始祖南迁的原因和时间。

  

一、茂名族谱记录:

  

     按吾 祖原籍闽省有失各省或籍两京谱阙然亦不必计,但于余所知者始自太祖 讳芳 号柏川公妣赵氏生二世祖 讳宝 号毓灵公妣曹氏生六子由蒲田到粤西仝居一处,后各择地而居焉,(康熙三十二年岁次癸酉1693年)

  

二、博白族谱记录:

  

     忆惜太始祖符芳,妣赵氏,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蒲田县.生一祖符宝,妣曹氏,生吾祖六人.迁于广东省高州府太平关下居住。

  

三、廉江族谱记录:

  

     想吾祖在闽省漳州府蒲田县而来至粤西梧州府博白县沙河村暂居数载追吾琼祖四位叔祖迁居粤东高州府茂名县府城太平关居住后分缺散他方卜居乐业。

     在明朝洪武年间而来将宗支开列于后,太始祖德芳字柏川妣赵氏生宝昌妣曹氏生六子。。。。。。

  

四、雷州族谱记录:

  

     始祖德芳公字柏川,原籍闽省蒲田县松树下村人,元代至正年间迁居梧州府博白沙河,妣赵氏生一子:宝昌公,字毓灵,妣曹氏,宝昌公生有六子分居六地,

  

五、吴川族谱记录:

  

     惟我祖讳芳号柏川,祖妣赵氏,原籍闽省兴化府莆田县,而来粤西梧州府博白县沙河市,卜居于斯。独生一子名宝号毓灵,芳公日常指宝公曰:三世一身形单影只。至宝公成立,娶祖妣曹氏,幸生六子,岂非天眷善行何由获此蕃昌。及芳公已逝宝公亦亡,我祖与五位叔伯祖见地狭民稠,思择形胜,遂迁粤东高州府茂名县太平关安居乐乐业也。

  

     综合以上所述,都有记录着符芳始祖南迁而来的线路,莆田——博白沙河——粤东高州府太平关,茂名族谱只记录“到粤西仝居一处”,其实它所指的“粤西”也包括了“博白沙河”,因为那时候的“博白沙河”属于广东的管辖,这本来是没有冲突的。只有博白的族谱没有有关符芳始祖首先迁来“博白沙河”记录,直接迁往“高州府太平关下居住”,这可能是因为它本身就已经在“博白沙河”居住的事实,因此就忽略了这一段。各地族谱记录对始祖的称谓,有的记载“德芳”,有的记载“符芳”,还有“宝公”,“宝昌公”,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由于历史的悠久,各地地域文化的差异,惭移默化,口口相传的故事也会有所不同。

    南迁而来的线路是明确的,但是没有提及具体的原因和时间。可能这次的迁徒的原因只是普通南迁的性质,为了生计或者为了躲避乱世。只有廉江族谱记录是明朝洪武年间而来,洪武年间是(1368年——1398年),雷州族谱记录的却是元代至正年间迁居梧州府博白沙河的,至正年间是(1341年——1368年),如果是因为避胡妃之祸而南迁的,那就是宋度宗咸淳九年的事(1273年),三个记录的时间段相差数十年。   下面试着从这个南迁而来的线路以及族谱记载以及有关历史资料分析:

一、双义祠碑文:

     广东巡抚按察都御史李太爷立林符石碑文在县仪门之左,重修高凉太守林符会双义祠记成化元年三月孔公玮镛奉命来守是邦仁凤潘於岭海德威行乎郊区,岁十二月,流贼突逼郡境攻城夺印,城内被掳男女五百余口,牛马二百余只,公督会总林雄符琼径袭敌退后至石圭虚击丑类又追至广西地方龙母山,游鱼寨破各处营寨杀死数多,尽侩男妇牛马府印信,所掳俱还后,有广西地方游鱼寨贼首朱更化时出为患,复调雄琼往剿破而战伤陈亡。。。

二、《鉴江公传》记录:

     公讳 清,字 如云,号鉴江,明成化初,流、盗贼四起,积尸盈野。公与伯祖琼公、舅祖林雄公首倡义会,保障乡村,贼不敢入其境。谋翼前守刘公完城社,府库孔公昭文继至,大奇其才。秋七月,荐之佥宪陶公、督府韩公,先授琼公冠带,凡军旅之事就而谋之。秋九月,贼陷高凉,劫去府县印信,公从琼公守鼓楼门,兄弟出敌生擒贼三十八名,斩首数级,贼退,追至粤西夺回府县印信。成化四年,兄弟又从知府孔公破游鱼寨、破龙母山、平  禾平罗村,又破长塘两营,杀贼数百,捍溺水者不计其数,夺回被虏男女四百余,牛马数百。公竟以戈折力尽中箭而仆身,叹曰:“身不足惜,但残贼未尽灭,无以报上司!”激励之意,死有遗憾!

三、族谱上的记录:

长伯祖名琼号如山,祖妣林氏,于成化二年丙戌,冯晓邓辛两侯,大六等山寇四起,流害高凉。琼公与林雄舅祖倡义而战,破贼寨皆死于阵中。都御史韩雍作文祭之,太守孔镛奉书上奏,敕赐忠烈义勇冠带,袭荫千长。

四、《高州府志》摘录:

     成化二年(1466),起义瑶民十余部屯驻高州境内,屡受官军镇压,信宜西垌瑶民攻至高州、雷州,与官兵激战,双方死伤惨重。高州知府孔镛通过招抚,瓦解部分起义队伍。天顺四年至成化三年(1460~1467)广西壮族起义军和当地起义农民攻陷信宜县城。孔镛派部将符琼率兵往信宜夜袭起义军侯大六(广西博白人)营寨,符琼战死。

  

    上面的记录都是有关长伯祖符琼祖的事迹,时间是成化初年到成化四年(即1464年——1468年),根据常理推断,符琼祖在这段时间已经有了三个儿子,而且能够有能力组织成立林符会(明代最负盛名的两大义会之一),而又从符琼祖身先士卒,骁勇善战来分析,年龄应该不超过50岁,也不会少于40岁,也就是说符琼祖的出生日期应该是在1418年至1428年之间。按照正常的年龄二十多岁生育下一代来计算,符芳始祖的出生日期应该是1368年——1378年之间。这个时间正好是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这个时候符芳始祖还是孩童,不可能有南迁的能力,同时也因为不是被动的迁徙(被追杀或者逃难),因此推断符芳始祖很有可能不是洪武年间南迁而来的。也不会是比此前还早的元朝南迁的,更加不会是至少比这还早125年的逃避胡妃之祸而南迁的。

    分析归分析,始终缺乏确彻的证据,一切有待进一步去考究。

    不管符芳始祖是元朝或者明朝南迁的,也莫论时间长短,祖上是来自南雄珠玑巷的这是事实。如今五地后人已经能够相认并走在一起了,并且各自都得到发展壮大,这是幸事。同时也由于符芳始祖上代谱牒的遗失,也无法知道上祖由何时何处迁来珠玑巷的,或者由于战乱、由于饥荒、由于逃难等等原因遗失上代谱牒的又何止我符族一家?

    

     黄氏族谱有一首认宗诗说得好:

  

策马登程出异疆,任从随处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