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南堂郡始祖柴守礼,封唐国公,五代后周时期,邢州隆尧柴家庄人,为霍国公柴绍的后裔, 周太祖圣穆皇后柴氏无子,养后兄守礼之子以为子,是为世宗。守礼字克让, 以后族拜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世宗即位,加金紫光禄大夫、 检校司空、光禄卿。夫人为:王氏,黄氏,刘氏,有五子,三女. 柴守礼(894-967年),寿73岁.五子为长子柴穆,封蜀国公,成都将军,次子柴茂,封陈国公,左将军,瓷政司,居住陈郡柴王城(今河南省西华县),三子柴荣,即皇帝位,四子柴华,封齐国公右将军,五子柴贵,封吕国公,虢州刺使,京都左巡监。
柴守礼公元967年9月20日,北宋王朝已经退休的太子少傅柴守礼去世,柴守礼是后周王朝世宗皇帝柴荣的亲生父亲,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命令皇宫太监负责办理丧事。
根据<宋史>记载,录柴守礼后裔为官者有二三十人,仁宗天圣六年,录故虢州防御使柴贵子肃为三班奉职。七年,录故太子少傅柴守礼孙咏为三班奉职。其后,又录柴氏之后曰熙、曰愈、曰若拙、曰上善并为三班奉职,曰余庆、曰诚为州长史、助教,曰贻廓等十一人复其身,仍各赐钱一万。又录世宗曾孙揆、柔及贵曾孙日宣、守礼曾孙若讷皆为三班奉职。 嘉佑四年,。宜令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亲奉周室祀事。如白身,即与京主簿,如为班行者,即比类换文资,仍封崇义公,与河南府、郑州合入差遣,给公田十顷,专管勾陵庙。应缘祭飨礼料所须,皆从官给。如至知州资序,即别与差遣,却取以次近亲,令袭爵授官,永为定式。”八月,太常礼院定到内殿崇班、相州兵马都监柴咏于柴氏诸族最长,诏换殿中丞,封崇义公,签书奉宁军节度判官事,以奉周祀。又以六庙在西京,而岁时祭飨无器服之数,令有司以三品服一、四品服二及所当用祭器给之。
熙宁五年正月,柴咏致仕。咏长子早亡,嫡孙夷简当袭。太常礼院言夷简有过,合以次子西头供奉官若讷承袭。诏以若讷为卫尉寺丞,袭封崇义公,签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
政和八年,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绍兴五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淳佑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
河南府城隍庙,位于今洛阳市老城西大街西段北侧。现存河南府重修城隍庙碑,立于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说明此前已有城隍庙。根据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宋以后奉祀城隍习俗更为普遍的记载推测,河南府城隍庙应始建于唐宋时期。
府城隍庙坐北朝南,原占地120亩,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辕门三间、山门三间、南北戏楼各一座、六角石柱亭一座、卷棚三间、威灵殿五间以及后殿五间(两层)。石柱亭两庑有东、西厢房各六间,规模十分宏丽。辕门内原塑有马童所牵骏马两匹,当是城隍爷的“坐骑”。另外,此庙戏楼有南北两座,在一般庙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西华柴王城,位于西华县城西22公里逍遥镇柴城村,南靠沙河,西、北有颍河相绕。《河南续通志》载:“柴城在西华县西南四十里,五代周世宗(955年)建。世宗名柴荣,后人遂称柴城。”柴守礼后裔,宋时期,在河南形成望族。堂号:河南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