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梅姓网 > 梅氏郡望 梅氏郡望

河南偃师梅氏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梅姓展区
河南偃师梅氏  

  

     历史上梅姓源于今安徽亳州,后迁河南上蔡一带,并以此为中心向四方繁衍发展。梅氏代有名人。宋词人梅尧臣,曾来往东西京之间,途经偃师,为其秀美山川所吸引,曾有《轘辕道 》、《拜马涧》、《公路涧》等诗数首流传于世。当代有享誉海内外的戏曲艺术家梅兰芳等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时曾有南蛮、唐时曾有北狄,清时有满、土家、彝、蒙古等民族融入梅氏姓族。明清时期,梅氏后裔分迁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当代则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六省梅氏较为集中 。

梅姓在偃师居第123位,计124户646人,占总人口的0.08%,分布在山化乡王窑村寨沟、牙庄村、东屯村、台沟村,翟镇镇翟东村和邙岭乡吉家沟村。  

  一、山化乡王窑村寨沟梅姓

  该梅姓由晋来豫后,即初拟《梅氏家训序》,列五言六句,后经多次编修,规模最大者属二十世纪末年的修纂。1997年成编的《梅氏家谱序》对明初大槐树迁民进行了叙述。文中写道“其中第四次(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即公元1389年)的移民中,有梅氏兄弟三人,一迁偃师寨沟村,一迁汜水肖凹村,一迁孟津瓦窑坡(今东良村)。自始祖定居瓦窑坡以来,后裔又移居四方,先后迁徙永宁(今洛宁)、怀庆(今沁阳),登封、洛阳(指今孟津贾村)等地。今偃师山化乡寨沟、翟镇镇柿园(属王七村辖)、孟津扣马、雷村、梅窑亦属瓦窑坡一支”。以上引文说明,偃师现有梅姓居往的七个村中,除山化乡台沟村2户5人不能断定外,其余六村梅姓系为同族,同属瓦窑坡梅氏。据考,原谱中称“一迁偃师寨沟村”,寨沟村今属山化乡王窑行政村,山化乡王窑寨沟村梅姓现有93户453人,是偃师境内梅姓后裔居住最多的村庄。后由梅子平于民国末年迁蔺窑村,现4户11人。又有梅明于新中国建国前迁东屯村,现2户7人。  

  二|、山化乡牙庄村梅姓

  8户36人,由孟津瓦窑坡迁入。  

  三|、翟镇镇翟东村梅姓

  从孟津瓦窑坡先迁柿园寨,后又迁今翟东村,始祖梅坷楼,现有10户65人。  

  四、邙岭乡吉家沟村梅姓

  5户23人,约于1906年从孟津瓦窑坡迁入,始祖梅文学。  

 

郡望:梅姓望出汝南等郡。  

  汝南郡:汉高帝置。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汝南世第”:梅氏因东晋人儒学家梅颐祖籍河南省汝南县,故称。  

  

山化乡寨沟村(瓦窑坡支脉)梅氏字辈:  

  元景成大有,自修有怀仁,敬恭克世宁,法天正永存,依图延至久,从新再起伦  

  

姓 氏 楹 联  

  仙隐吴市①    浓香满袖②    诗咏都官③    绩学参微④  

  ①西汉寿春人梅福,少时在长安求学,懂《尚书》、《谷梁春秋》。成帝、哀帝时,曾多次上书,元始年间,出走九江,相传成了仙,有人曾在会稽见到他;又有人说埋名于吴市。  

  ②北宋人梅询,梅尧臣之叔父,进士出身,三司户部刺史,侍读学士出任许州知州,他喜爱焚香,每晨必燃香,用公服罩上,直到贯满两袖筒。坐下后打开满室清香,人呼他“梅香”。

  ③北宋诗人梅尧臣,宣城人,赐进士出身,国子监直讲,都官员外郎。他认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对宋代诗风影响很大。

  ④清代文学家梅文鼎,宣城人,终生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不入仕途,著书八十多种,康熙皇帝曾赐他“绩学参微”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