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氏郡临安郡
时间:2021-2-21 来源:家谱馆冷姓展区
临安郡:古县名。秦代余杭县地。晋武帝时改为临安。即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临安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浙江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区,东邻杭州市余杭区,南连富阳市和桐庐县、淳安县,西接安徽省歙县,北界安吉县及安徽省绩溪县、宁国市。
临安市境东西宽约100千米,南北长约50千米,总面积3126.8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13个乡镇298个行政村。市人民政府设在锦城街道。
临安是首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竹子之乡等称号。
历史沿革
城中的晚上 宋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为“临安府”,级别为“行在”(只是陪都而不是首都,南宋法定的首都与北宋一样都是汴梁,但是当时已经在敌占区)。临安县为其属县,“杭州”时称“临安”有三说:一是南宋偏安江南,有“临时安置”之意;二是南宋朝廷感念吴越国王钱鏐对杭州的历史功绩,以其故里“临安”为府名;三是寓有“君临即安”之意。临安市(县)名从西晋太康元年一直沿用。
临安市系原临安、於潜、昌化三县合并。汉以前三县均无建制。
临安秦、汉时为会稽郡余杭县地,东汉建安16年(211年)分余杭置临水县,县治在高乐。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临安县,隶属吴兴郡。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丹阳郡,领县有於潜,东汉更名为於潜县。昌化属於潜县境。晋时临安、於潜(含昌化)同属吴兴郡,隋时同属杭州。唐垂拱二年(686年)析於置紫溪县,与临安、於潜同属杭州余杭郡。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紫溪改名称昌化县。
唐属杭州余杭郡。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迁县治于西墅保锦山下,明洪武初(1368年)迁东市太庙山右。於潜、昌化秦属鄣郡。
自宋以后,临安、於潜、昌化县建置和名称基本稳定。北宋属杭州,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属杭州府,清因之。
民国元年( 1912年)废府,直属于省。民国24 年(1935年),属浙江省吴兴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1948年)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临安县衣锦镇。
1949年临安、於潜、昌化相继解放后属临安专区。1953年撤销临安专区改属嘉兴专区。1955年,於潜、昌化划入建德专区。1957年,临安县划入建德专区。1958年,撤销余杭县,并入临安县;撤销於潜县,并入昌化县;同年12月,撤销建德专区,临安、昌化划归嘉兴专区。1960年撤销昌化县,并入临安县,划归杭州市领导。1996年临安撤县建市。
临安市位于东经118°51'至119°52',北纬29°56'至30°23',临安市总面积3126.8平方千米,是浙江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区,东邻杭州市余杭区,南连富阳市和桐庐县、淳安县,西接安徽省歙县,北界安吉县及安徽省绩溪县、宁国市。市境东西宽约100千米,南北长约50千米。锦城街道东距杭州市46千米、上海市258千米,西距黄山市128千米,处在杭州至黄山的黄金旅游线上。
地质
临安市属江南地层区中江山至临安地层分区,境内地层自元古界震旦纪至新生界第四系,除中生界三叠系和新生界第三系缺失外,均有发育;区域构造属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受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作用,构成境内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和奇特性。
地貌
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境北、西、南三面环山,形成一个东南向的马蹄形屏障。西北多崇山峻岭,深沟幽谷;东南为丘陵宽谷,地势平坦,全境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西北、西南部山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东部河谷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西部清凉峰海拔1787米,东部石泉海拔仅9米,东西海拔相差1770余米,为浙江省罕见。境内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排列,交错分布,大致可分为中山——深谷、低山丘陵——宽谷和河谷平原三种地貌形态,中山(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面积占5.4%,中低山(海拔高度800米~1000米)占8.8%,低山(500米~800米)占18.3%,丘陵岗地(100米~500米)占57.4%,河谷平原(100米以下)占10.4%。
气候
临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属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1613.9毫米,降水日158天,无霜期年平均为237天,受台风、寒潮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受地貌影响(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且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当地立体气候明显,从海拔不足50米的锦城至1500米的天目山顶,年平均气温由16℃降至9℃,年温差7℃,横跨亚热带和温带两个气候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