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印姓网 > 印氏名人 印氏名人

古名人印星台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印姓展区
简要介绍:印星台 ,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宝山县署批准,任高桥乡议会议长;改选,仍蝉联。 印星台号渔村,别号清溪渔隐,住高桥北街。生于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卒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享年七十有四。生平事迹

杂粮业泰斗

祖父业布商起家,父建卿不善守业,家遂中落。因家贫无力就学,仅读私塾三个月。十四岁便入上海董家渡聚泰杂粮号当学徒。发奋自学,遂通书算。为店主所器重,被提拔为会计。头角初露,益加谦和,与同事和衷共济,业务蒸蒸日上。1913年,聚泰改独资为合伙,易名“聚泰和”,印被推为经理。善用人,且通计然术,熟悉经商之道,又恪守信用,广受客户信赖。其鼎盛时,年利润在万元以上,堪称杂粮业泰斗。因此,被选为上海市杂粮业同业公会理事及杂粮交易所常务理事。

热心公益事业

印经商得法,家道小康后,仍居安思危,不忘幼年贫困遭遇。常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故乡父老牛马走,当尽我心”自勉。他对社会公益事业,无不竭力举办。毕生为公益所耗之资财达十五万银元之巨。虽部分由他倡议募集,但己出也不少。

上世纪二十年代,位于高桥慈善街21号的“平康会”,即为印所创设,为当年镇上唯一的慈善机构,“慈善街”因此得名。平康会以赈济贫民为宗旨,有施米、施衣、施药等项,凭票证领取。发赈店铺有康盛米店等。印觅得治黄疸之秘方,配药自制,药丸形如桂圆而略小,委王大吉药店代为施送,治愈者不知凡几。每年夏天家中多备行军散、卧龙丹、十滴水等施放。他募得经费,分存各殷实店铺,将本取息,以充善举。

修桥筑路

旧时,交通闭塞。印对修桥筑路,分外热心。平生筑路十余里,修桥六十余座。如屯粮巷至东獭庙,原为乡间小路,天雨泥泞,行人苦之。印攘臂一呼,马伯申等先后响应。1930年初动工,历一载而成。耗资五千,与马各半。弹石面,名“西官路”,即今草高支路旧址。修建的桥梁有大同一号桥、二号桥、义安桥、来复桥、修德桥、永宁桥等。在世时,曾备修桥筑路明细帐一册,对工程名称、资金来源、承包人姓名、耗工耗资等,详予记载。此一资料,毁于文革。

1928年,因黄潼港淤塞,跨黄潼港南北之“高桥,亦徒供观瞻,反劳负载之登涉”,乃填筑马路,并“迁其桥于迤西之港口”。印恐“后之阅志书者,情势更易,事实湮没,乃亲撰《迁桥筑路记》文而手书之,由吴郡邹念生刻石碑,树于桥之原址。并镌《古高桥旧址》碑,立之左右,署名“平康会立”,也是邹念生所刻。印虑填之后,饮水消防,诸多不便,复凿井两口于桥址,名“保安公井”,由印手书刻于井圈之上。 “双井”之名流传至今。印书法,古朴遒劲,气势雄浑,功力深厚。今《古高桥旧址》碑经修复重树于原址,《迁桥筑路记》碑毁于文革,仅有碑文拓本存上海市文管会。“双井”井圈移置海高二村前。

兴办教育

民国十六年(1927年),日新小学创立,假黄氏家祠为校舍,印为校董之一。后因学生激增,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印筹租校基,并捐资五百,存诸万盛酱园,建日新小学于今欧高路、海高路之交。日新小学之建成并培养出一批人才,印作出贡献。日新校训“勤朴敬爱”,亦印所书写。建校十周年出的校史集子,封面印有校训,署名印星台并盖章。日新小学即今高桥镇小学前身。

人品气节

印平生好学,一卷在手,爱不忍释。潜心修身养性,对《十三经注疏》、 《资治通鉴》颇有心得。两兄早故,以礼事寡嫂如母,并以长子兼祧长嫂,以幼子祧次嫂。

印幼年多病,后习气功,早晚静坐数小时,不药而愈。好旅游,春秋佳日,常结伴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嵩、岱、衡、华、台、荡、黄、庐,几半中国,少长乐与为伴,其好客如此。

既耄,乃治园圃为终老计,名“印园”(即如今高桥“印家花园”)。筑高台,称“近江台”。登台远眺,可睹江海。 “近江台”现存于海高二村内。

抗战时,印已年愈古稀,息影园林,杜门不出。日寇陷高桥,沐猴而冠者不乏其人。曰寇赫德利森促伪镇长逼印出山,印慨然日: “我磊落一生,深明大义,岂城狐社鼠之辈摇唇鼓舌所能移其志哉!若威逼过甚,唯一死以明我志耳!”屡请屡拒,终不屈。临终前,长吟陆放翁诗句: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其念念不忘者,唯国家民族之安危,祖国之统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