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陶姓网 > 陶氏名人 陶氏名人

中国画家冷月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陶姓展区
陶冷月(1895—1985),中国画家。原名善镛,字咏韶,号镛、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江苏苏州人。二、三十年代历任长沙雅礼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暨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河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四川大学教授,又与谢公展、吕凤子等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擅长山水、花卉、走兽、游鱼,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 传世作品《松雪》、《月梅》等藏上海博物馆;《双松明月图》、《月夜千叶梅花》等藏苏州博物馆;有《冷月画集》三册行世 。

人物生平:

    陶冷月(1895~1985),原名善镛,字咏韶,号镛、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江苏苏州人;二、三十年代历任长沙雅礼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暨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河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四川大学教授,又与谢公展、吕凤子等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

1932年后定居上海,以卖画为生;1949年后在中学任教;1958年被错画为右派,1962年摘帽,1978年得以纠正。

   系上海文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

擅长山水、花卉、走兽、游鱼,继而练习西法,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早年在苏州、上海、南京等地举办有20余次个人画展,并有作品参加日本东京书画会、美国费城博览会、万国美术赛会 。

1984年,为庆祝其九十寿辰,上海、苏州分别为其举办画展 。

传世作品《松雪》、《月梅》等藏上海博物馆;《双松明月图》、《月夜千叶梅花》等藏苏州博物馆;有《冷月画集》三册行世 。

从艺简介:

陶冷月先生幼从祖父陶治孙学画(陶治孙是“小四王”之一的王椒畦的学生,《清代画史》称其“工山水,笔意峭拔,皴擦疏简,苍茫浑厚”,吴大澄、陆恢也曾出其门下)。

早期接触“四王”系统的山水画,后又钻研了米南宫、黄公望、王蒙、沈石田、文徵明诸家的山水画技法,以及王冕、徐渭、陈淳、蒋廷锡、恽寿平诸人的花卉画技法。在苏州元和县高等小学读书时,学习投影、透视,光线等西方绘画知识,后又从美国人特朗教授研习油画、水彩画。

20年代任暨南大学的西画系主任,还任南京美术专门学校的西画系主任。创制出熔中西画法于一炉的“冷月山水”。

1927年苏州新中国画社出版《冷月画集》,标志着其新中国画形成,以一种与众不同新格局,享誉二三十年代中国画坛。最负盛名是月景雪景山水。为真实地表现云月的韵味,他用积墨积色之法渐层着色,因而其画远看融浑,近看笔笔有致。

   为了有别于日光下的山水画,画月色朦胧中的景物时,参照张僧繇、杨升的“没骨”法,吸取水彩画中干画法等技巧,逐层着色,采用勾、皴、斫、擦等笔法,形成了他的艺术特色。

为了表现雪的质感,他冒着严寒对雪景观察写生,以画出雪的清朗、厚实、疏松的神韵和凛冽之感。也爱画梅。他吸取前人杨补之、王元章等人的画法,参以徐崇嗣的没骨花技法加以发展,并用自己擅长的月影、雪景相衬托,使人有置身花海月影中的美感。

对于传承和教育先生教诲无数,其子陶为浤和李云昌继承了他的“冷月画派”,并培养了顾志范等优秀学生。

由于他特别以画月闻名画坛,一外籍教授称他为“Professor Cold Moon”(意即冷月教授),他以后也一直用此为名。

   陶冷月,字善镛、镛,字咏韶、咏韶,号宏斋、五柳后人、冷月、柯梦道人。斋室曰闲闲园、莲韬馆、北河楼、北河小楼、丰裕楼、风雨楼、东风时雨之楼、绿苹砚斋、明月山房、小亦吾庐、红叶山庄、双梅花馆、藕花书屋等。1895年11月5日(光绪21年乙未九月十九日)生于苏州市甫桥西街。1985年12月3日逝世于上海寓中,享年91岁。

早年从艺

   陶冷月的祖籍原为江苏兴化,明末迁吴中的周庄;陶冷月的祖父名然(1830-1880),号芑孙,咸丰11年(辛酉,1861)拔贡,性耿介,擅词章,富诗名,著有《味闲堂词钞》、《味闲堂诗文集》等。曾任光绪吏部尚书,在苏州创办纱厂的陆润痒,就受业于芑孙。

近代著名诗人陈去病、词家吴梅等,对芑孙人品与才学都极为推重。陶冷月的伯祖陶焘,字诒孙(1825-1900),是一位画家,《寒松阁谈艺琐录》、《海上墨林》、《吴门画史》、《周庄镇志》均有记载,说他"善画山水,学董其昌,苍茫浑厚,不落恒溪",晚清著名画家吴大澄、陆恢等,都是他的学生。陶氏曾经营米行,陶然一支为"东恒升号",陶煦、陶焘兄弟一去为"中恒升号",总称"陶恒升商号"。幼时的陶冷月喜涂鸦,以临摹伯祖陶焘的画稿为入门。

   陶冷月的父亲名惟垂(1870-1920年),字云叔,庶出,因早年丧父,靠生母做女红抚养,读书"轮香局"(孤儿读书之地)。陶惟垂16岁考中秀才,以教私塾、处馆和学堂养母。鼎革后历任苏州市立、县立小学校长,因工作优异,曾一再得到县、省、部各级视学的嘉奖。

他逝世后,民国政府教育部特发一千银元抚恤金,教育总长傅增湘题授"尽瘁教育"匾。家境的贫困,父亲的发奋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对陶冷月产生了深刻影响。陶冷月幼年即随祖母何氏学字,8岁从父读书,10岁左右就能写400百字的短文,12岁(1906年)入元和县立高等小学堂(后改名草桥中学)。学堂美术教师罗树敏兼通中西画,在多所学校任教,又在家中设绘画补习班,陶冷月以平日积攒的零用钱作学费,进入这个补习班学习。班上十余人,其中就有颜文梁、吴湖帆和樊少云。

陶冷月晚年回忆时说罗树敏的绘画教学,"是以古法新化,结合科学的方法,有时候让我们临摹一些作品,特别指明投影、透视和光线……说实在话,如果当初没有在罗老师那里的几年学习,我是不可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设想中国画的改革,搞东西方的融合"。罗树敏特别喜欢颜、吴、陶三人,说他们迟早要"吃先生的"(崇明话"超过先生"之意)。事实还超出了他的预料:三人之外的樊少云也把先生"吃"了。这使我们对这位默默无闻而又出色的启蒙导师产生由衷的尊敬。元和高小为四年制,陶冷月因成绩优异,两次跳级,只学了两年就毕业了,14岁(1908年)升入江苏两级师范学堂(后改为江苏省立第一师范)本科。该学堂的堂长(校长)初为著名甲骨文学者罗振玉,后为江衡。

晚清的学堂是由旧学转变而来,授课内容既有传统文化,也有西方科学知识,学堂的青年学生也由追逐科举仕途而成为社会变革的生力军。位于上海、南京之间的苏州,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又是反清革命舆论迅速传播的地区。陶冷月四年的学校生活,经历和感受了清廷恢复"新政"和辛亥革命这些社会大变动,阅读了《民声》、《民主》等宣传民主、自由、男女平等、破除迷信等新思想的报纸,参加了鼓动剪发辫、放足诸革新行为的"学生宣讲团",但这些并没有使年轻的陶冷月对政治发生过多兴趣,他的爱好始终在艺术方面--尤其醉心于水彩画。

冷月教授

1912年至1917年,陶冷月任吴县第三高等小学教员,并兼任第二高小、大同女中的国文、国画及理科诸课。这五年,国内发生了二次革命、北洋政府鉴定"21条"、袁世凯称帝、《新青年》杂志创刊、讨袁战争、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等一系列大事,但陶冷月除教课之外,就是专心于画--画写实风格的水彩与油画。还创办了一个传授绘画的画社。

1918年秋至1922年春,陶冷月被聘为湖南长沙雅礼大学美术教授,兼任湘雅医专、省立农专、县立师范、周南女师、福湘女学、明德中学的图画课。雅礼大学是美国"雅礼会"办的一所教会学校,湘雅医专附属于湘雅医院,也是雅礼会的美国传教士主持的(名义上与湖南省地方当局合办)。两校设备完善,教员待遇较高,聘有外籍教师、师生们的思想十分活跃。晚清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大事,从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倡导"中体西用"(张之洞)、推行变法维新(陈宝箴)、鼓吹激进改革(谭嗣同),到辛亥革命(黄兴)、反对复辟帝制(蔡锷),湖南及其有着"卓厉敢死"传统的士人,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陶冷月在湘的四年,北洋政府实行了严酷的思想统治,中国还是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学生运动,知识界、思想界焕发了空前的热情、活力与智慧,新式美术学校和美术社团,也增加了许多。安分于教学和作画的陶冷月,除参加颜文梁等在家乡组织的"苏州画赛会"之外,没有介入任何社会政治活动。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蔡元培。1920年春,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到长沙讲学,陶冷月多次与他们相遇,有机会请他们看画,并得到了蔡氏的赏识。

在雅礼大学,陶冷月一直沿用他的本名陶咏韶。一次,一个美国教授指着他的一幅描绘月色的风景画,开玩笑地称他为"Professor Cold moon(冷月教授)",此后他便自号冷月,或谐音Cold moon称"柯梦道人"。他这几年画,包括国画、水彩画、油画、铅笔淡彩写生,开始出现用油画和中西融和两种方法描绘月景的作品。雅礼大学和湘雅医专多美籍教师或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教员,为陶冷月提供了研究西画、进行中西合璧探索的环境。

新中国画

1922年2月,28岁的陶冷月辞去长沙教职,3月,经国立暨南大学前任校长柯箴心介绍,聘为暨大艺术教授。当年秋,与娄新华女士结为连理。娄氏生于湖南,先人曾任湖广提督,善绣,郑逸梅在《陶冷月与新中国画》一文中说:"娄新华也善丹青,夫妇合作,俨然赵松雪与管夫人。"1928年,暨大设中国艺术系,陶冷月被聘为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29年初夏因病辞职。其间,暨大由南京迁往上海真如,陶冷月往来于苏州、南京、无锡、上海之间,有了更多机会参与艺术界的活动,他的"新中国画"探索也引起了艺坛的广泛关注,画名鹊起,家庭经济生活也大大好转了。

这几年,陶冷月利用假期多次举办个展,计有无锡公园池上草堂展(1924年)、苏州东吴大学林堂展(1925年)、苏州青年会展(1925、1928年)、常熟虞山公园展(1927年),展出作品包括油画、水彩画、传统国画和中西融合的"新中国画"。师友同好如王同愈、胡汀鹭、范烟桥、周瘦鹃、程小青等,均以"赠言"或评论的方式加以推介。评论关注的焦点是其中西融合的探索,并首次称之为"新中国画"。古文学家王同愈说,中西画"其理一也,所异者,国画苦不真,西画苦不韵。余欲沟通之而未由。陶君冷月,毅然辟此途径,于艺术史上开一新纪元。抑何神勇乃尔!(1924年)但陶氏画是否达到了又"真"又"韵",没有说。画家胡汀鹭表示了充分肯定的意见:"盖先生之画,既合于旧又合于新,既合于作家又合于社会,所谓雅俗共赏、无美不备者也。"(1924年)老画家吴观岱联系郎世宁表示了另一种意见:郎世宁,意大利名画家也。康熙间以绘事供奉内廷,见吾国历代名画,遂刻意临摹,终不脱其西习。久而能融为一家,至今为世宝。今冷月陶子,家学渊深,研求西画,每为山川写照,刻求形似,靡不毕真,私心钦佩。敝人于西画实是门外,岂欲以好好二字相谀,质之西画鉴家,必确有评誉也。甲子大暑挥汗,梁溪吴观岱,时年六十有三。吴观岱承认郎世宁的画"为世宝",但仍有"终不脱其西习"的批评。对陶冷月,仅从"研求西画"的角度称其"刻求形似,靡不毕真",表示"私心钦佩"却不愿以"好"字称赞。这正代表了一般传统画家的观念与立场。对陶冷月绘画的最大鼓励与支持,来自蔡元培。

1926年5月1日,蔡元培为陶冷月定润格,为《冷月画集》题签并作长篇赠言。其润格写道:冷月先生夙精绘事。先民榘矱,海外见闻,分别研练,各还其是。近进一步互取所长,结构神韵,悉守国粹;传光透视,特采欧风。苦心融会,尽化町畦;生面别开,知音非寡。为写润格,以便应求。扇面 每叶自5元至10元。堂幅 四尺以内每方尺自5元至15元。四尺以外每方尺自8元到20元。润资先惠。

《冷月画集》的题辞,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文中提出兼取中西采"西方所长而创设新体"的主张,并把陶冷月视为这一主张的有力实践者。他说:陶冷月先生本长国画,继而练习西法,最后乃基凭国画而以欧法补充之。试作数十帧,一切布景取神以至题词盖印悉用国画成式,惟于远近平凸之别、光影空气之变,则采用西法。町畦悉化,体势转遒,洵所谓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他日见闻愈博,工力渐深,因而造成一新派,诚意中事。

蔡氏书赠陶冷月的名联是:"尽善尽美武韶尽,此心此理东西同。"--所表达的仍是融合中西的主张。蔡元培一向关心和支持有作为的青年艺术家,但像对陶氏这样有力地推介,乃是鲜见的。陶冷月深知蔡元培的期望,自此后逐渐放弃水彩和油画,把精神集中于融合中西的探索上。

蔡元培和诸名家的褒扬,使陶冷月名声大振。他陆续加入一些重要艺术团体,不断出品国内外展览,时常受邀作艺术演讲,画也卖得越来越好。1926年至1927年间,袖珍本《冷月画集》和《冷月画集》甲种第一集、第二集先后由苏州新中国画社出版。三种画集收入作品44件,有39件属于"新中国画",俱以珂罗版精印。其中袖珍本《冷月画集》刊10幅新山水,26篇序、跋、题辞、题诗和画赞,设计和开本别具一格。1929年,新中国画社又推出《冷月画册》第一集和《冷月画屏》第一集,其中《冷月画册》第一集俱为传统山水,《冷月画屏》则仍以融合型新山水为主。 1938年5月,陶冷月识徐悲鸿。徐氏上一年从法国归来,任教于中央大学教育系艺术科和南国艺术院,常奔走于南京、上海之间。时陶冷月正筹备暨大艺术系。端阳节前后,徐悲鸿写信给陶冷月,推荐汤临泽到暨大任书法篆刻教员,又请陶冷月向暨大校长荐其岳父蒋梅笙任国学教席。大约同时,徐悲鸿又介绍黄宾虹兼任暨大国画理论课程。

1929年4月,所作《月景山水》参加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并刊于《美展特刊》第6期。5月,陶冷月因病辞去暨大教职,9月,由友人介绍到河南开封中山大学(即河南大学)任美术讲座。与陶冷月同时受聘于中山大学的,还有梁漱溟(哲学讲座)和傅斯年(古物学讲座)。其间,曾游黄河,观壶口瀑布,登嵩山。第二年2月返沪。在汴其间,他传授画法,指导画会,使学生的美术活动兴旺一时。后来以编校《画论丛刊》、《画史丛刊》诸书闻名的于安澜,便是当时跟随陶冷月学画的学生。于氏60年代写给其师的信中提到,1930年2月陶冷月离汴南返时,与学生有重来之约,学生们担心老师不返,拟把他的画箱留下。后团党因战事阻隔,终未践诺。

风雨楼

1930至1932年间,陶冷月闲居上海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家中,作画卖画。其间,发生了"9·18"事变和"1·28"抗战。"1·28"抗战,指驻守淞护的19路军在1932年1月28日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之战,上海各界人士组织了抗日救国会、义勇军、运输队、救护队,支援前线。一向不大关心政治的陶冷月也受到激励,"心甚振奋,曾以食品、衣服等支援战士"。1932年秋,陶冷月在暨大的同事、时任四川大学教育院院长的邓只淳,邀其任该教育院艺术教授,于是陶冷月出行四川,又在江轮上巧遇黄宾虹,到重庆后,遇上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开战,滞留重庆朋友家,未能赴任。黄宾虹冒险到了成都,为他代了两个月的课。1933年2月初,陶冷月经武汉赴长沙,探望病于岳丈家的妻子,居三月余,其间,曾再游湘江、衡山;同年6月,赴江西游庐山,经九江回上海。这次蜀湘之行,饱游饫看一路写生,留下不少画稿,成为其进入创作盛期的转折点。

1933年,陶冷月开始了在沪、宁、苏等地卖画为生的生涯。此后十多年里,他陆续在苏州青年会、南京青年会、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上海大新公司、上海王星记扇庄等处举办个展或联展。1933年,《清代画史补编》(上海有正书局)编入陶冷月,并摘引了《吴县志》的评介:幼承家学,兼习西画。继参宋元笔法,复由唐人没骨法而直师造化。能发挥新意,洗涤陈趋,为近代画家革命巨子。好游历,足迹半天下。所至名胜,必对景写真,以发山川之秘。尤擅画月,因以得名。闲喜吟咏。1935年,章太炎、李印泉、吴稚晖、于右任等著名人物为陶冷月画展题写横披或对联,其中李印泉题:"冷月画法,能融古今中外为一,又游蜀湘豫鲁,山川灵秀,奔卧腕底,故其所作,杰出一时。"陈健中编辑的《冷月画评》也于此年出版。1936年在南京青年会的个展,出品二百件,他的表侄、国民党元老之一的叶楚伧出面,邀请了程潜、邵力子、孙科、朱培德、陈霭士等政界要人到场参观并订画件,他的声名和卖画达到了顶点。抗战爆发的1937年,陶冷月原想避难湖南,夫人娄氏携三子一女回长沙,不久交通中断,已在途中的陶冷月又折回上海,继而又娄氏夫人在湘病逝的误传。1939年,陶冷月续娶薛昌文女士。薛女士原为小学教师,婚后专操家务,抚育子女。在上海沦陷的年月里,陶冷月继续他卖画生活,但坚决拒绝参加汪伪组织的"大东亚艺术展览会"和"中日文化协会",他跟汪德祖女史一样也断绝与日本画商的联系。

为此,他受到敌伪分子的威胁迫害,曾三迁其居;1937年,从贝勒路同益里自宅迁北河路友人尤彭熙家,斋名曰"北河楼"、"北河小楼";1939年,迁凤阳路同春坊,画室仍用"北河楼";1943年冬,迁英士路(今淡水路)丰裕里98号2楼,斋名曰"风雨楼"。困境中,一度随友人念经学佛。1944年50岁生日,"星社"蒋吟秋、范烟桥、周瘦鹃、程小青、郑逸梅、严独鹤、徐碧波诸友在"风雨楼"聚会,为他祝寿。大家纷纷感怀岁月,援笔沉吟。如徐碧波诗:"相误儒冠老此身,项强未必肯言贫。生逢乱世多歌哭,敢托楚狂昧夙因。"抗战胜利,陶冷月先后被聘为文化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美术馆筹备处征集委员会委员;1947年《美术年鉴》刊印了他的小传、《野屋临溪图》、《冷月画室同门录》,还刊登了其《国画的研究》一文。"小传"称他的作品"不背古亦不泥古,不违自然又超于自然,令观者如身入其境,而又有诗意在画中"。又说"其为人耿介爽直,而富感情,重气节。日冠陷沪,不与合作,凡遭重祸,终不屈志。尚信义,遇慈善公益,无不慨然命笔"。同年在苏州图书馆举办的画展上,陶冷月《耄耋富贵》一画以30两黄金的价格卖出。但币值暴跌,物价飞涨,战事日紧,长子陶为治因参加革命活动在武汉被捕入狱,他的生活和心情也并不平静。

东风时雨之楼

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剧变,百废待兴。由于艺术市场的迅速萎缩,不少以卖画为生的人遇到了生活困难。陶冷月有六个未成年的孩子,妻子没有工作,卖画不能维持,须另寻他路。好在他有三个子女参了军或有了工作,作为军属,他被选为1951年嵩山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又报名参加了上海新教育学院的学习,三个月后,被分配到复兴中学当教员(次年调五爱中学)。但月薪加上政府每月发的16斤优抚粮,仍难以维持生活,一度靠变卖旧衣服或借贷补其不足。他向往进步,努力工作,积极参加"三反"、"五反"、"思想改造"、"肃反"一系列政治运动,努力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其斋号,也由"风雨楼"改为"东风时雨之楼"。

他在1956年"思想改造"运动中写的《自传》说:人民政府对烈军属优待照顾,慰问救济,介绍职业,使我感动,加强了我自力更生的决心。……新中国成立后各方面的伟大成就,财经统一,物价稳定,人民生活逐渐安定。治淮工程,荆江分洪,成渝铁路的伟大建设成就,使我相信只有共产党的领导,劳动人民才能发挥无穷的力量。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大团结,是大公无私的政策的果实。外交严正,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华人民抬起了头,使我欣喜鼓舞,也深感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他在《自传》中总结了自己的"优缺点";优点:老实,有决心,有进步要求,肯帮助人,热忱(此二字又勾掉)。缺点:好表扬自己,喜鼓励怕打击,看问题不能深入,自由散漫。这些话是真诚的,道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在那一特定时期的心迹;而坦然解剖自己的"优缺点",正是"自我思想改造"运动中最普遍的程式化现象。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困惑和不满。

在评级评薪时,家人说:"你如果还在大学当教授,当评十级左右,现在做一个中学教员,级数不过二十以下,永难提高了。"这话触痛了陶冷月。他想:"既然提倡'不要有劳动等级观,为什么工资等级又这样悬殊?既然讲'德'、'才'、'看贡献',为什么在中小学作出了贡献不能得到大专那样的等级?既然民主评级,为什么又不许人比人?"经过了一番思考,他终于以"必须不惜牺牲个人的名誉地位,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使自己安下心来,克尽中学教师的职守。剩下的唯一苦恼,是这份工作如何"把研究数十年的绘画技术充分发挥出来"。一个经历了晚清、民国的著名艺术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还能如此想、如此做,凸现出中国士人视国家社稷高于个人得失的老传统,以及接受了进化观念而不断求进步、顺潮流的新传统。1957年夏天,陶冷月创作了一幅《光风霁月》,以松风明月为象征,颂贺中国共产党建党36周年。但半年后,陶冷月被划为"右派",民盟也把他开除了!

被遗忘的岁月

50年代前期,陶冷月是美术界熟悉的画家。1956年3月,他的国画《暄妍》(画红、白梅)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家代表团作为礼物赠送莫斯科大学,同年9月的上海市美展,他和刘海粟、吴湖帆、贺天健同获二等奖。但从那以后,画家陶冷月就销声匿迹了,再没有个展与联展,全国美展甚至上海美展也再没有他的作品,上海美协和上海中国画院,也没有出现"陶冷月"这个本应是会员和画师的名字。对这些,他都泰然处之,依然认真教课,关心学生。1961年(67岁),从五爱中学退休,但他身体硬朗,坚持作画--画给自己、家人、医生,画给像颜文梁、包天笑、郑逸梅、邓只淳这样的老友。多年的寂寞也带给陶冷月意外的"幸运"--文革期间未被抄家,因名声不大,够不上"反动权威",身体和精神没有受到过重伤害,大部分画作得以保存。

1974年秋,陶冷月80岁。老友郑逸梅也80岁。两位老人相互贺寿,陶作了一幅《纸帐铜瓶室图》,郑则写了一篇《东风时雨之楼记》。与他们同庚的老友还有作家周瘦鹃。三人属羊,都是苏州同乡、星社社员,被称为"三羊开泰"。60岁时,诸友曾在冷月画室为他们"称觞祝寿";70岁时,又曾在南京路新雅酒店"缟纻联欢"。文革开始不久,周瘦鹃因忍受不了批斗而绝命黄泉。过80寿诞的两位老人大有黄墟邻笛之感,不再庆叙,一画一文,互致心意。《东风时雨之楼记》是一篇热情洋溢、文采飞扬的古文,名曰记楼,实为记人,它追述了陶冷月在艺术上的创造性探索、蔡元培的支持与欣赏,描绘了他退老东风时雨之楼"冥思独坐"、"以丹青自娱"的情状。最后写道:

是故疏林绕郭,崇堞依岩,东风时雨之楼忽为山水之窟,垂柳栖禽,柔条止蝶,东风时雨之楼顶顷成花鸟之乡。盎然而春煦,萧然而秋爽,霞举飚发,更忘其扰扰喧喧之在其前在其侧也。则此,东风时雨之楼能不称为佳境乎哉。陶子盘桓其间克家有子,颐寿无涯。庶足以藐蔑矜诩轩眉啸傲者矣。

在陶冷月被强迫遗忘的日子里,正是这样的老友还知道他的价值和意义,还给他以支持和鼓励。但在这段不乏逸兴、逍遥和自重的文字后面,也可以感到一种无形的无奈和悲哀。

溪山雨霁

1978年,上海五爱中学宣布了"关于陶冷月同志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改正结论"--这一年,"陶冷月同志"84岁,距划"右派"的1958年初,整整20年。

此后,上海朵云轩、上海文物商店、南京友谊商店等,开始到他家中收购或订购画作。老人感到了解放,愈加勤奋作画。1980年,陶冷月准备筹办一次个展,兴致勃勃地在洁而精饭店请郑逸梅、钱君陶等友人 相聚,又写信请老友郭绍虞为画展书题。郭绍虞与陶冷月是元和县立高等小学堂的同窗,他在题字的同时,还写了一首诗:平生与俗异酸咸,冷月孤芳亦自甘。莫道名心蠲未尽,只因画理有真诠。

一句"冷月孤芳亦自甘",道出了陶冷月被"淡出"画坛后的真实情状,这和陶冷月本人在文革中用"绿苹砚斋"名其室的含意恰好相近--"绿苹"(或写作"绿苹")有谐音"乐贫"之意。乐贫乐道,这是中国士人的思想传统,也是一切真艺术家所具有的胸怀。

耄耋之龄患白内障的陶冷月,仍把笔不辍。1983年初,他因消化道出血住院,出院后就长卧病榻了。在病床上,老人回忆自己的一生,特别是早年学习绘画的情景,口授了《我的老师罗树敏先生》一文。

直到1983年,陶冷月还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解放后,取消自由艺术社团,画家接受国家的统一管理。中宣部直接领导的中国美术家协会暨各分会,是美术家身份的最高标志。陶冷月始终在美协大门之外,连上海分会的会员都不是,只能"孤芳自甘"!身边的七子陶为衍看到老人垂暮之年还未加入美协,心有不平、不忍,便写信给分管文教的上海市委副书记陈沂和上海政协文委,请求关照。回应出乎意料的迅速,陈沂和政协副秘书长叶元接信后到家中看望了老人。

   当年秋,陶冷月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协上海分会会员,冬天,又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会员、馆员,表示了一种承认,也象征了历史的变迁,记录了生命的沧桑!

在那些日子里,陶冷月硬是下了床,画了最后一幅水墨《溪山雨霁》。"雨霁"即雨后初晴。老人是不是感到迟暮初晴,而有所寄寓呢?

次年6月,陶冷月画展在上海文史馆举行。上海市各界负责人魏文伯、夏征农、陈沂、赵祖康、肖车、周克、叶元,著名美术家沈柔坚、颜文梁、应野平、张充仁、程十发、钱君陶,老友郑逸梅、徐碧波、陈念云等,都出席祝贺。8月,画展移苏州博物馆。年底,陶冷月将自己的代表作16幅,分别捐赠给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

1985年底,陶冷月暨弟子画展在苏州群艺馆举行——展览开幕那天,他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途,在风雨楼逝世,终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