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盛姓网 > 盛氏名人 盛氏名人

医师盛吉芳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盛姓展区
盛吉芳,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科主任医师,传染病科主任,传染病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文名

盛吉芳

国    籍

中国

职    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科主任医师

性    别



目录

1. 1 简介

2. 2 经历

简介

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部(原浙江医科大学)。1999年获浙江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委员,浙江省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微生态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感染分会副主任委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专科医师分会常委兼总干事,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工作秘书,小儿肝病学组副组长,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副主任。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省科技厅基金等。在国际及国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医学专著6本,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

经历

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20余年,在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研究方向: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以及颅内感染的诊治,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和重型肝炎的救治。

近年来在Intervirology、Journal of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methods、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863、973、十一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课题;参与的科学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内科学》、《传染病学》、《手足口病》等数部教材。

  

慢性乙型肝炎尚无法治愈,但通过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多数情况下乙肝病毒可获得持久的控制,因而病情得到改善,疾病进展可被有效延缓。

目前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抗病毒治疗药物包括干扰素类和口服核苷(酸)类似物药物。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有 5 种,我国已有恩替卡韦,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替比夫定四种药物。这些药物都需要长期使用,但长期用药可能伴随病毒耐药、药物副反应等风险。

  

2011 年一项慢性乙肝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76.28% 的患者表示担心发生耐药,认为耐药是抗病毒治疗带来的负担。而逾六成受调查乙肝患者担心长期抗病毒药物带来的副反应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盛吉芳教授认为,因为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要获得高质量的效果,我们必须管理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关注长期治疗的疗效,还必须关注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疗效耐药、安全性等影响治疗疗程的问题。高质量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要满足长期抗病毒疗效好,耐药率低、安全,而且能有效预防疾病进展这四个要求。

  

要求一:必须自始至终把病毒指标降到最低。

  

乙肝病毒持续复制是慢性乙肝进展的核心原因,因此控制病毒是乙肝抗病毒治疗中需要管理的重中之重。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的治疗总体目标,即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 HBV,这样才能够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 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盛吉芳教授指出,从一开始并贯穿全程的控制好乙肝病毒,而且不让它抬头,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包括欧美、日本和中国在内的乙肝防治指南都主张在治疗一开始就要迅速并强效地把乙肝病毒控制到尽可能低的数量,因而都推荐使用恩替卡韦等强效抗病毒治疗药物。另外,贯穿全程地强效降病毒也有助于耐药预防。

  

要求二:必须自始至终把耐药风险降到最低。

  

长期的抗病毒治疗可能带来耐药危险。耐药就是乙肝病毒对药物产生耐受。耐药不仅可导致疾病进展,还会加大后续治疗的难度,增加长期治疗的经济负担。盛吉芳教授认为长期乙肝抗病毒治疗必须有效管理耐药问题、降低耐药的发生,而管理耐药的最佳策略是要预防耐药。预防耐药的一个关键就是在治疗一开始选择强效低耐药药物。最新美国和欧洲的乙肝防治指南也都强调抗病毒治疗要首选强效低耐药药物 。

  

2006 年在中国上市原研强效低耐药药物博路定 (恩替卡韦片) 六年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初治患者接受恩替卡韦片治疗 6 年后,累计耐药发生率仅 1.2%。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不少患者在初次治疗选药时,往往仅从药物价格的角度来选择抗病毒治疗药物,因而没有选择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有数据显示,中国目前逾八成的乙肝患者都在使用低效高耐药的药物治疗,而在其它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美国、欧洲,高达七成以上的乙肝患者都在使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治疗 。

  

盛吉芳教授指出,“等到耐药发生时再采取挽救措施,即使换成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也会大大影响药物的疗效;而且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耐药检测和调整治疗方案都意味额外的费用,这是得不偿失的。”

  

要求三:必须自始至终将副作用风险降到最低。

  

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风险,是抗病毒治疗长期管理中的一个“暗礁”。核苷(酸)类药物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但在临床应用中确有少见、罕见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需引起重视 。盛吉芳教授建议,口服核苷类药物需要长期使用,因此医生和患者应该考虑在临床上应用时间长、而且安全行经过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的药物。

  

一项全球最大规模关于口服抗病毒药物 10 年安全性观察研究在中国入组了 5333 位患者,在中国的四年研究数据显示,无论是俗称的“大三阳”还是“小三阳”慢性乙肝患者,强效低耐药药物博路定不但疗效高于其它低效或高耐药药物,而且耐药率低,安全性好 。

  

要求四:必须自始至终把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肝脏疾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慢性乙肝最大的危害是其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肝病。在我国每年近 28 万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相关疾病 。盛吉芳教授指出,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最终目标不是清除病毒,也不只是控制好病毒,让肝脏功能正常,而是要预防肝硬化和肝癌。

  

盛吉芳教授认为,高质量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博路定可以长期有效控制住病毒,从而避免因慢性乙型肝炎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