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强姓网 > 强氏名人 强氏名人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强小林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强姓展区
简要介绍:强小林,男,汉族 ,本科学历,农学专业,2000年5月聘任研究员,现任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8月至今在农科所工作。巴萨德品种第一完成人。强小林,是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副所长、西藏青稞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被誉为“青稞种植领域的‘袁隆平’”。

强小林 - 简介  

     强小林,男,汉族 ,本科学历,农学专业,2000年5月聘任研究员,现任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8月至今在农科所工作。巴萨德品种第一完成人。1986年2月被任命为研究实习员;1990年4月起任助理研究员;1996年2月任副研究员;2000年5月起任研究员。

     1989年5月—1997年5月任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种研究室副主任:1997年5月-2000年8月任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农业研究所青稞研究室主任,2000年8月至2007年1月任西藏农科院院农业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2004年10月至今任西藏青稞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2007年元月至今任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农业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1998—2002年担任西藏自治区第七届政协委员。

  

强小林 - 社会兼职  

     农业部作物指导员委会成员、农科院学术会委员会委员、自治区自然科学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作物学会理事等。

  

强小林 - 强小林生平介绍  

     强小林,是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副所长、西藏青稞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被誉为“青稞种植领域的‘袁隆平’”。他和妻子周珠杨是西北农学院农学青稞图册系的同班同学。1983年,他俩大学毕业主动申请援藏,两人在西藏结婚后把家安在了青藏高原,并与青稞结下了不解之缘。

     强小林和周珠杨进藏初期,恰逢“青稞良种化”起步。那时科研条件很差,“一把尺子一杆秤,用牙咬用眼瞪”,是对当时科研状况的真实描绘。

     1985年以前,西藏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仅有30%,第一大作物青稞的良种使用率不足22%。为了青稞育种,强小林常年在乡下搞试验。1985年,他参与培育鉴定的春青稞良种“藏青320”通过审定,并开始在西藏全面推广,此后青稞亩产从150公斤提高到近300公斤。

     从那时起,强小林患上了溃疡性结肠炎。由于医疗条件差,这种在内地不难治的病一拖就是十几年。他病情最严重时,体重不足40公斤,经常晕倒。近30年来,强小林放弃了数次很好的内调机会。

     长期的高原生活也在周珠杨的脸上刻下了痕迹。有一次,她胳膊骨折,当时所里唯一的助手休产假,周珠杨只得带伤工作,结果接好的骨头发生错位只得手术,现在手腕上还留有一道长长的伤疤。

     强小林和周珠杨在事业上互相帮助,目前已经合写了三部专著。1985年,他们的儿子强舸出生了,由于夫妻俩忙于科研,只好把不到1岁的孩子放在老家,请父母代为照看。如今,儿子强舸已顺利考上复旦大学,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艰苦付出终得收获。以“藏青25”为代表的专项育种成果,就是强小林在自家开荒的地里培育出来的。从1987年开始,他和周珠杨在自家院里种植杂交青稞,经过3年试验,选育的第三代才种到农科院的试验田里,这就是“藏青25”的起源。

     说来也巧,当时育种是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竟有意外之喜:2004年强小林研究发现“藏青25”中的β-葡聚糖含量高达8.62%,是目前世界上该成分含量最高的强小林在田间图册麦类作物。β-葡聚糖被生物医学界公认为具有清肠、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四大生理作用,这个发现为青稞产业开拓出新的宽广天地。

     2008年,西藏青稞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又首次从青稞中提取β-葡聚糖获得成功,进一步填补了国内青稞产业化开发的空白。农产品附加值得到极大提升,诸如“青稞降脂胶囊”“青稞饼干”之类的新产品不断推出。

     强小林说:“高原对人的能耗大,在西藏工作50年相当于内地的62.5年。既然消耗了生命,既然亏欠了亲人太多,就更要珍惜在西藏的时光。”

     强小林和周珠杨,这对藏区农业战线上的科研伴侣,有着和青稞一样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把根深植于青藏高原,绽放出生命的璀璨光华。

  

强小林 - 主要业绩和荣誉  

     1958年3月生,1983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现为西藏自治区农科所育种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他从1983年起在西藏从事农作物育种

强小林在作报告图册及中间试验技术研究,他针对西藏的自然、经济、生态条件多样化的原理,对主要农作物的品种、吕系进行中间试验的技术及育种栽培规律的一般性、特殊性进行了研究,这对改善西藏地区育种栽培手段是新的尝试。在青稞育种和栽培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同时改进了科研方法。10多年来主持参与了12项科研课题。他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曾获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三等奖四项,四等奖三项。强小林学风正派,工作吃苦耐劳,学习刻苦认真,为发展西藏的农业科技和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长期担任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及其农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自治区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1998年至今)、自治区农牧推广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2001年至今)委员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学位评议组成员(2009年2月);同时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小杂粮豆作物专家指导组成员和《大麦与谷类科学》、《西藏科技》、《西藏农业科技》杂志编委,受聘国家大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小企业融资等项目评审咨询专家等。

     26年间先后参与、主持完成国家和自治区级各类科技项目3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70篇,获各种奖励32次,获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奖18项、国家专利授权8项、注册商标l项;1994年被中组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授予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