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穆姓网 > 穆氏名人 穆氏名人

近代科学家穆恩之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穆姓展区

人物简介:

穆恩之(1917.9.30-1987.4.8),江苏丰县人,地层古生物学家 。 1943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研究笔石动物和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其次研究海百合、海蕾和海胆及泥盆纪、三叠纪、白垩纪地层。描述了从寒武纪到石炭纪,特别是奥陶纪、志留纪和早泥盆世的大量笔石,建立了一个新亚目、10余个新科、20余个新属和许多新种,创立的一套笔石分类系统在中国已统一应用。建立了中国笔石动物群的基本序列和奥陶系、志留系、下泥盆统的一系列笔石带,为洲际间的对比起了重要作用。将中国奥陶系分为六大地层区、三大生态地层类型。以笔石地层为标准,提出了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划分对比方案,初步解决了华北区与华南区奥陶系的对比问题。在笔石的演化和分布方面,提出了笔石体的复杂化和生态分异学说。代表作有《中国的笔石》、《中国的志留系》、《西南地区下奥陶统的笔石》、《华中区上奥陶统笔石》、《笔石体的复杂化》和《正笔石及正笔石式树形笔石的演化、分类和分布》。

人物生平:

1917年9月30日,穆恩之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1931年从丰县大程庄高级小学毕业后,考取江苏省立徐州中学。1937年中学毕业,在张五楼小学任代课老师。

1938年,日本侵略军逼近徐州,遂迁往后方,考取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在大学期间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从事教学工作。

1941年,回西南联合大学复学,1943年7月毕业,被派往湖南晃县资源委员会管理处,先后任甲种实习员、工务员。穆恩之于1944年9月起曾在贵州遵义县立中学短期执教,并兼任教务主任。

1944-1945年,贵州遵义中学教员兼教务主任。

1944年9月,起曾在贵州遵义县立中学短期执教,并兼任教务主任。

1945年2月,到四川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历任技佐、技士。同年7月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至南京。

1945年2月,到四川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任技佐、技士。同年7月随调查所迁至南京。

1949年4月,到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后改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顾问。

1951-1987年 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现为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顾问。

1951年,到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后改名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兼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顾问。1953年参加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

1953年,参加九三学社。

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党委会第二、第三届委员。

1956年开始,曾先后出访许多国家,曾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国、苏联、法国、丹麦、挪威和瑞典访问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1980年曾赴法国参加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会上宣读论文《中国奥陶纪笔石序列及生物地理分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和地学部常务委员、江苏省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

1981-1986年 当选为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地学部常务委员、江苏省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

1981-1985年 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委员,兼任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84年,曾赴苏联参加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会上宣读论文《笔石的发展阶段与地层界线》,《湖北黄花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的新研究》;

1985年,曾赴法国参加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科学委员会第12届会议。为促进中国古生物学界与国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政治上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学术上坚持正确的学术观点。

1985年,在丹麦召开的第三次国际笔石会议上,他是唯一应邀在大会上做专题报告《笔石的分类学与分类》的学者,在这次会议上他被选为国际古生物学会笔石工作组主席。他在国际地层古生物学界的积极活动,深受各国同行的尊崇,给人们留下了“一代宗师”的难忘形象。

1985年,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协会笔石工作组主席。

1987年4月8日,在江苏南京病逝,享年70岁。

主要成就:

在生物地层学领域,穆恩之主要从事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学研究,其次是泥盆纪、三叠纪和白垩纪地层。他以笔石地层为标准,提出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划分对比方案。他对华中区奥陶系的研究,初步解决了华北与华南区奥陶系的对比问题。在国际对比上,中国上奥陶统上部6个笔石带的建立,填补了世界这一层段笔石序列的空白,为确定全球奥陶系—志留系界线提供了极重要的依据。他在四川长宁双河奥陶系剖面上同时发现上、下两层下垂对笔石动物群,解决了长期争议的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各大洲奥陶系的对比问题,过去国外误认这两层下垂对笔石为同一层,因而引起对比上的混乱和争论。他所著的《中国的志留系》是中国志留纪地层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本书获得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他与美国学者布科等合著的《中国志留系对比》,是当代志留系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6大地层区志留纪地层划分对比及其界线,讨论主要沉积矿产和构造运动,综合评价古地理和岩相关系及海平面升降事件。这本书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有关中国志留系的最有价值的文献,并于198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了中国古生代和中生代海百合、泥盆纪海蕾、白垩纪及第三纪海胆,建立了志留纪和三叠纪海百合序列和白垩纪的海胆序列。

穆恩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亲自领导和参加了国家一系列重大的科研项目。他本人以及由他指导下完成的多项科研成果,曾多次在全国和江苏省获奖。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参加辽东太子河流域的地层古生物研究,其中的一篇论文《辽东太子河流域地层》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50年代后期,他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祁连山考察,领导祁连山早古生代地层和笔石的野外工作及室内研究,出版了《祁连山地质志》第2卷第1分册(祁连山地层)及第4卷第2分册(祁连山的笔石)两本专著。

主要论著:

1关于笔石的演化和分类,地质论评,1950,15(4~6):171~188。

2中国树形笔石,中国古生物志,新乙种第5号,科学出版社,1955。

3中国的志留系,科学出版社,1962。

4陈旭,中国的笔石,科学出版社,1962。

5笔石体的复杂化,古生物学报,1963,11(3):347~377。

6正笔石及正笔石式树形笔石的演化、分类和分布,中国科学,1974,2:174~183。

7葛梅钰、陈旭等,西南地区下奥陶统笔石,中国古生物志,新乙种第13号,科学出版社,1979。

8中国奥陶纪生态地层的类型与生物地理区,中国古生物地理区系,科学出版社,1982。

9李积金、葛梅钰等,华中区上奥陶统的笔石,中国古生物志,新乙种第28号,科学出版社。

社会任职:

1979年和1984年被选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兼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笔石学科组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古生物》主编。1981、1986年被选为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

1979-1984年 当选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兼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笔石学科组领导小组组长。

1981年和1985年应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委员。他还兼任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他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科联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正式委员,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工作组选举委员,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工作组通讯委员等职,1985年被选为国际古生物协会笔石工作组主席。

穆恩之曾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古生物协会笔石工作组主席、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全国笔石学科专业组组长、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生物志》主编、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他曾担任第五届江苏省政协常务委员、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兼职教授。穆恩之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正式委员、奥陶系—志留系界限工作组选举委员、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工作组通讯委员、国际古生物协会笔石工作组主席等职。

获奖记录:

论文《辽东太子河流域地层》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所著的《中国的志留系》,获得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他与美国学者AJ布科等合著的《中国志留系对比》,并于198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国各系界线地层及古生物》(1984),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

人物评价:

穆恩之不仅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去世后一幅悼念的挽联写道:“严格要求、严谨工作,勤耕耘、勤灌溉、结出一串美果;平易近人、平淡生活,不贪求、不伸手、留下两袖高风”,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九三学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