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嵇姓网 > 嵇氏名人 嵇氏名人

现代淮剧名演员嵇佳芝

时间:2021-2-03 来源:家谱馆嵇姓展区


现代淮剧名演员。生卒年(1889-1962) 苏北建湖人。青年时代在家务农时,即学做"僮子",演唱"香火戏",后逐渐成为职业江淮戏(淮剧的前身称之为江淮戏)演员。早期在盐阜一带演出,本世纪20年代初至抗战爆发前夕,曾去上海及江南一带从事演出活动。他擅演青衣,也演彩旦。在《骂灯记》中,前演王婆,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后演王月英,大段演唱,起伏多变,刚柔相济,极见功力。30年代初,他的《双骂灯》,别具一格,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苏北,致力于组织班社,先后在陈(玉清)家班、双盛班、谢家班任“外写”(领班)。这一时期,兼演老旦。

民国三十二年(1943),在盐城组织嵇家班(新双盛班)淮剧早期戏班。民国三十五年底到上海后,戏班曾改名“美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为“群艺”。部分成员返回盐城,也称“群艺”。成员有游素琴、游月楼、李步才等,后并入江苏省淮剧团。

门生有王亚仙、华良玉等著名淮剧演员。

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源于清代盐城县和阜宁县,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流行于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汉族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汉族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 江苏省盐城市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剧又名江淮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流行于淮安府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汉族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汉族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剧种简史

最初的淮剧多为汉族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称老淮调)。后受徽戏和京戏影响,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现历史生活的大戏,因需扎靠、打把子,故称"靠把戏"。在唱腔上,相应吸收了徽戏的唱腔加以变化,创造了"靠把调"(又称老徽调)。

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伴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开始创作了采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拉调"唱腔在板式变化上有新的丰富和发展,加之此时出现了李玉花、董桂英等第一批女演员,使淮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流动地区也从盐城、泰州、阜宁、淮安、宝应、兴化一带,逐步扩大而流布江苏全省。

1912年,淮剧艺人何孔德、何孔标、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演唱。1939年,著名演员筱文艳在"拉调"等唱腔的基础上,新创出"自由调",使淮剧唱腔大大地增强了表现力。之后,名演员何叫天又创出了"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在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成立了盐阜文工团等文艺演出团、队,建立了"淮戏研究组",不但创作演出了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现代戏,也新创了"新淮调"、"新悲调"等唱腔,并吸收扬州"小开口"(见扬剧)的一些曲子,使淮剧唱腔更加丰富起来。2008年6月,淮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