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安德海聪明伶俐,善于奉承,他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叶赫那拉杏贞的好感。咸丰死后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等。同治八年,他奉慈禧之命,到江南采办服饰,走到山东地方,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
人物生平
辛酉政变
咸丰十一年辛酉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行宫。遗命以皇长子载淳继承皇帝位,并派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弼幼主,主持政务。可是幼主的生母那拉氏暗中准备和咸丰皇帝的异母弟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当时恭亲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与英法联军求和事宜。慈禧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让自已的心腹太监安德海暗地里窜回北京,来到恭王府,将夺权阴谋告诉恭亲王奕訢。第二天一早,安德海就匆匆别去,奕訢立即向承德行宫发了要求奔丧的折子。
顾命大臣肃顺接到奕訢要求奔丧的奏折后,立刻找载垣、端华等研究对策。肃顺认为恭亲王奕訢是借奔丧为口实,实际上是来向他们示威、夺权,必须阻止他的行动。最后借口京师重地,留守重臣,一刻也不得离开,拒绝了奕訢要求奔丧的请求。
诡计多端的慈禧,见肃顺识破了自己的计谋,立即与皇后商量了一番,最后下了一道密诏,盖了“御赏”和“同道堂”印章,再次派安德海星夜兼程进京,召奕訢速来承德共商除肃顺大计。
奕訢接到密诏后,立即动身,打着奔丧的旗号,于八月初一日来到承德行宫。之后又在安德海的精密安排下,与两宫皇太后见面商讨夺权的阴谋,最后成功地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去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
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由于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之间的秘密联系人,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朝中显赫的人物。
干预朝政
安德海成了总管大太监后,开始妄想干预起朝政。安德海深知,两宫皇太后都是女流,深居宫中,他有办法应付。而恭亲王奕訢本是咸丰帝的胞弟,政变后又当上了议政王,掌握了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大权,是一个有真正实权的人物,是自己专横跋扈的大障碍,必须设法搬掉这块拦路石。于是,他经常在慈禧太后面前说奕訢的坏话,而慈禧也正想解除奕訢手中的权力。到了同治四年三月,在安德海的密谋下,慈禧借用一个御史弹劾奕訢的机会,发动突然袭击,亲手写诏书,以“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奕訢的议政王和一切差使,不准干预一切公事。一个月后,又以奕訢“深自引咎,颇知愧悔”为由,下令让奕訢“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无庸复议政名目”。慈禧在这一反一复之间,既轻而易举地革去了“议政王”的名位和权力,又继续使用了奕訢,扫除了对自己的威胁。
安德海得逞之后,又玩弄种种伎俩,以功名利禄为钓饵,培植党羽,广交朝臣,一时间安德海门庭若市,权倾朝野,人们把他比做明朝宦官魏忠贤。
娶妻
同治七年冬天,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大酒楼张灯结彩,大摆酒宴,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岁的美人、艺名九岁红的马赛花为妻。
慈禧太后为了表示宠爱,特地赏赐了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太监娶妻的新闻,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也迅速传播开来。
评价
曾国藩评价
这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惊人之举,一时震惊满清朝野,曾国藩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权阉安德海伏法,也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一时“丁青天”之誉传遍民间。
史书评价
史书称他:能够讲读《论语》、《孟子》诸经;艺术精巧,知书能文。他最大的能耐就是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不露一丝痕迹,以忠心获得咸丰皇帝的喜爱,以柔媚赢得西太后的欢心,一生深得西太后的宠爱和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