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毕姓网 > 毕氏名人 毕氏名人

著名翻译家毕修勺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毕姓展区

个人介绍  

毕修勺(1902-1992),曾用名郑绍文、华素,笔名碧波、震天、郑铁等,著名翻译家。浙江临海人。1902年10月出生于浙江临海市更楼村,他自小酷爱学习,成绩优异。1918年毕业于临海回浦学校小学部。1920年5月,他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我国最早赴法勤工俭学的一批学生之一,曾在同班就读的有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陈毅、巴金等。他在巴黎高级社会学院政治系学习时还担任《工余》杂志编辑,探索振兴教育的途径。课余还看了不少法国著名作家的作品,他最喜爱的是左拉的小说。左拉曾用25年的时间创作出由20部长篇小说组成的《卢贡——马卡尔家族》,反映拿破仑三世时代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资产阶级的荒淫无耻。1894年又写成《三个城市》,揭露罗马教会的卑鄙勾当。其作品场景壮阔,气魄宏大,文体粗犷遒劲,使毕修勺阅后爱不释手,并萌发了把左拉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心愿。 

1925年毕修勺先生回国,与匡互生、叶圣陶、夏衍等共同创办了上海立达学园和劳动大学,他任法语教师,还兼任上海《革命周报》和《民钟》主编。1941年他还发起捐款,在家乡创办更楼学校,并一度亲任该校高级班语文教学,对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不少贡献。 

毕修勺先生是我国最早翻译左拉作品的学者。1927年上海出版合作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译作《左拉短篇小说集》。上海世界书局曾在1947年推出由他翻译的六部左拉著作,即《给妮侬的故事》、《给妮侬的新故事》、《薄尔上尉》、《娜意·米枯伦》、《岱雷斯·赖根》和《玛德兰·费拉》。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又相继出版了他的译作《劳动》、《崩溃》、《萌芽》、《磨坊之役》等,颇受读者欢迎,在当时产生过广泛且良好的影响。 

他还译有文学评论及哲学史地著作40余册。如翻译过地理学家E·邵可侣约300万字的巨著《人和地》,译文共分24册,当时曾出版7册,其余17册的出版事宜因日寇入侵被迫搁置。他还翻译出版了《自然主义小说家》、《实验小说论》,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左拉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 

毕修勺先生生前是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兼任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室客座研究员,带过好几届法国文学研究生。他从事翻译工作60余年,共翻译文学著作700多万字,哲学和史地著作400多万字。“文革”期间他惨遭迫害,平反后虽年已古稀,仍坚持译完了左拉的《三名城》和《四福音书》。 

1992年5月12日在上海逝世。 

纪念会

2012年10月29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与巴金研究会主办的"纪念翻译家毕修勺诞辰110周年座谈会29日在上海举行。 

来自江浙两地从事历史、现代文学史和外国文学翻译、研究及毕修勺亲属代表等30余人,共同回顾毕修勺曲折的人生和其毕生致力于左拉作品翻译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