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公方彬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公姓展区
公方彬,男,1962年12月生,山东省蒙阴县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正师职研究员,大校军衔。1980年底入伍,3次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一等功2次,三等功4次,1984年3月被广州军区授予“模范思想工作骨干”荣誉称号,获二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4月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代表作品: 《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发表理论文章230余篇,个人著述600余万字。
方彬大校是山东省蒙阴县常路镇蒋家坪村人,从军32年。3次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一等功2次,三等功4次,1984年被广州军区授予“模范思想工作骨干”荣誉称号,获二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军队等赋予的研究课题80余项,出版著作或参编著作28部(套),发表文章200多篇,个人著述达600余万字。获得国家和军队等各种研究成果奖20多个。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副主任,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现为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担任了全国青联常委、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担任了十多所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兼职教授、顾问,是团中央等九部委聘请的“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成员。
公方彬大校是山东省蒙阴县常路镇蒋家坪村人,从军32年。3次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一等功2次,三等功4次,1984年被广州军区授予“模范思想工作骨干”荣誉称号,获二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军队等赋予的研究课题80余项,出版著作或参编著作28部(套),发表文章200多篇,个人著述达600余万字。获得国家和军队等各种研究成果奖20多个。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副主任,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现为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担任了全国青联常委、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担任了十多所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兼职教授、顾问,是团中央等九部委聘请的“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成员。
1999年3月1日,“公方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暨表彰大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刚落成的大礼堂里召开。会上,院领导宣布了军事科学院党委给公方彬同志记一等功的通令。这是公方彬第二次荣立一等功。像他这样荣立过两次一等功的军人,极为罕见。1984年,他还是个22岁的战士时,就因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作出突出贡献被广州军区授予“模范思想工作骨干”荣誉称号,并荣立一等功。1962年,公方彬出生于沂蒙山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公财东十八岁时还不会写自己名字,凭着一股狠劲和聪明劲,硬是靠自学做了乡村教师,又做了乡村医生。公方彬的母亲同许多农村妇女一样大字不识,但勤劳能干,乐于助人,邻居有什么难处,她总愿意帮助。
十六岁时,他高中毕业了。在老师的大力举荐下,来到家乡管理区做了文书。
文书是一项令人羡慕的工作。因为它有可能使一个农村青年走上“吃公家饭”的阳关大道。在70年代末的山村农民眼里,那无疑是最有出息的了。公方彬干得挺顺利,可没多久,情况就变了。不知为什么,公方彬的直接领导对他越来越严厉。公方彬走路快了,说“不稳重”,走路慢了,说“不抓紧”,公方彬在广播站和报纸上发表文章,本该是件让长辈高兴的事,可这位领导却狠批他“骄傲”,当众数落他,后来竟发展到一些与这位领导有关系的人,也可以任意指着公方彬的鼻子呵斥。
文书工作被他人取代了。公方彬被分到采石场搬石头,又被分配去喂长毛兔,最后被分配到学校建筑工地守夜。工地本是块坟地,到那种阴森森的地方做贼的人也不会多。
1980年底,公方彬离开了沂蒙山区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到广西柳州地区炮兵部队当了一名炮兵。
公方彬入伍之时,正是南方边境战事频繁之日。从1981年至1985年,公方彬随部队三次去边境参战。他对第一次参战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入伍不到半年,父亲知道他要上前线了,写信对他说:“战场上如果贪生怕死,就不要回来见我!”父亲的话激励着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
公方彬入伍前崇拜托尔斯泰,并幻想当个作家,也确实在报上发表过几篇小文章。还写过二十多万字的小说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