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华历朝历代几乎都尊崇发自孔子之儒家思想。孔庙,汉至隋称之为仲尼庙、孔庙;唐称为孔圣庙、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宋代称为宣圣庙、夫子庙;元代称之为先师庙;明清为孔庙。各地的孔庙都遵从统一的建筑格式。
沧海桑田,盛行千年的孔庙或毁于兵火或毁于自然或毁于人为,如今绝大多数都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中。国内现存最有名三大孔庙为曲阜孔庙、北京孔庙、浙江衢州孔庙。
但在我省应城,几经毁兴,仍有一孔庙坐落于应城公园内。
孔庙修缮记
应城孔庙始建于宋代元符年间,距今有900多年历史,为历代乡贤学子传道授业的儒学圣地。在明清时期,曾有三十任知府和县令对孔庙进行修缮过。后历经战乱,应城孔庙屡建屡毁,至上世纪60年代中叶,孔庙仅有大成殿一座残损的古建筑及一棵古苍桧柏。
2008年3月,应城孔庙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在广泛征求各界人士意见后,斥资重修孔庙。经过能工巧匠近一年的修复,一座气势恢宏、景象焕然、张扬仁爱精神与文化内涵的儒学圣景又复现。
修缮后的孔庙占地面积约544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包括: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大成门及东、西两祠;泮池、泮桥、棂星门、甬道等。应城孔庙的重建本着原址修复,修旧如旧,景中有景,寓教于游的原则,既遵循传统宫殿建筑之规制,又体现了时代文化之精神;既着力铸造儒学道德之规范,又因势布景以应观光之时兴,可谓美景当前,壮若凌霄。
在孔庙棂星门的两侧,各有一座汉白玉石墩,俗称下马石。封建时代文武官员、庶民百姓,凡从此经过或前来祭祀者,必需下马落轿,虔诚徒步而过。旧时立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石碑一块,以示对孔庙圣地及孔子圣人的膜拜、崇敬。
孔庙的大门以“棂星”命名,意味孔子地位崇高。棂星门正坊额刻有乾隆手书字样,北面坊额刻有乾隆手书“与天地参”四字。棂星门为芝麻石雕榫卯结构,整座棂星门重70余吨,高约20余米,威严厚重,肃穆壮观。
棂星门通往泮池、泮桥的灵通之道称神道,也称甬道。行走甬道,有神通宙宇、心达四方之感。旧时,泮池东西两侧各建有孔庙御碑,均为龟趺龙纹。东为清康熙御碑,西为清张玉书奉敕文碑。原石龟背上的两块御碑,经历战乱已被毁,仅留下的残损龟碑。
大成门因大成殿而得名,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为双檐斗拱建筑风格,按旧址格局筑有东厢、西厢。旧时,东厢为名宦祠,西厢为礼贤祠。大成门东、西厢其旧址等长,因西厢现被烈士纪念馆占去一隅而不能等长。
月台又叫露台。在大成殿前面,是高起一米的台式建筑,为古代文武官员、绅士祭孔时跪拜、歌舞之地。大成殿庭院内原有双桂、双柏古树。双桂随年岁久远已枯朽,双柏一株清代时遭雷击,现存一株为明成化年培植。这次修缮,又植种了10余株桃、李树于大成殿东侧,寓孔子桃李满天下。
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大成殿”竖匾题字是清雍正皇帝的手笔。大成殿的正中供奉着孔子塑像,表现其“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神态。孔圣像前立有牌位,上书“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两侧为“四配”,即孔子的四大弟子:颜回、曾参、子贡、子路,另外两侧为“十二哲”牌位。殿内还陈列着祭孔的韶乐乐器和舞具。正中悬有清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匾额。整个殿堂大气恢宏,威严肃穆。
应城孔庙所建东庑、西庑两侧是按照曲阜孔庙的建筑模式设计的。其新建的东庑为廊式结构,廊内画有孔子的圣迹图十一幅,每柱刻有孔子语录。西庑则为壁式碑林,为当地书画家所作。
宋时孔庙东隅有一瀑泉,清冽甘甜,四季泉涌,众人常取水祭祀、饮食。后因水灾泛滥,泉眼被淹埋消失。清末道光年间修理黉宫时,发现瀑泉,于是重新清理修复后,题名“文泉”。文泉寓意文思如泉涌之意。饮清泉点滴,文思如涛。
孔庙沿革记
孔庙,作为儒学圣地,源于黉学。唐显庆元年(656年),韦思谦任应城县令,始建黉舍,久失其所。至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县令谢良佐于县署衙的东边,修建了学宫(即现在的孔庙)。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刘炳宰应城,兴修儒学,后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贾严又重建。十年(1377年),应城并云梦,学宫随之废。十三年(1380年),复置县。知县韩子忠、训导陈居敬重建于圮上。明景泰七年(1456年),知县夏玑修殿、庑、门池;明天顺五年(1461年),知县周铎又增饰一新,并建明伦堂。八年(1464年),推官章禺于堂前辟两斋:左日“日新”,右日“讲习”,后为讲堂。大门左建“文昌祠”,东、西为教谕、训导廨,东、北为射圃,形成了文武两教地。不久,又毁于兵祸。
孔庙正式建成并传于后世,则是在明成化七年(1471年),由知县汪清主持,重建大成殿五楹,高三丈,并有大成门、东西庑、明伦堂以及泮池、石桥、门前三坊和石龟等,建筑规模颇为壮观。大成殿总面积209平方米,殿高10米,歇山重檐,斗拱翘角,殿内宽敞轩昂。屋脊为宝瓶顶与吻兽,造型壮丽,结构精巧。殿前台基一米有余,植有古柏两株,苍翠挺拔,西边一棵曾遭雷击,数年后重发新枝;殿后曾植有桂树两株。双柏、双桂相映;更增几分古色古香。而孔庙大门前的泮池和建造于泮池上的石拱桥,夜晚又有“双月映照”,使古柏、双月映照的孔庙,更显得庄严肃穆。大成殿内,供有“至圣先师孔子”塑像,并有“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的碑文,系清大学士张玉书书,由知县许霖吉立。殿中还悬列清朝历代皇帝御颁的匾额:康熙御书“万世师表”;雍正颁额“生民未有”;乾隆颁额“与天地参”;嘉庆颁额“圣集大成”;道光颁额“圣协时中”;咸丰颁额“德齐帱载”;同治颁额“圣神天纵”;光绪颁额“斯文在兹”。为纪元盛典,殿左为祭器库,右为乐器库;东西庑之南为更衣所。殿后旧有魁星阁,阁壁彩绘魁星像。另有戟门,在两庑前,即大成门,左建名宦祠,右建乡贤祠。
在封建王朝科举时代,孔子庙历为县级生员的考场。每逢开科之时,四乡学子即赴考应试;县试及第即为庠生,取得府试资格;府试及第即为“郡庠生”,也就是秀才。再经省试及第称举人,经朝廷会试及第为进士。科第蝉联,成为历代莘莘学子步入仕途的必经阶梯。在应城,明、清两朝中进士者达40人之多,真可谓“人材凤翔”。孔庙外的北边,还置有射圃,那是监考武生的考场。每逢孔子的忌日,全县生员则相聚于孔庙,举行“祭孔”。而在送学之日,则集新进生员于大堂,簪挂花红,新进生员行庭参礼,知县拱立答揖,鼓乐吹导,率领谒文庙、诣大成殿,阶下行三拜九叩首礼。
孔庙虽历代有所毁,而各朝出于统治御民需要又都有所兴建,且渐臻完善。千百年来,孔庙一直成为应城尊儒兴学的圣地传承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