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康姓网 > 康氏宗祠 康氏宗祠

功臣康茂才墓

时间:2021-2-04 来源:家谱馆康姓展区
明代开国功臣康茂才墓  

康茂才(1313-1370),明初大将。湖广蕲州(属今湖北省蕲春县狮子镇康冲村)人,字寿卿 。元末以都元帅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后为都水营田使。洪武三年从徐达征陕西,回师途中卒。追封

中文名 明代开国功臣康茂才墓 属    于 湖广蕲州 墓    主康茂才 逝    世 1370

  蕲国公。赐葬"钟山乡幕府山",即南京北郊即今和平门外安怀村南京陶瓷厂附近,1967年发掘清理,出宋濂书的墓志,神道石刻遗存有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石翁仲文、武各一,龟趺一座。此墓形制较为特殊,为长方形前后室双层砖石混砌仿木结构.下层墓室分前、后两室,其间以甬道相通,甬道后置石门,其上用条石封顶.墓室内为仿地

  面建筑结构,由基墙、立柱、斗拱、门龛等部分组合而成.上层墓室为砖砌券拱形制.该墓虽早年被盗,仍存有金、银、铜、铁、锡、玉、陶、木等不同质地的随葬品44件(套),以及铜钱和石墓志,对研究明初功臣墓随葬品的种类和组合有一定参考价值。2000年6月,文物部门将其整体迁移至太平门外钟山脚下白马公园内,按原规制排列。

  就其墓前神道石刻的规制以及康茂才在朝廷中的身份地位、死后的谥号来看,起码不低于吴良吴桢和仇成,但吴良吴桢和仇成的墓葬都升格为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康茂才墓前神道石刻因为迁移而仅仅落得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弃于郊野,任人踩踏。文保级别竟然没有他铸造的铜钟高,令人唏嘘不已。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附近的康碑(康茂才石碑)。

光绪《巫山县志》载:“明康茂才墓,在县西南九十里。官大将军,洪武初领兵征明升,被流矢中伤,卒,葬于金沙滩,即今之大溪口也,碑石现存。”[7](卷三十《古迹志》)据说大溪口原来还有一座“康公庙”,后废弃,但碑石确实至今犹存,位于巫山县大溪镇军营村长江北岸堰子崖南麓,距县城约24公里。石碑呈青黛色,高2米,宽1.55米,厚0.6米,碑中央刻“皇明康茂才进兵处”8个楷书大字,碑缘有“大溪口”3

字,字径20×30厘米。另外明代小说《英烈传》第七十五回有赐铁券功臣受爵 康茂才飞炮丧命的章节。根据明代的史实和墓志铭康茂才死于1370年,并没有参加1371年的进军四川的战争。一三七一年三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命扬景率兵五千。先至菱州大溪口,进军逼窥祖,瞿塘,由此以攻西蜀,西蜀守将自恃瞿塘天险之地,特遣大将〈莫仁寿〉镇守此关,亦以铁索横镇关口。进攻翟塘皆被蜀军所阻,朱元璋遣廖永忠,汤和率大军二十万,越菱州,协助扬景攻打西蜀,因江水暴涨,不能渡,因此驻师大溪口。

后来朱元璋大赏平蜀功臣,朱元璋在宫殿上谓诸将日:傅友德、廖永忠两面二位将军南征北战,每适战役,奋勇忘躯,功勋居首,各赐户田一万顷,汤和、朱亮祖既为统帅,但速成不进赏消,各赐田七千顷,扬景讨伐军贼无功,赵容光焕发中道而返,而又擅杀军校友会皆不赏。所以推断在先锋扬景受挫,主帅汤和迟疑不决,士气低沉的情况下。是廖永忠建的“康公庙”.其一祭奠岳父;二来团结军心,鼓舞士气。突破瞿塘天险后,汤和问廖永忠日:“君何如此得城之速也”,廖永忠日:实赖全体将士同心合力奋勇向前,使敌人无从防备。朱元璋《平蜀文》作“傅一廖二”之语,盛赞廖永忠功勋。

浙江台州天台

天台历来是儒、释、道的聚居地,作为天台第一大村的水南,无疑亦荟萃了佛、道、儒和各种民间信仰,其以地缘、血缘相扭结的宗族特性更是加深了传统习俗的宗教色彩。

据《广济庙迁址碑记》载:而聚龙庵、玉龙庙、金山殿等多处供奉的康元帅,据说就是当年张士诚部下十大元帅之一的康茂才,朱元璋攻打苏州时,康茂才坚守苏州北门,苏州陷落后,向朱元璋投降。后来康茂才因应天之役立了大功,被朱元璋封为治水的河务同知,分管清匪、巡捕、农耕、水利、牧马等,在治水

方面政绩尤为突出。而水南由于地理位置经常遭受水患,农田被淹,康茂才元帅的治水大能与此地百姓祸福荣辱密切相关,倍受崇奉。但随着历史变迁,已逐渐衍为解厄赐福、驱邪魔、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故成为水南民间诸神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俗神之一,至今兴盛不衰。玉龙庙偏殿阁楼奉供的神明是三位一体,即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三官信仰源于原始宗教中对天文历数,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功能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与人之祸福荣辱密切相关,故深受水南百姓的崇拜。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它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在我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这是中国民间信仰重实用、实惠的一大特点。

珠三角

康公庙:即康真君庙,晚清时期广泛分布在珠海、澳门、中山、广州番禺等地,是祭拜康公的神庙。康公是粤地较为兴盛的地方民间信仰神灵。康公主帅原是为国捐躯的英勇将帅,被立庙祀奉。初时在岭南并未普及开来。至清末,才成为民间普遍祭祀的神明。民间加入了多种故事和显灵的传说。如“鸭子救康公”,康公除暴安良的故事。中原统治者为了对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把北帝、关帝、康公主帅这些带有中原色彩的神灵人物引入南方,侍奉香火,让民众膜拜。

国家通过敕封地方神来实现对地方神统一化,从而使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贯彻到地方,达到国家权力向地处边陲地带的基层社会渗透.也是地域社会在文化上进一步整合到大传统中的过程,两者相互渗透。

解放后“土改”、“集体化”、“破四旧”、“社教”、“文革”等一系列运动的全面冲击。庙宇、祠堂被毁或移作他用,神像被搬走、砸碎,大部分庙产、祀产被没收,多处康公庙受到破坏。80年代有些地方虽然重修,但是始建时的结构已经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