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晋姓网 > 晋氏宗祠 晋氏宗祠

山西晋献公墓

时间:2021-2-03 来源:家谱馆晋姓展区
晋献公墓

晋献公墓 位于绛县南樊槐泉村东岭。墓高百尺,无祠孤寝,墓形似无柄之木铎。他是春秋时晋国武公之子,名诡诸,始建都维(山西绛县)。

中文名称晋献公墓  

地理位置绛县南樊槐泉村东岭  

类    型古墓葬 挖掘进度未挖掘  

献公初娶贾氏为妻,无子。继娶齐姜,生秦穆公夫人及太子申生。后再娶二女于戎,生重耳、夷吾。在讨伐骊戎的战争中获骊姬,生奚齐。献公宠爱骊姬,常听其谗言,先逼死太子申生,又欲加害公子重耳和夷吾,以达到让奚齐继位的目的。献公在位二十六年。献公殁后,因其生前昏庸无道,暴戾成癖,不列入祭典,以示彰善弹恶。献公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文公墓在绛县卫庄下村。文公系春秋诸侯,晋献公次子,太子申生之弟,名重耳。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逃奔到狄(翟)国,在外流亡19年。后借助秦穆公的军队返晋复国,诛王子带,纳周襄王,救宋破楚,继齐桓公为盟主。其在位9年,谥号文。晋文公在位之时,国都在绛(今山西绛县)。死后葬于绛县卫庄下村西岭。

现存墓冢高40余米,宛如山丘,孤寝无祠,墓形似无柄木铎,五花土堆成。未发掘有盗洞多处。

绛县史称故绛,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地处太行之末、中条之首,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部,东部与翼城县毗连,西部和闻喜县接壤,南跨中条山与垣曲县相邻,北部自东向西由翼城、曲沃两县和侯马市环绕。[1]  

绛县是尧王故里,晋之故都,周勃封地。因公元前541年晋平公设置“绛县”,绛县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县”。绛县是龙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物资源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  

绛县下辖8个镇、2个乡、205个行政村,户籍总人口30.5万(2012年),国土面积993.49平方公里,耕地45万亩,年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  

历史沿革  

  “绛县遗风”匾额 唐尧、虞、夏、商时属冀州。春秋属晋,周惠王八年(前669年),晋献公派大夫建都城聚(县城南5公里南城村,名车厢城),始将此地命为绛,定晋都于绛,命大司空修筑绛城。

周简王元年(前585年),晋景公迁晋都于新田(今侯马市一带),命新田为绛。

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韩、赵、魏灭晋,三分其地,晋亡。绛属魏曲阳地。

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绛县,属河东郡。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县境东北为翼城县,西南为闻喜县。属河东郡。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改绛县为绛邑县,属河东郡。

魏正始八年(247年),属平阳郡。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复置绛县(今翼城县),属正平郡。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置南绛县(今浍河以南),北绛县(今浍河以北),南绛县治所车厢城。仍属正平郡。北魏建议元年(528年),置南绛郡,治所浍交川(今大郡村),属正平郡。辖南绛、小乡二县。西魏大统五年(539年),侨置建州于郡。二十年(554年),去南宇,为绛郡绛县。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绛郡绛县为绛县,属正平郡。

  绛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属绛郡。隋开皇三年(583年),郡废,绛县属绛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州废,绛县属绛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绛县治所由车厢城迁至今治,属浍州。四年(621年)浍州废,属绛州。五代时期,绛县属河东道绛州。

宋乾德元年(963年),绛县为中等县,属河东路绛州。金天会五年(1127年),绛县属河东南路绛州。元中统三年(1262年),绛县为下(小)县,隶属同上。明洪武二年(1369年),绛县属平阳府绛州。清顺治元年(1644年),绛县属平阳府直隶绛州。

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3年(1914年),绛县属河东道。民国26年(1937年),属山西省第七行政公署。民国32年(1943年)春,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第四行政公署。民国34年(1945年)12月,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第二行政公署。民国37年(1948年),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第四行政专署。1949年3月22日,属翼城临时专属。1949年9月13日,属运城专署。

1950年,属运城专属。1954年,属晋南专署。1958年11月,绛县建制撤销,东部归翼城县,西部归闻喜县,县境隶属同上。1961年5月,县建制恢复,隶属晋南专署。1970年,晋南专署分为临汾、运城两专署(后改为行政公署),绛县属运城行政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