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黄姓网 > 黄氏宗祠 黄氏宗祠

宗祠陵园-察阳黄氏宗祠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黄姓展区
察阳黄氏宗祠位福建福安市阳头街道黄厝上巷58号 ,该祠为朱熹门徒黄干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祠堂坐西向东,占地面积2516平方米,现存的建筑为清代仿明建筑,是福安市现存规模最大祠堂。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1998年,黄氏祠堂应邀参加福建省统战部对台文物巡回,1999年元月被福安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05年5月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阳头黄氏先人良壁公自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几度迁徙,至北宋1126年迁入阳头定居,至今已有870余年,己传42世,繁衍近千户近万人,成为福安韩阳望族,诗剑传家,世有簪缨,代有闻人。其著名人物存“雄思如悬河”之南宋理学家黄干,字尚质,阐扬朱子学说,著作甚丰,有《海鉴语》等三种,官至宋直学士,成为朱子传人,理学名家;明代温州同知黄钊,善诗文,著有《堕樵录》等集,当倭寇犯境之际,率兵抗倭,英勇捐躯,嘉靖帝亲自表彰抚恤,一代名臣文学家王世贞为之撰写墓志铭。

察阳黄氏宗祠位于福安市阳头街道黄厝上巷58号 ,该祠为朱熹门徒黄干宗祠祠。据祠堂《黄氏宗谱》记载,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清顺治十三年焚于火,仅留后迸,康熙三十三年仿照明代规制重建;乾隆十六年淹于水;乾隆三十三年(1768)再度重修,后堂于清光绪二年(1876)拓构大修,1920年拓建戏楼和升修大厅,2010年5月重建南边祭祀房。祠堂坐西向东,占地面积2516平方米,现存的建筑为清代仿明建筑,是福安市现存规模最大祠堂。

祠堂内有戏楼、大厅堂、寝堂、后院。戏台屋顶建有牌楼式“太祖亭”,飞瓦重檐,气势恢弘。祠堂分三进,深57.3米,宽18米,十四根大柱挺立雕梁画栋,朱漆尤存。前座、后座均为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明间、次间采用减柱造,形成高大的敞厅。前、后座之间建有覆龟亭。戏台立面为四柱三楼牌坊式,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两侧为二层的戏楼。后门墙连结左右鞍式封火山墙;后堂南墙外紧邻建一座祭祀房;祠堂规制完整,尤为难得。

戏楼屋顶建有牌楼式太子亭,飞瓦重檐,气势磅礴,祠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厅堂、寝堂之间的天井上的雨亭独具一格,是明清汉族民居建筑中罕见佳作。寝堂正中设太祖龛,两侧廊屋设各支派祖龛,堂后有庭院,南侧有祭祀房,布局合理,保护完好,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南方建筑风格。

在大厅堂上几方牌匾,引人注目,中有明刑部尚书王世贞赠黄钊的“闽浙两祀”横匾清温麻使者范宜恒颂扬黄干的行书短文;清巡抚福建提督军务都御史卢悼的楷书题匾“理学传薪”。皆字体遒劲,饰金著彩。此外,还有“钦点翰林国子监”、“进士”、“文魁”、“武魁”等牌匾。宗祠建筑工艺精巧,大量木雕,楹联、匾额琳琅满目,展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牌匾、珍藏的历代黄氏族谱及古祭器等文物曾送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家族谱展,享有盛誉。

4保护级别

1998年,黄氏祠堂应邀参加福建省统战部对台文物巡回,1999年元月被福安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05年5月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阳头察阳黄氏宗祠是我市四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他三个省级保护单位为:廉村历史文化名村、溪柄斗面村革命旧址、晓洋太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