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蔡姓网 > 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

蕉城蔡氏家庙及蔡威故居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蔡姓展区

蔡氏家庙

蔡氏家庙古建筑群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蕉北街道前林路。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系由蕉城蔡氏十六世祖志谅公(俗称“蔡亨”、“蔡百万”)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农历八月十三日(1846)动工,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二十四日告竣,历时三年,规模完备,耗资巨大。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蔡志谅(1796年—1884),字肇弼,号直卿,系宁德蔡氏次房十六世祖,“无名英雄”蔡威的高祖父。历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初授中议大夫,晋赠通奉大夫,貤赠资政大夫。蔡志谅作为当时蕉城首屈一指的豪门望族,具有远见的卓识和良好的品质。据民国版《宁德县志》记载,蔡志谅曾捐助白银二万两重修宁德县文庙,并于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五次捐助朝廷粮饷。他的事迹也在蕉城城乡广为流传。

蔡氏家庙作为蕉城蔡氏的一个支祠,它是以乾隆年间大学士漳浦蔡新的名义,依照山东衍圣公府和孔庙建筑格式修建,主体建筑分三进,座西朝东,砖木结构。附属建筑还有照墙、泮池(包括璧水桥)、仪门、文昌阁(书斋)等。整体布局顺地势前低后高,依次排列,错落有序。现仅存仪门及璧水桥,泮池,照墙等。由于蔡氏家族在蕉城历史上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的举足轻重,这座家庙在建筑上繁复多彩,其建筑形式兼有多种风格,以致木、石、砖、土多种混合同时使用,整个建筑群不仅高大宏伟,而且在用色上也十分讲究。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蔡志谅为了修建这座家庙确实煞费苦心,花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

据老一辈提供的记忆资料,蔡氏家庙是当时宁德县上规模的大祠堂之一。家庙正前方是一面照墙,照墙正上方镶有一块花岗石匾额,书日:“蔡氏家庙”四个擘窠大字。字迹清秀挺拔,出自清道光年间(1821-1850)岁贡生蔡明绅的手迹。照墙左右为半圆形文、武门,上各书“入孝”、“出悌”。进入文武门,便是大天井,天井正中有一个半月形水池,曰“ 泮池”,这也是蕉城蔡氏家庙标志性建筑。池旁环绕以石栏杆,池上有一座由四条青石板并列铺设的拱桥,又叫璧水桥。

1920年,蔡威与他父亲蔡祖熙及家族成员在这座桥上欢送姐夫黄星南(清末进士黄树荣三子)赴京,留下过一张珍贵的照片。过桥数步,登上五级台阶便到达家庙的仪门,仪门俗称门厅,门厅建成牌楼式样,重檐歇山顶,上雕有各种人物、飞禽、走兽、花卉,造型各异,工艺细腻。前檐下饰有多层重叠斗拱,设计精致,独具匠心。仪门正上方悬挂有竖匾“奉旨旌表孝友”,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宣宗皇帝表彰蔡光坦、蔡光均兄弟时所赐。仪门左右廊前各有一幅美人靠,可供族人休憩。进入仪门,由天井踏上七级台阶,便来到蔡氏家庙的主体建筑——正厅(又称前厅)。是蔡氏族人每年的祭祀主祭场所,正厅在家庙整体建筑中堪称翘楚。建筑规模为正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抬梁式砖木混合结构,正中高悬有内装圣旨的“诰命”木匣,正下方设蔡氏历代宗亲神位。正厅木构件上或雕刻狮子戏球,或刻仙鹤青松,或镂刀马人物,或描花鸟虫鱼。就连石柱础也刻有精美的花边图案,廊檐发戗起翘,筑吻兽连兽、小瓦、勾头滴水,在正厅屋柱刻有本族先人事迹的木制楹联,如:

竹木有辉,乐静风高东郭;影衾无愧,纯修学仰西山。紫极恩被光九族;丹霄瑞霭焕重门。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蔡氏在此举行祭祀活动。此时,大厅上都会悬挂祖先画像,廊前悬挂八对大宫灯,照得天井如同白昼。大厅上摆设八仙桌若干张,上列各种祭品,鸡鸭鱼肉,应时瓜果,山珍海味,无所不有。其中尤以一只烤得金黄色,直流油的小乳猪最为引人注目,这是蔡氏祭祖时的一个最高仪式,是蕉城其他大姓祠堂所望尘莫及的。这也是蔡氏作为清代后期蕉城第一望族的象征。



蔡威铜像

蔡威故居

在蕉城蔡氏家庙的隔壁,有一座造型完美,保存完整的清代建筑,这就是“无名英雄”蔡威的故居。蔡威曾祖父蔡步銮(清通奉大夫,候选知府)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为思孟、思端、思芬和思诏四个儿子兴建的。主体建筑分四进,历经变革,现仅存第一、第二进。现存的二进系蔡威祖父思端及其后代所居,即现在的“蔡威烈士展陈馆”所在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又由蔡威之父举人蔡祖熙再次修缮,现保存较完好。

蔡威故居占地面积五百五十八平方米,建筑面积五百零六平方米,六扇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具有浓郁的清代建筑风味和闽东地方特色,主体分大门、前天井、正厅、后厅、后天井五部分。还包括厢房、小客厅、廊庑、厨房、卫生间、仓库、水井、杂用房等附属建筑。布局严谨,雕刻精美。

2005年蔡威故居被列入《2005—2010年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我省红色旅游规划中“四大红色名人故居”(毛泽东、朱德、张鼎丞、蔡威)之一。2008年又被列入宁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世人学习与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