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洪姓网 > 洪氏宗祠 洪氏宗祠

后厅洪氏宗祠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洪姓展区

后厅洪氏宗祠位于石狮市宝盖镇塘头村后厅。祠宇系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由十六世孙洪育鳌创建。据《晋邑厚福洪氏二房族谱》记载:“介臣府君,讳育鳌,字六生……年十八,补郡弟子员(秀才),蜚声学序……族齿殷繁,星落乔寓。府君念予侄散处,何由知遵祖而敬宗。爱于崇祯甲戌冬,建立大宗祠宇。”原先规制不详,清及民国屡有修葺。现存建筑系1999年重建,硬山顶二进三间张,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

后厅洪氏渊源出自晋江英林。南宋初期,始祖介寿府君迁洪岬,至四世碧山府君迁后厅(古称厚福)。后厅虽是海滨边隅之地,不见经传,洪氏却瓜瓞延绵,族裔英才辈出。南宋自嘉定元年(1208年)至淳祐七年(1247年),后厅洪氏便出了5名进士(含特奏名),即洪飞英、洪天锡、洪佐、洪天骥(任潮州知州)、洪濯(任司法参军)。其中以刑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洪天锡最为著名。洪天锡,字君畴,号阳岩,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初授广州司理,以廉平正直著称。累擢为监察御史,上疏弹劾宋理宗宠信的“三奸”董宋臣、谢堂、厉文翁,直声遍天下。成淳年间,朝政昏乱。洪天锡多次上疏“规说君相,以天下为重”。咸淳王年(1267年),洪天锡去世,宋度宗特赠其正议大夫(正二品),谥文毅。 《宋史》为之立传,时人赞许:“近世敢言之士,始终一节,明目张胆,言人所难,惟温陵(泉州)洪公(天锡)一人。”至今,后厅洪氏宗祠尚悬挂褒奖洪天锡的“进士”匾、“廷尉荣封”匾和“理学忠谏”匾。

明代创建宗祠的洪育鳌更是一位使后厅洪氏族人引为自豪的抗清英烈。洪育鳌素以文天祥为楷模,“居恒读书,每诵文文山(文天祥)诗及《正气歌》”。1646年,以拔贡身份,任衡州别驾,改授道州刺史,擢都宪监诸镇兵,与督师何腾蛟率部在武岗抵抗清军。后据四川为基地,晋总督两粤、滇、黔、晋、楚、豫七省军务,兼任兵部侍郎、都察院都御史。康熙二年(1663年),兵败被执,洪育鳌坚贞不屈,被杀,弃尸于三峡,友人陈大莱赞曰:
君亡肉食竞抽簪,草莽孤臣感独深。
恨可胜埋甘白骨,死知奚补惜丹心。
荆山月冷溅衣血,蜀水波寒系带箴。
传颂芳名身后事,不支汉祚几沉吟。

从此,“清三奸正国持纲有宋尚书第,抗胡虏运筹谋略大明总制家”,铭刻于洪氏宗祠,以激励族人奋发有为,持家兴国。

明代,“言《易》首推晋江”,名儒蔡清为一代宗师。后厅也出了一位“起于百越之间,接虚斋(蔡清)之委”的“理学巨家”洪聪。洪聪,字谋甫,号邃斋、海陬。弘治乙卯科(1495年)以《易》夺乡试亚魁(举人第二名)。壬戌科(1502年)成进士,历任大理寺评事、南安知府。著《乾象无极论》等。玄孙洪赞,字子可,号性庵,克绍箕裘。万历己酉科(1609年)亦以《易》取乡试亚魁。丙辰科(1616年)成进士,任溧水知县,赠承德郎。抗清英烈洪育鳌即其子。故洪氏宗祠悬挂有“祖孙经元”、“祖孙进士”匾以纪此盛事。

后厅洪氏支派繁衍,或移蚶江、泉州石头街(法石)、城内;或迁顺昌,远及金门、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等处。族裔或工或商,亦耕亦读,均能克绳祖武,明伦守道。且与祖家保持联系,以明木本水源之情。 《族谱》记载,康熙年间,洪联登就曾到台湾求学,“受知台湾陈道爷,补邑庠生。后依列归籍晋江,试辄最优”。乾隆年间,泉州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双方人员往来频繁。洪氏族人相继入台拓业,至今繁衍生息,蔚为望族。在政界、商界、学界均有出类拔萃者。改革开放以来,后厅旧貌换新颜,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台、港、澳同胞以及旅外侨胞亦对家乡的文教公益事业贡献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