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韩姓网 > 韩氏宗祠 韩氏宗祠

宗祠陵园-博罗韩氏大宗祠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韩姓展区
韩氏大宗祠是博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氏大宗祠一身正气 ,左厢房是宗族长老议事的地方。“宫保尚书”横匾挂在祠堂的显眼处。

若没有当地人带路,你很难找到藏于博罗县城老屋巷的韩氏大宗祠。这座占地面积153平方米的清代祠堂,在葫芦岭脚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家族,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当我们走进这座小小的宗祠,一个家族宽广深厚的家史就呈现在眼前。一代代韩氏后人续写着它的辉煌,之后又纷纷离去,只把记忆留在了老屋。

显赫氏族:礼部尚书韩日瓒成博罗历代官位最高者

还没进入韩氏大宗祠,当地村民就告诉我们,博罗老城内的宗祠不少,其中也不乏名门望族,但能冠以“大宗祠”的只有韩氏,足见当年韩姓在当地声名之显赫。

我们从贴着“吏部文章扶八代 荆州声价颂千秋”对联的大门进入祠堂。“吏部”、“荆州”暗示着韩氏先祖韩愈和韩朝宗的声望,横批“春满南阳”则意味着韩氏祖先来自古代中原。据《博罗县文物志》记载,韩氏大宗祠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清代,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46年进行大面积复修。1988年,韩氏大宗祠被列入博罗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与其他名门望族的祠堂相比,韩氏大宗祠小巧而精致。153平方米的面积里完好保存着祠堂的正堂——世泽堂,以及分别用以宗族长老议事和宗族子弟读书的左右厢房。世泽堂正中供奉着祖先牌位,供案上的香火不曾中断。

还有一点区别于其他祠堂的是,韩氏大宗祠的墙壁上和斗梁上,随处可见朱底金字的横匾,上书“宫保尚书”、“忠贞竞爽”、“钦点翰林院学士”、“按察副使”、“监察御史”等。这些功名匾,是韩氏子孙“学而优则仕”的最佳写照。

据统计,韩氏家族仅在明清时期就出了两名进士和21名举人,其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韩日瓒官至礼部尚书,官阶二品,成为博罗历代任官中居位最高者。

韩日瓒:重振“岭南第一山” 编博罗首部县志

熟悉惠州历史的人大都知道,韩日瓒与杨起元、叶梦熊合称惠州明代著名三尚书。韩日瓒学识渊博,致力于古文诗词研究;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对朝政多

有远见卓识。据史料所载,“九连之置州,平远之置县”,正是他提议的结果。

为京官数十年,韩日瓒一直关心家乡建设。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他返乡游历罗浮山,看到众多名胜古迹满目疮痍后,写下《募修罗浮诸名胜疏》。在韩日瓒的疾呼下,东莞、中山、番禺等地的社会名流如袁崇焕、李孙宸、陈子壮、郑曼、何吾驺等纷纷为疏募修,成就了同护名山的盛事,使罗浮山重振“岭南第一山”的英姿。

除此之外,韩日瓒还广泛搜集资料,编辑《博罗县志》。这是博罗自秦代建邑以来的首部县志。

明崇祯九年(1636),58岁的韩日瓒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南京。崇祯帝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号文恪,赐祭葬于松柏冈,即现在博罗县城北郊之罗阳上塘乡鸡园坪岭顶。据《博罗文物志》载,当时,韩日瓒墓前10米处为神道石雕仪仗,排在前面的是文武官员各1名,除此之外还有马、羊、“四不象”的石雕像。可惜此墓在1966年被当地农民挖毁,得以存留下来的石雕像今藏于博罗县博物馆。

韩宗騋:清代文字狱第一位受害人

韩日瓒代表着博罗韩氏家族最鼎盛的时期。自他病逝后,韩氏家族开始走向没落。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明王朝的覆灭和清王朝的建立,一直服务于明朝的韩氏家族自然难逃厄运。在这场家族命运的抗争中,韩宗騋、韩如璜、韩如琰等的反清复明事迹,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韩宗騋为韩日瓒长子,自幼聪颖过人但生不逢时。父亲去世后,韩宗騋深感世事无常,遂有遁入空门之念。崇祯十三年(1640),29岁那年,韩宗騋别母抛妻,赴江西庐山拜空隐老人道独为师,法名函可。

虽然出家为僧,但自身的遭遇和家中的灾变让韩宗騋内心无法超脱,他将自己的情感、无奈、愤怒寄托于诗中。清顺治二年(1645),韩宗騋亲历清兵攻陷南京。忧民忧国之心使他拿起了笔,记下南明弘光王朝仁人志士不愿亡国而抗争的事迹,取名《再变纪》。没想到这本《再变纪》让他再也无法回到广东。由于传播“有干我朝忌讳”言论,韩宗騋被流放到沈阳,成为满清王朝文字狱的第一位受害人。

相对于韩宗騋,韩如璜、韩如琰两兄弟的命运更为悲壮。见清兵挥军南下,韩如璜与东莞人张家玉组织义军反清复明,最终力战而死,家属28人同日遇难。弟弟韩如琰在哥哥战死之后,随张家玉转战四方,最后驻扎在博罗县城。清顺治四年(1647),一场惨烈的攻城战在博罗展开,韩如琰坚守长达20多天,最后,清兵在浮碇岗东麓挖通地道后炸毁城墙,县城失守,韩如琰满门遇害。此时,博罗韩氏家族已经遭受重创,人口剧减。韩宗騋在流放地沈阳听闻博罗城内“十不存一”的噩耗后,痛不欲生,写下“举家数百口,一弟独为人”的悲壮诗句。

  

翻过韩氏家族史上惨烈的一页后,韩氏后人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积极重建家园,以至于清代又出了10名举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为了安抚韩氏后人,乾隆帝追谥韩如璜、韩如琰兄弟为烈愍,授“忠贞竞爽”匾。明亡100余年后,韩氏后人在历史的伤痛中重新站了起来。直至现当代,韩氏后人依然人才辈出,如著名书法家韩道庄,全国优秀教师韩道芳,以及1998年在全国田径大奖赛上夺冠的运动健将韩朝明。

  

一个家族和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地相连,这在惠州的人文历史中并不多见。韩氏家族的家史,无疑是一座有助于研究惠州历史的人文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