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古姓网 > 古氏宗祠 古氏宗祠

古氏宗祠觅英烈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古姓展区
编写五桂山镇的地方志,写到文物古迹这一章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古氏宗祠”--无论是它的建筑艺术,还是它那赫赫有名的革命史,它都有资格入选这本地方志中的“文物古迹章”。

为此,我又一次走访了古氏宗祠。

沿城桂公路朝珠海方向走,进入五桂山镇南桥村后,向左拐出城桂公路,再前行约二公里,进入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山村,它便是古氏宗祠所在地槟榔山村。

槟榔山村没有几户人家,我到该祠时又恰是下午三点钟左右,该上学的上学了,该上工的上工了,村子显得异常的平和安静。我就在安静肃穆的气氛中,慢慢地解读这座历经二百年沧桑的古建筑。古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古氏族人古腾芳兄弟为纪念开村先祖古棋胜而捐资兴建的古姓族人祠堂,简称古氏宗祠。布局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结构,中间有个不小的天井,采光颇好。泥墙、硬山顶,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

古氏宗祠的建筑艺术价值颇高。整块石条雕凿成门壁,高约四米;外走廊的两根石立柱,高近五米,立柱基座造型简洁,线条流畅。真令人难以想象,这是二百年前的民间工匠,凭简单的工具,用手工打制出来,又凭人力将它们天衣无缝地架起来的。正因为采用了砖石为主体构件,故此,该祠历经二百年而未被潮湿、多虫的环境摧垮。

当然,古氏宗祠更有价值的是它与抗日战争相关联的那一段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五桂山区是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根据地。1943年该祠被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指挥部选作办公地点。1945年1月15日,广东省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在此公开宣布成立。之后,古氏宗祠就成为珠江纵队的办公地址和举行各种会议的会址。解放战争期间,古氏宗祠仍为中山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指挥部。刘田夫、欧初等老一代革命家,曾在此指挥了二百佘次的大小战斗,消灭了不少敌人,也有340多位革命先烈埋忠骨于这崇山峻岭中。因为这一段光辉的历史,古氏宗祠一直被中山人民视为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多次拨款进行维修,为该祠筑起了围墙,建起了牌坊。今天,来瞻仰的人首先看到的,就是位于该祠正前方的黄顶红墙、高过五米的牌坊。牌坊门头的横额上,有原珠江纵队领导梁嘉同志题写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成立旧址”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既有艺术价值,又能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古建筑,1990年,中山市人民政府确定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2年3月,市博物馆又在祠内搞了《五桂山革命斗争史》展览。一幅幅图片,栩栩如生地向后人叙说那已过去的血雨腥风、烽火连天的苦难与光荣。1995年3月,中山市人民政府又把该祠命名为“中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和市民前来该祠瞻仰、凭吊,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我正入神地看着,古氏宗祠管理员古林寿同志赶来了。他是一位精神矍烁的老人,五十多年前,他是欧初部队的一位英勇的战士,曾在杀敌战场上流血奋斗过,后来又为建设新中国勤奋工作几十年。退休后,他回到曾流过鲜血的故乡,担负起了古氏宗祠兼职管理员。由于他精心打理,古氏宗祠内,树影婆娑,鲜花簇簇。他说要用这种方式,来纪念先他而去的战友们。

站在插满了小三角红旗的《五桂山革命斗争形势图》下,老人给我指点、讲解着发生在这块红色士地上的历次战斗:某某地方激战后牺牲了战友多少名;某某地方遭遇战后战死了战友多少名……老人的声音略带沙哑,穿越了历史的眼睛里,已有泪光。

告别了老人,我步出古氏宗祠。大门前是一口不大的池塘,池塘内放养了大量的红鲤鱼,它们在悠闲地嬉戏着,根本不怕站在岸边的我。我这才从狼烟肆虐的战场“走”出来,不禁感慨万千:和平是多么的美好而又来之不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