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郭姓网 > 郭氏宗祠 郭氏宗祠

福建泉州百奇回族郭氏家庙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郭姓展区




福建泉州百崎郭氏家庙位于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内,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后世又经多次重建,至今留有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百崎回族乡在历史上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这里诞生过钦赐捕盗官郭谏平、中国海军造船业“第一技师”之称的郭水法、泉州华侨史上捐资助学第一人的归侨郭用锡、大湖战役中率部杀敌壮烈牺牲的抗日英雄郭志雄等诸多名人……百崎回族乡内依然保存着大量的伊斯兰文物古迹,常年吸引着中外学者文人来此参观、研究。

郭氏家庙创建于明·宣德七年(壬子,1432年)。时百奇二世郭仕初诸昆仲购地于本村李氏而经始,殚精竭虑,筚路蓝缕,爰得大功告成,初建时为三间张式大厝。自此云蒸霞蔚,地灵人杰,素有“东北凤麟钟甲弟;西南龙马壮江山”之雅称。赖族人悉心照护,刻意维修,历经五百春秋,祠宇风范不减当年。清·乾隆年间重修时,再向两侧拓展成为五间张;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再度修葺。迨及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遭回禄之灾,宗祠毁于一旦。先后于宣统年间、民国初年及1992年三度重建,得以恢复原貌。

郭氏家庙是一座构筑典丽、恢宏壮观、凸显明代建筑风格的古祠,全庙长37.6米,宽17.6米,屋脊高达9米,为皇宫式的木石结构建筑。距围墙60余步的西南隅,至今保存着“午门”的遗迹,午门遗址中间是大门,两边是侧门,花岗岩石礅所雕的云月图案表现了伊斯兰的风格。午门是皇宫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的官吏来到午门前都必须下轿、下马,步行而进。

顺着午门进入的古道返回宗祠。围墙西南角水沟涵口的盘形石头上面刻着螺旋形的花纹,这里的回民称它为“分水石”,水沟里的水通过这里时会形成回流。它的寓意是宗支番衍、脉旺流长,而且还寄望远支的族裔应当溯本追源,回报祖德宗功。大门上的对联:“支分法石源流远;地卜奇山甲第兴”道出了郭氏的渊源。

郭氏家庙的灵龛里供奉着百崎回族13位先祖及其配偶的神位,有奉旨督糈、官居宣慰使司之职的入泉始祖郭德广;有开拓创业、与郑和共建海堤的百崎肇基祖郭仲远;有武略超群、智歼倭贼的少林俗家弟子郭仕敏;有御寇有功、冠带荣身的钦赐捕盗官郭谏平;有智勇双全、借助张岳之力争回海权的北崖公郭子佩等…

元朝时郭德广奉命督运军需粮草来到了泉州,时值泉州烽火连天,兵荒马乱,郭德广无法回朝,就在泉州娶妻育儿,安家落户,成了郭氏回民的入泉始祖。起初他们居住在东街行春门外,后来改迁到法石村,百崎开基祖郭仲远就是郭德广的次孙。由于环境的变迁,百崎回民长期生活在汉民族的包围之中,与汉人的频繁交往及相互通婚,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受到汉文化的渗透,信仰中逐渐杂糅了多种宗教,郭氏家庙的建造就是一个例证。

“郭氏家庙”,世称“宣慰府”,朱门玄柱,俨然有别于其它宗祠。

正厅前的横眉正中悬挂着“宣慰府”的匾额,这里供奉着郭氏回民的入泉始祖郭德广的灵位,而郭德广曾任宣慰使司之职,因此百崎回民称他“宣慰公”,郭氏家庙也就称为“宣慰府”。郭氏家庙始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依山面海,素有“东北凤麟钟甲第,西南龙马壮江山”的雅称。据说先前百崎回民的开基祖郭仲远曾在此地搭寮养鸭,母鸭所下的蛋都是双蛋黄,鸭群繁殖极快,因此郭氏的收入非常丰厚,家道日渐殷实,于是建祠时就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

宗祠初建时为三间张式大厝,后于清朝乾隆年间重修时再向两侧拓展成为五间张。厅前木柱的础石,据史学界考证,中间两礅雕有简洁明快的方框图案的是明代风格,而两侧阳雕动物图案的则为清代风格,这是百崎郭氏家庙建筑年代的一个有力明证。遗憾的是到了清光绪廿四年(1898年),宗祠因火灾被毁,仅剩得原有的石料。后世的百崎回民分别于宣统年间及民国初年在原来的基础上两度重建,得以恢复原貌。

现存的厅前木柱础石,中间两礅雕有简洁明快的方框图案乃明代风格,而两侧阳雕动物图案的则为清代风格。

百崎回民的开基祖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从泉州法石(今石头街),带着妻儿迁到后渚港畔的惠南海滨,就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奇山之下安居乐业,生息繁衍,至今600多年,发展成为现在1.3万多人的百崎回族乡。大门上面匾额题字“汾阳衍派”,“汾阳”是汉族郭姓的堂号,源于他们的始祖郭子仪曾经被封为“汾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