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房姓网 > 房氏宗祠 房氏宗祠

唐代名相房琯--房公祠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房姓展区
河南省卢氏县祁村湾。这儿,不仅地下涵盖着丰厚的龙山文化,而且地上那座古老的“房公祠”,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房倌,字次律。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出生于河南洛阳一个仕宦家庭。他从小才华横溢,风度沈整,所以未通过正式考试就补了个文生。  

    

  开元年间,宰相张说倡导封禅仪,房倌以一篇封禅书,得到张说赏识,因而获得卢氏县令的实缺。  

  房倌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朝由盛世转向衰弱的时期,尤其在他隐居的岁月里,对百姓苦难有所了解,所以上任后,能深切体会人民的疾苦。  

    

  据志书记载,在他担任卢氏县令期间,有一年卢氏遭受了特大旱灾,洛河里的水旱的很浅,小河沟里的水全部干涸,就连常年不断的泉头也断绝了水源。田地龟裂, 禾苗枯死,老百姓常为争水而打架。加之地主、粮商趁机囤积粮食,使得“斗米百金之价,束薪五两之资。”逼得百姓背井离乡,卖儿卖女,一幅“草子不生绝五谷,十门九户皆啼哭;十停饿死六停人,三停还似风中烛。”的悲惨情景展现在县令面前。  

    

  此情此景,使房倌心急如焚,他连连上书皇上,要求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那一封封上书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怎么办?开仓放粮,乃国家大事,只有奉旨放粮才算合法,否则,私动皇粮,律属不赦。可是,在这非常时期,拖延一日,就不知有多少百姓丧命啊。房倌决心以一人之死换得众人之生。他毅然下令:按事先造好的册子,全县粮仓一齐开仓赈灾。他自己又到祁村湾指挥,使灾民迅速领到了救命粮。事后,他深知此举有杀头之罪,便写下谢罪呈文后,准备投火自焚。  

    

  正当此时,皇家准予放粮的文书批回,不但准其开仓,还恩其代为执行。这真是意外之喜,喜庆之余,房倌又将放粮结果呈报上去,于是,他又以办事迅速而声名大噪。  

    

  后来,房倌连连升迁,终成一代贤相。卢氏百姓为纪念房倌舍生救民的壮举,就在他指挥放粮的地方建了房公词,前有正殿、后有献殿,青砖碧瓦、黑漆大门,同时立碑三块,铸钟一口,并将此事铸文记载于上,以表纪念。  

   房琯是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房琯,字次律。父融,官至正议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与诗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李颀、綦毋潜、高适、陶翰、贾至等相善;与杜甫为“布衣”之交,清熊宝泰《杜甫》诗云:“千秋诗史有谁知?房杜交深患难余。”房琯仕途升沉,关系到杜甫命运,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此可见房琯之于杜甫至关重要。  

   武后万岁通天二年、神功元年(697)房琯生。

          长安四年(704) 八岁。父房融拜相,以资荫补弘文馆学生。

          武后、中宗神龙元年(705) 九岁。以父下狱而辍学弘文馆。父流配高州卒。

         睿宗太极元年、延和元年,玄宗先天元年(712) 十六岁。与吕向同隐陆浑山读书。

         开元十二年(724) 二十八岁。献《封禅书》及笺启等,张说奏为秘书省校书郎。

         开元十六年(728) 三十二岁。为同州冯翊县尉,兼任同州参军。

  开元十七年(729) 三十三岁。辞同州冯翊县尉、参军。

  开元十八年(730) 三十四岁。登堪任县令科,授虢州卢氏县令。

  开元十九年(731) 三十五岁。在卢氏县令任。

         开元二十年(732) 三十六岁。转本州湖城县令。

  开元二十一年(733) 三十七岁。移摄本州阌乡县令。

         开元二十二年(734) 三十八岁。迁监察御史。春,奉使经襄阳。坐鞫狱不当,贬睦州司户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 三十九岁。在睦州司户、兼建德县令任。

  开元二十六年(738) 四十二岁。七月,转明州慈溪县令。

  开元二十七年(739) 四十三岁。在慈溪县令任,有政绩,民为立生祠。

         开元二十八年(740) 四十四岁。移杭州盐官县令,再移宋州宋城县令。

  开元二十九年(741) 四十五岁。在宋城县令任。复移河南府济源县令。

  天宝元年(742) 四十六岁。迁主客员外郎。

  天宝三载(744) 四十八岁。迁试主客郎中。

  天宝四载(745) 四十九岁。在主客郎中任。

  天宝五载(746) 五十岁。正月,擢试给事中,赐爵漳南县男。以缮理廨宇之能,弃骊山温泉宫缮理使。是年,与诗人李颀、綦毋潜及琴师董庭兰有交往。

         天宝六载(747) 五十一岁。正月,坐与李适之、韦坚等善,贬宜春太守。

  天宝七载(748) 五十二岁。在宜春太守任。其友人李华《唐丞相太尉房公德铭》曰:“昔抚宜春,列邦是式。”

  是年十月,扬州龙兴寺法慎禅师卒。法慎以文字度人,工于翰墨。卢藏用见而叹曰:“宇宙之内,信有高人。”房琯及陆象先、严挺之、崔涣、李@(13)、王昌龄、綦毋潜等“佥所瞻奉,愿同洒扫。”

  天宝八载(749) 五十三岁。移琅邪太守。

  天宝十载(751) 五十五岁。移邺郡太守。

     天宝十三载(754) 五十八岁。移扶风太守。

  天宝十四载(755) 五十九岁。征为太子右庶子,转宪部侍郎。

  天宝十五载、肃宗至德元载(756) 六十岁。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玄宗仓皇幸蜀,独驰追驾。七月,谒玄宗于普安郡,即日拜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七月甲子(十二日),肃宗即位灵武,玄宗在蜀尚不知,丁卯(十五日),命太子及诸王分领诸道节制,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南取长安、洛阳。永王zuì@③、盛王琦、丰王珙等各有分领。

  八月,加银青光禄大夫。与韦见素、崔涣等奉传国宝、玉册诣灵武传位。

  九月,房琯一行至肃宗行在,奉上宝册。 

  十月,上疏请自将兵复两京,诏加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率三军战于陈涛斜、青坂,败绩。

         至德二载(757) 六十一岁。五月,贬太子少师。是月,杜甫由长安逃至行在凤翔,拜右拾遗。盖房琯所荐。

  十二月,加金紫光禄大夫,进封清河郡公。是月处置陷贼官,张说之子张均、张垍jì皆署伪官。

         至德三载、乾元元年(758) 六十二岁。六月,再贬邠州刺史。

  乾元二年(759) 六十三岁。六月,征为太子宾客。

  乾元三年、上元元年(760) 六十四岁。四月,改礼部尚书。闰四月,出为晋州刺史。八月,转汉州刺史。

  上元二年(761) 六十五岁。在汉州刺史任。

  代宗宝应元年(762) 六十六岁。在汉州刺史任。

  宝应二年、广德元年(763) 六十七岁。四月,拜特进、刑部尚书。

  是年春,杜甫至汉州,有《陪王汉州留杜绵州泛房公西湖》、《得房公池鹅》二诗。

  八月,卒于阆州僧舍,享年六十七。赠太尉。

  广德二年春,杜甫自梓州往阆州,至房琯墓告别,作《别房太尉墓》诗。

        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房琯旅榇归葬。杜甫闻之,作《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

         大历三年秋,杜甫在荆州,作《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联系房琯与自己生平出处,倾吐情怀。

         房琯有兄弟四人:璩、璋、瑜、琨。子三人:宗偃、乘、孺复。孙启,曾孙越,裔孙[王+羽]。

  房琯无文集传世。今存诗一首,文两篇。

  房琯文集,旧传、新传及历代公私书目均未见著录,盖无文集传世。其散佚之诗文,上文已有论及。据唐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隋薛道衡与房琯皆有“碑版之文”。《宝刻丛编》卷八引《京兆金石录》著录其天宝九载所撰《唐河东郡夫人薛氏碑》。卷十四引《复斋碑录》著录房琯撰序、綦毋潜铭《唐重建龙兴寺碑》。均佚。今存《题汉州西湖》诗一首,载《全唐诗》卷一○九;存《上张燕公书》、《龙兴寺碑序》二文,载《全唐文》卷三三二。

  卢氏县令、宰相房琯与诗人杜甫

  唐朝宰相房琯与大诗人杜甫之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这还得从房琯做卢氏县令说起。

房琯,字次律,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出生于洛阳一个仕宦家庭。9岁时,父亲房融被中宗李显贬至高州,他便随父隐居于陆浑山中。10年后,唐宰相张说倡导封禅仪,就诏告天下,广为征集贤文。房琯遂作《封禅书》送呈张说,张说看后大悦,极为赏识,就把他推荐给玄宗李隆基,不久房琯便被任命为卢氏县令。

房琯到卢氏上任后,革除积弊,废弃酷刑,兴修水利,发展农工,大胆改革,政绩卓著,深得当地人民的爱戴。但他上任不久,豫西地区便遭遇旱灾,很多饥民逃荒要饭。面对灾情,房琯心急如焚,连连上奏朝廷,请求开仓放粮。而此时唐明皇年事已高,雄心已退,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哪管百姓死活,放粮之事迟迟未见批复。

开仓放粮乃国之大事,未经朝廷恩准私动皇粮是要杀头的。眼看很多灾民就要饿死,房琯决心以一人之死换取万民同生,毅然下令全县粮仓同时开仓赈济灾民。灾民们见房县令冒死放粮,深受感动,不争不抢,秩序井然。仅一天时间,大部分灾民都分到了救命的粮食。

面对生死考验,房琯却谈笑风生。原来,他早已暗暗修好一道救民于水火的呈文,打算向朝廷奏明后自己投火自焚,以死谢罪。可就在第二天,他正准备派人送出呈文之际,圣旨已到:皇上下令,准予放粮。庆幸之余,房琯立即呈报了完成放粮任务的回复。朝廷接报后,认为房琯办事沉稳神速,不久便委以重任,调他入朝供职。唐肃宗时,房琯被任命为宰相。

房琯升任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卢氏县的祁村湾村原粮仓处修建了一座“房公祠”,以示纪念。该建筑经历代维修现仍残存大殿、卷棚两座和石碑四通。石碑上的文字有“公房姓讳琯洛阳人隐居陆浑山时与袁紫芝为莫逆交应聘宰卢邑岁值凶荒发仓赈民”,有“公从明皇幸蜀及相肃宗杜子美当称荐之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观”。可见,这位受人爱戴的卢氏县令的确与大诗人杜甫同朝为官,并且关系非同一般。

据史料记载,公元756年9月,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便仓促传位于唐肃宗李亨。朝廷派房琯和贾至前往颁布传位诏书,李亨在灵武承帝位。当时正是国乱用人之际,肃宗即任命房琯为宰相。

杜甫此前曾做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此时正好回奉节(今陕西蒲城)探亲,听说长安被叛军攻陷,便把妻儿安顿到陕西富州,然后只身到灵武去投奔唐肃宗,不料中途被叛军抓获,押回长安被囚禁了一年。后来杜甫听说唐肃宗在陕西凤翔,便伺机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肃宗见杜甫满怀挚诚报国之心,便任命他为左拾遗兼工部员外郎。左拾遗一职,其职责主要是为皇帝搜集部分信息,建言献策,职位低微,不过八品。没过多久,安禄山叛军来犯,房琯便向肃宗献出一计:征用2000头壮牛,驾着战车,在牛尾处悬挂鞭炮,炮响牛奔,以火牛阵击溃叛军。怎奈两军开战后,眼看牛车奔向叛军时,叛军一阵擂鼓呐喊,牛群畏惧,反而掉头回奔。唐军一时猝不及防,死伤过半,大败而退。

此次兵败后,房琯忙向唐肃宗请罪,唐肃宗未予追究,使一些朝臣对肃宗和房琯不满。房琯府上有一琴师叫董兰庭,深得房琯信任。适逢该琴师贪赃枉法被人抓住把柄,有人便向朝廷弹劾房琯,肃宗震怒,欲罢房琯宰相之职。

很早以前,在房琯尚隐居于陆浑山时,杜甫就曾拜谒过他,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听说肃宗欲罢免房琯之事后,便再三向肃宗上书建言,并辩说“罪细不宜免大臣”的道理,肃宗大怒,杜甫险些招来杀身之祸。

杜甫在朝为官3个月,于公元758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公元760年,杜甫辞官来到四川,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修建草堂定居,过着“晚憩必村墟”、“田父实为邻”的普通民众生活,后在友人的帮助下过了几年安定生活。公元770年,失去朋友资助的杜甫凄凉地客死于客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