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方汪氏宗祠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方姓展区
“方汪氏宗祠修建于上个世纪初,面积共有1500平方米,其中大小厅房52间。砖木结构,建筑精美,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三十年代,岳西发生了著名的请水寨暴动,此后中央红军独立二师成立。因汪氏宗祠地处要塞,保存完好,而成为革命军队的司令部。这支军队开辟的革命根据地成为大别山区最早的红色政权之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曾驻扎于此。”
祠堂坐北朝南,背靠小山,山上有片翠竹,面朝公路。从外观看,祠堂具有皖南徽州建筑的风格,青砖堆砌而成的墙壁,高耸的屋檐,统一覆盖的黑瓦,墙的上方涂有白色石灰粉。整体印象是简单清秀的模样。祠堂呈对称格局,中间立有一扇双开环扣大门,两侧各有一扇双开环扣小门。大门两旁立有立方体状的石墩,门楣上挂着“汪氏祠堂”的牌匾。祠堂东边侧房是办公和休息区,西边侧房是去年新设的“大别山民俗馆”。
平时很少有来参观的,因而正中的大门和西侧的小门都是锁闭着的。看馆人汪承桂老人都是进出于东侧小门的,访客也大多从这进去,有大的参观团来才从大门入内。由东侧小门往里走,呈现的空间还算宽敞深邃。沿着走廊往里走,可以看到墙上悬挂着的衣裳以及门旁停靠的自行车,这是汪承桂老人和他家人的物品。老太太去世后,老人的子女担心老人太过孤单,便让儿女假期来陪陪老人。进门看见的这番场景,不知内情的访客或许会误以为走进了徽州民居呢!但虽说有人住吧,屋内却一点也不杂乱,收拾地很整齐干净
这个长屋被一堵墙分成两个区域,靠近入口的一间空房是用来售票的;往里的区域有办公区和居住区。虽说这里也有分区,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不太规范。这是县文化局规定设计的布局,相比以前是好多了。虽说有点做表面功夫的嫌疑,但总体而言也总算正式规范起来,有模有样的了。
最先走近视野的是略显潮湿、阴暗的院子,院子中间有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估计是建祠堂时种下的。在冷清的院落里,这是唯一显露生机的地方。沿着走廊往里走,便能看见挂有“光前佑后”牌匾的祠堂。在这块牌匾的上面还挂有另一块牌匾,上面写着“王步文烈士纪念馆”。这两块牌匾很能体现汪氏宗祠的双重现实意义及价值。正对大门处有扇屏风,上面镶嵌着金黄色金属制作的文字:“是革命家,是教育家,怀如此奇才,生而无愧;为革命死,为大众死,仗这般大义,死又何妨!”这是对革命家——安徽省学生运动领导者王步文烈士的高度评价
大厅正对的那堵墙前,摆放着过百个牌位,供奉着方汪氏宗祠的先人们。但我后来询问汪承桂老人得知,这些牌位中也有为活着的人立的,因为这些人都上了一定的年数,他们自己在生时就给自己做好了牌位立在祠堂里。每天汪承桂老人都要打扫厅堂,点香供奉这些牌位。这是我第一次看着这么多的牌位,特别是偌大的厅堂就我一个人的时候,我开始有点害怕了。昏暗寂静的环境里,有种让人窒息的感觉,这或许也有打小对鬼魂神灵惧怕的缘故。但好在是自家的祠堂,心里的恐惧也就持续了一会儿
在厅堂的两侧设有“王步文生平事迹介绍”,访客可以看见王步文烈士的诗文、反映其革命经历的图片和文字,这样便可以对王步文烈士有个大致了解,如果对安徽历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的话,那么这些资料应该是了如指掌的了。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岳西革命史的话,可以买本《红色岳西》来翻阅,这是介绍岳西革命史的专著。书中记载有岳西重要的革命事件和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
祠堂厅堂正对着一堵类似照壁的纯木质的“墙”,将祠堂与外厅隔开。在这个半敞开的大厅内,左右墙壁上挂有许多革命烈士的遗像和生平简介。在这堵木墙上镶挂着中央红军的红色旗帜的模型,也是木质的。大厅的椽木、屋梁上刻画着色彩斑斓的画,有反映生产生活场景的人物画,也有描绘动植物的风景画,还有类似图腾带有宗教色彩的图画。这些图画虽说不够精致,但还是可以看出当时修建祠堂的工匠的聪明才智。在这个敞厅正对面的阁楼上有个戏台,这是过去族人邀请戏团演出的场所。从敞厅往南走,沿着两侧的楼梯便可上去。在阁楼两侧的房间里摆放着当年红军地铺。房间空荡荡的,没有像样的家具,也没什么摆设,只有不怎么厚的干草铺叠而成的床铺,草铺四周用砖块围绕着。这便是当时红军艰苦的住宿环境。楼下有几间单独的房间,是师长、副师长等高级军士的办公休息区,房间里也同样很简陋:床、写字桌、椅子、煤油灯、纸墨笔砚、水壶。除了这些简单的生活工作必需品外,房间里空空如也。虽说这只是对当年场景的部分恢复,但从中已经可以窥见当年革命环境的恶劣。如同官方媒体宣称的那样,这样的旧址已经具备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了。但在当今社会能否起到这样的作用?现如今又有几个中小学生主动要求来看看革命先辈们的遗迹呢?我们应该教会青少年们如何正确地看待历史,让他们能自觉主动地去领悟先辈们的艰辛。
穿过通道,我来到了与敞厅相通的西侧的民俗展厅。“岳西在线”上对民俗展厅的介绍比较详尽,我摘录了一些内容,可以对展厅有更多的了解“它是岳西县民俗博物馆,于2007年国庆节期间向公众开放的。它的主题是【展现当年红军在大别山区的生活以及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馆内共有320多件大别山区人们生产生活婚嫁的物件,分为七大类:农事厅、纺织厅、教读厅、婚嫁厅、娱乐厅等。农事厅是主要部分,其中又分为春播、夏种、秋收、冬藏。春耕有犁、耙;夏种有各类锄头、铲;秋收有筢头、铁锨;冬藏有仓、耱等。教读厅内摆有五张桌子和一个供位。其他展厅有各种纺织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具,走进展厅,即走进了民俗文化长廊。好多既熟悉又陌生的物件摆放在眼前,真实而又虚渺。说熟悉,是因为幼年时期曾见过其中的一些物件,如犁、耙、锄头等;说陌生,是缘于许多老式器物都早已退出我们的生活了,如纺车、织布机等。真实,一幅幅农耕图,一个个生活场景展现在眼前;虚渺,所有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停留在特定的年代了。生活生产场景已经定格,只能沉积到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