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安姓网 > 安氏宗祠 安氏宗祠

华蓥市安丙墓地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安姓展区


位于四川省华蓥市双河镇昭勋村,是南宋四川宣抚使、少师安丙及其家族墓地。规模宏大,占地约6.7万平方米。已发掘五座墓,发现享堂、九层坎、石马坪、昭勋寺等大片附属建筑遗址。在墓内发现大量精美的高浮雕石刻及设色壁画,技法精细,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逼真,堪称一绝。石刻内容丰富,涉及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神兽、兵器、乐器等。


主要特色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采用不同的石刻技法 , 以表现墓主人生前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安丙一生 , 可以说在外是身居 9 3显赫地位的人物 , 其人不单是智谋双全 , 且能文善武 , 在抗金前线铁马金戈 , 在南宋时期算得上是著 名的政治风云人物; 在家族中的声威亦可想而知。为了再现这位铁腕人物的生平和亡冥世界景象 , 其 石刻技法采用了高浮雕以表现 , 刚劲强烈的石刻线条和雄健的四神形态 , 将其表现得淋漓致尽。又如 M1室 , 由于墓主人系安氏夫人 , 生平享有豪门奢华的生活环境和贵夫人地位 , 其雕刻技艺用减地突 起的浅浮雕加以动之以情地刻划 , 墓室石刻突出了雍容富丽的冥间氛围。

2 . 石刻形制多样化。为了完美再现墓室的冥间景象 , 特别是对墓主人身份高低的区别 , 家族墓 群的墓室大小、石刻内容繁简均有显而易见的规格。体现在四象雕刻形制上的特点尤为突出。安丙和 夫人墓 (1号和 2号墓 ) 中的青龙、白虎石刻 , 采用了立幅形制 , 而其它墓室则采用横幅以表现。这 种立幅形制画面 , 瑞神均作直立神态 , 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 , 静中有动 , 寂中有音 , 使艺术韵律达到 高峰。

3 . 墓室 “ 四象 ”题材的承先启后现像。以 M2青龙题材为例。其构图为墓主人附龙升天的画面。 将墓主人的形像镌刻在青龙的右下方 , 双手紧紧拥抱青龙尾于怀中 , 双脚离地 , 附龙升天而去。这种 表现形式并非安丙家族墓地所独创。在发掘的河南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中就有相似题材 , “ 墓中门 额上绘人首神鸟; 主室顶脊上自前壁至后壁满绘壁画 , 东西两端分绘伏羲和日象、女娲和月象 , 其 间则是持节仙人引导下 , 随在双龙、白虎、朱雀等仙禽神兽之后 , 绘出墓主人夫妇乘龙、凤升天的图像。 ” 〔 16〕 西汉卜千秋墓是以壁画的形式进行表现 , 而安丙家族墓地则以石刻技法进行表现 , 虽然两者 所采用的艺术形式各一 , 但所渲染的内容题材确大同小异。从画面看 , 西汉卜千秋墓是 “ 绘出墓主 人夫妇乘龙、凤升天的图像 ” , 而安丙家族墓地则以附龙尾升天的直觉艺术手法以表现。值得提及的 是 , “ 附龙升天 ”这种选材 , 虽然不是安丙家族墓地所首创 , 但这种承先启后之举 , 说明当时的艺术工匠在艺术策划和构思上可谓别出心裁。

4 . 艺术形式所表现时代的政治与文化趋势流行特点 , 也是安丙家族墓地墓室 “ 四象 ”石刻艺术 的主要特色。其代表作品是 m1、m2、m3玄武的表现形式。从大量的出土资料及文献所载 , 玄武的 形制均为龟蛇组合。然安丙家族墓地所见之玄武 , 却以人物为主体 , 或以人物足蹈龟蛇的组合图象以 表现 , 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极为罕见。笔者在前文中将此臆断为玄武神祗 , 然而这种艺术形式实 质上真正表达的 , 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与政治、文化相关的一种特殊现像。早在北宋真宗时期 (998—1002年 ) , 因政治需要 , 已将流行已久的玄武更名为真武。“ 真武大帝也是早已有之的神 , 它 本是四灵之一的 ‘ 玄武 ’ , 原型是龟蛇。宋真宗时为了避其祖先赵玄朗的讳 , 改玄武为真武。 ” 〔 17〕 其艺术形像应为 “ 披发黑衣仗剑, 蹈龟蛇 , 从者执黑旗。” 〔 18〕 然而 , 安丙家族墓地所见之玄武 , 除出现过 “ 蹈龟蛇 ” 、 “ 仗剑 ”的特征外, 并非有披发和 “ 从者执黑旗 ”的特征。安丙家族墓地建造于南宋嘉定 时期 (1208—1224年) , 与真宗避讳已相隔近 200年时间 , “ 后来又加了一个封号叫 ‘ 镇天真武灵佑圣帝君 ’ , 作为北方大神 , 奉祀十分勤谨。由此 , 过去的玄武与现在的真武分成了两岔 , 四灵依然是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 而真武却又配上天蓬、天猷和翊圣三个真君合称为 ‘ 四圣 ’ , 于是就等于 平添了四个神祗。 ” 〔 19〕 由此可知 , 安丙家族墓地的玄武之所以一改历来的龟蛇艺术形式为人、龟、蛇 组合的艺术式 , 无疑受到宋真宗以后变玄武为真武的政治之讳的影响 ,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再 创作 , 形成了 “ 四圣 ” 。新神祗形成以后 , 一个具有时代流行趋势与匠心独运的、全新的玄武艺术形像得以展示。

安丙墓规模宏大,墓室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对研究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