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支姓网 > 支氏宗祠 支氏宗祠

乐清市白石镇岐元村支氏宗祠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支姓展区
南宋绍兴丁丑至淳熙甲辰(1157—1184)不到三十年间,乐清出了两名状元,一文一武,文状元王十朋早已名扬天下,而武状元支遇尚默默无闻。如果没有支氏祖居的白石镇岐元村有条“状元街”和支氏宗祠内有块明隆庆三年的《重建宋武状元支公祠堂碑记》,恐怕谁也不知道乐清还有一位武状元名叫支遇。

出身世家 家族多才

     宋代科举取士,文科只考文,武科先考武,还要通过殿试考文,所谓“武举廷试,依文举例”,然后由朝廷决定名次。据白石支氏宗谱上支遇的《行实大传》与《重建宋武状元支公祠堂碑记》,支遇,字弘达,号龙洞,1184年在参加南宋淳熙甲辰武科时,赢得了“宸衷叹赏,廷对第一”。曾任安徽采石镇总戎,据记“屡著战功”,在抗金战争中为保护海陵城阵亡,谥武翼大夫。总戎即古书上常见的总兵,乃一方驻军统帅。采石即采石矶,处长江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时更是抗金主战场。历史上著名的由文官虞允文指挥的大败金兵之战,即发生于此。海陵城,在江苏,古为海陵县。

     明隆庆三年(1569),进士、乐清儒学教谕李之达撰《重建宋武状元支公祠堂碑记》,称支遇“与梅溪王公(十朋)同魁天下,则造化之生二公于一时者,固有意哉”,把支遇与王十朋相提并论,评价这是老天爷有意同时降生这二人。《碑记》还说:“梅溪事业文章至今崇诵于此。知公射策当时才识之奇,韬略之蕴,必有压服郡士,疏动宸听者矣。”“射策”,应试,“疏动宸听”,即感动皇帝聆听。

     清康熙三十九年,乐清儒学教谕金栻应朝廷诏自宋以来各州府县功臣名宦忠贞湮没行实,曾上奏盛赞支遇“著书垂训,理学何殊濂洛……献策金门,时撼墨庄数万”,说支遇的著述与当时理学经典并无异样,支遇向朝廷献计献策,曾折服许多士大夫。由此可见,支遇不唯武略十分了得,文韬也出类拔萃。金栻还评他“乃文乃武,有严有翼,本诗书以作帅,由仁义为干城”,并认为应“入祀典以昭功德”。据载重贤爱才的康熙皇帝接到乐清教谕这份调查报告,赐赠“忠贞贯日”大匾一方,可惜今已失传。

     据《支氏宗谱》载,支遇出身于名门世家。祖父支琜官居吏部尚书。父支文绵,字从丝,号乐圃,官节度使,随高宗赵构南渡到临安,因不满“奸臣秦桧议和弄权误国,遂率昆季子弟隐而安居焉”。支遇有两兄一弟,四人分别迁移和赴任到福州建宁、嘉兴秀水、河南宁郡,排行老三的支遇迁徙乐成支岙,旋又转移到风景优美的乐清中雁山麓白石,从此“凡支氏播迁温郡者,皆龙洞之嫡派”,支遇成为乐清及边县支族的始祖。

     据记著名理学家朱熹与支遇父亲支文绵有儿女姻盟,曾写有《贺文绵公六旬荣寿》一文,其中有“更有兰孙济济,瑰玮岐嶷,是日蜚声黉序,柱石国朝,纶封爵位,转目可待耳”,“兰孙”指佳弟子,“柱石国朝”比喻担当国家重任,“瑰玮岐嶷”形容幼年聪慧,才干卓异,“纶”是皇帝诏书。这段话的大意称赞其后裔会封官晋爵,成为国朝大臣。这给后来的支遇武举夺魁,官拜总戎,作了可信的铺垫和应验。

     支遇有四个儿子,次子支希贡,承恩授武经郎,有战功,有政绩,后提升与乃父同样的官职武翼大夫,晚年主管台州崇道观。乐清乡贤、南宋榜眼林公一曾为其撰写墓碑,内有“自少颖达,博闻强识”等词,真是虎门无犬子。支氏后裔得益于支遇“著书垂训”,文脉传承,屡出高才。明代开国功臣刘基为乐清白石支春臣写过一篇《贺春臣翁七旬荣寿》,盛赞这位支氏儿孙“治任吉安,堂开北海之尊……生圣贤之地,一代真儒”。

事迹湮灭 生卒不详

     支遇身为武状元,却鲜为人知,原因主要在于乐清历代县志对他记载不详,如最早的明《永乐乐清县志》在科第条武科里仅有“支遇(诸榜失纪年,登榜有录之,以俟知者续补)”,如此而已,2000年版的《乐清县志》历代进士名录武科条,亦很简短地落笔“淳熙十一年(1184),支遇”,故不足引起世人关注。

其次是历代县志只说支遇是武进士,没冠上武状元。进士为一般及第,状元却非同凡响,所以也难抓牢读者眼球,影响其名声传扬。此处应需解释的是,武状元作武进士并非县志记错。我国科举自隋唐以降,武科未设状元头衔,第一名谓之“武举及第”,直至明崇祯四年后,才有武状元称号。支遇名列武进士榜首,无疑早有武状元之实,只是时无武状元之名罢了。而后人尊称他为武状元,也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支遇阵亡于远离家乡的战场,当时讯息传递迟缓,尤其在战乱之际,邑人不得而知;且支遇不是世居乐清,系新来的外籍户口(从临安迁来),更难引起应有的关注。南宋灭亡,异族执政,元兵对汉人无情镇压,与其抗争过的官员受害更甚,支遇的壮烈事迹也就此湮没。而《支氏宗谱》还另有一说:“慨子孙式微,潜德莫表,因而世远年湮。”由于上述几方面因素,八百年来无人问津这段史实,真是亏待了这位为民族捐躯的武状元。

     乐清政协文史委曾多方查询,但对支遇的生卒年庚仍不清楚。据今支氏人称,上世纪七十年代大旱,建在盐盆支岙的支族老坟坍塌,出土一方大石碑,文字密密麻麻,也许这是暗藏的圹志,可以获知某些信息。遗憾的是当地因造桥,把它砌进水下做桥墩了。

     尽管正史对支遇的披露甚少,但从明初大儒“正学先生”方孝孺作序的白石《支氏宗谱》中所荟萃的奏疏、恩诏、行实、传记、墓碑、寿文等史料,可以读出支遇的基本风貌。如今根据残存的史料,大致推算这位武状元约生于南宋绍兴(1131—1162)初,阵亡于嘉泰至开禧间(1201—1207),享寿大概65—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