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查姓网 > 查氏宗祠 查氏宗祠

走进婺源查氏孝义祠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查姓展区
走进婺源查氏孝义祠

孝义祠,又名查氏宗祠,是浙源凤山查氏族人祭祀始祖查文徵的总宗祠。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由凤山二十七世孙查公艺等创建,后在1854年被乱兵毁坏。十年后由凤山二十八世孙查兆族等人集资在原址重建,光绪年(公元1898年)由凤山查仲之、查允滋、查启明等组织扩建,并得到了海宁迁支大量资金援助,终建成直进六层:广场、花园、台门、大天池、大礼堂、后天池、香火宫,占地面积达246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1917年在此办洋学堂,文革期间,破“四旧”,扩大办学规模,拆毁了广场、花园、台门、大天池,改建了凤山中心小学教学楼等(2007年整体搬迁),现保存尚好的有大礼堂、后天池、香火宫部分,供后人访古寻踪。  

  据族人介绍,相传查公艺建祠期间,长子兆光鼎力相助,颇受村人赞誉,然有一天,有股士匪入村骚扰,还抓走公艺次子,兆光的胞弟,兆光见此义愤填膺,说“吾弟被执,留我何用?”随即组织村人奋起反击,兆光率先突入匪阵,终因寡不敌众,被土匪杀害。后宗祠落成,歙州郑太守题名“孝义祠”。以彰兆光此前协父造祠之“孝”,救弟献身之“义”。

  孝义祠现存的大礼堂、后天池、香火宫三部分,规模已不及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在我们眼中大到梁柱,小到砖瓦无不散发着历史的芬芳,闪烁着先人的智慧。

  

  大礼堂坐西朝东,深进约140米,开间约80米,整个建筑面积近1200平方米,踏着脚下一二米见方的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使人觉得特别充实而古朴,堂中百十来根二人合抱粗的柱子参天耸立,柱下77公分高的石磉特别耐看:呈杯状,中间鼓圆突出,两端略微缩进,成六方形,上刻祥云,飘逸细腻,精巧罕见。柱间由拱形的横梁相连,然后梁上又生短柱,掇以短梁,由脊至边渐次降低,梁托和梁身木雕精美:有莲花堆砌,生机盎然;有百鸟朝凤,热闹祥和;有孝子义行,催人泪下;有如意器物,超凡脱俗,让人百看不厌。张目向前,一道木墙俨然成了一座巨大的屏风,使大礼堂和后天池连而有融,这“屏风”也许就相当于我们老家的“上面头”吧?其正中供有婺源查氏始祖文徵公的尊像,(据婺源县志记载,查文徵生前为南唐观察使,原居休宁,于963年迁婺源城西查公山,次子查元修,宋朝太常寺太祝,因梦中神人指教:“见凤而止,遇凰而住”,于公元964年来到婺北凤凰山而定居。)画像上文徵公头戴乌纱,身着官袍,满脸慈祥,煞是可亲可敬,旁有联赞道“北宋迁居已传四十余世,南唐择地更有千年之遥”。上方高挂“孝义祠”之匾,黑底金字,端正大方,遒劲有力,阳光洒在上面泛出道道金光。左侧标有凤山查氏族系表,门别分支众多,右侧为凤山查氏历代为官者及文人学士之著作名称,无一不显示查氏这一望族曾经的辉煌,再次旁刻有“忠、孝、节、义”四个新魏体大字,点出了查氏一族千年的操守和为人为官之道。礼堂边墙上则悬挂有查济民、查良镛等当今查氏名人肖像,书其业绩,更体现了查氏一族继往开来,与祖国一同续写繁荣昌盛的今天与明天。

 

  走过大礼堂,沿回廊直上就来到了后天池,很似一个婺源人家扩大了的天井,继续前行,迈上九级石阶,便至香火宫,这是摆放查氏先人灵位的地方,经过文革的“洗礼”,已不见先人们的牌位了,透过天池,可见大礼堂的屋脊上静立着四只神兽,状如麒麟,神采奕奕,几百年来不知疲倦地守护着这查氏宗祠,见证了这一古老建筑走过的沧桑岁月。

 

  在品尝孝义祠这一历史文化大餐兴奋之余,人们也不免有点隐忧,祠中有些地方漏雨易霉烂,有些地方虫柱较多,对孝义祠的长存有不良影响。幸好,去年,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评审委员会梁洪生教授等专家参观后,认定该祠属于省级历史文化遗产,具备争取国家级保护历史文物之价值,也是开发旅游的一处靓丽佳境,相信随着孝义祠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的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有关部门为保护这一历史古迹贡献力量和热情。以抒胸臆。到今天,仍能启发我们亲临其境,循着这庙宇去感悟大自然的奇观。(张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