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郑姓网 > 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

宗祠陵园-歙县郑氏宗祠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郑姓展区
郑氏宗祠位于歙县郑村镇郑村,距县城西5公里。始建于明成化丙戌(1466年),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扩建祠前石坊,重整祠堂规模保存至今。因额枋上镌有“奕世忠贞”,时称“忠贞祠”,又名“师山先生祠”。

       郑氏宗祠坐西北朝东南,面阔24.9米,通进深73米,包括祠前的门坊、门前坦在内,占地面积1856平方米,其规模宏大,空间层次丰富,大门前建有四柱五楼门楼式石坊,麻石墁地的门前坦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屋、廊院(明堂)、享堂、天井及寝堂。

       师山先生,姓郑名玉,字子美(1298—1358年),歙县人,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元至正年间,朝廷授他以翰林待制、奏议大夫之职,郑玉辞不为官,隐居乡里,创办“师山书院”,授业解惑,远近闻名,人称“师山先生”。明初朱元璋攻占徽州时,守将拘他为官,他不愿身事二朝,自缢明志,以身殉节,族人以此显荣,民间私谥“忠贞先生”。至今黄山逍遥溪中尚有“郑公钓鱼台”遗址,温泉石壁存有郑玉摩崖石刻。

祠前石坊,灰凝石质,三间四柱五楼木栅门,坊柱梁额遍布锦纹雕饰,典雅工丽。额枋上正面原镌有“奕世忠贞”背面镌有“名宗孝祀”、“直隶江南徽州知府洪有助、同知嵇汝沐、通判郭钟秀、知县□□,万历乙卯孟秋同题”,“裔孙允中、学诗同立”等字样,惜毁于“破四旧”时。

       过门前坦即是前进门屋。七开间,内柱纵向装修隔断,形成前后门廊。檐柱采用木、石组合柱。大门明间及次间高出两侧梢间、尽间,悬山屋顶,外檐六铺作,柱头施插栱,补间铺作皆用斜栱。中门前置抱鼓石,左右厢墙设东西向边门,供日常下人出入。廊院宽敞,青石铺就400余平方米,中有甬道,廊院及天井两侧均置廊庑。

       中进享堂,五开间,梁柱用材硕大,楹柱需两人合抱;享堂悬匾曰“济美堂”。雀替、叉手、瓜柱、平盘斗与垫木等处,均施云头卷草雕饰。前檐柱与内柱间为轩,轩地面降一步,与两侧廊庑相连,形成廊院。梁架采用草架复水椽,四椽木伏加前杆后架,除山面用穿斗式梁架外,不用中柱,梁及阑额均采用徽州月梁做法,形成一高敞的主空间。前檐木、石组合柱,石柱方47厘米。柱头施插栱,五铺作,用斜栱。补间铺作采用江南地区丁字牌科做法,仅外拽部分有枫栱。翼栱、翼板均透雕图饰。内柱用木梭柱,明间缝内柱直径达57厘米。后进寝堂七开间,高出地坪一公尺许,设三踏道,各七级。后檐柱与内柱间的梢间缝之内为神龛。山墙砌出混水博缝。

       郑氏宗祠为典型徽州廊院式祠堂,规模宏大,在徽州古建中,仅次于国保“罗东舒祠”。其三进两明堂,腰廊缦徊,檐牙高琢,空间层次丰富,建筑古雅壮观,极具独特风味。郑氏宗祠中进享堂为典型的明代江南厅堂式建筑,其大木构架古朴典雅,工艺精湛,且保留了众多的宋元古老做法,如梭柱、叉手、枫拱、丁头拱、平盘斗等,是研究徽州古建筑历史和宗族制度的标本,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