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郑姓网 > 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

宗祠陵园-郑板桥陵园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郑姓展区
郑板桥陵园位于兴化市腹部的大垛镇管阮村西北角,该地俗称郑家大场,为郑氏祖坟地。墓区总占地2760平方米。郑板桥墓坐北朝南,圆形墓廓。墓前立墓碑,碑文“郑板桥之墓”五个大字为周而复题书。由墓向南有一条入园中轴通道,通向门楼。门楼前耸立一座三门牌坊,牌坊上额书“板桥陵园”四个大字。墓四周有波浪形围墙,墙的左右内侧嵌有板桥书画石刻八块。墓区松柏林立,翠竹丛生,绿树环绕。墓的西、北邻河,建有护坡驳岸和栏杆。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板桥先生为何葬于兴化[1] 呢?我们自然要寻找原因。夏德隆老人便介绍起来。他说,这儿原叫郑家大场,是郑家祖上买来做墓地的,由于常年空闲,收割时,村里人就用来打稻谷。郑家原有三个祖坟,位于郑板桥墓东北侧,图的是风水,因为这儿地势有五龙戏珠之说。夏老边说边用手作指示,这儿地势外突,三面环水,而且连贯东南、东北、北、西南、西北5条河流,活水环绕,形同游龙戏珠状,在风水学上来说,当属风水宝地。不过这是传说罢了。教过多年书的夏老,也有他的文化见解。他说,郑板桥祖上信风水,可信;而郑板桥并非笃信风水。墓葬于此,大概是一图省简,郑板桥晚年穷困潦倒,已无钱再置墓地,不如从了祖上;二图安逸,穷乡僻壤,交通闭塞,正好安息灵魂。你想,劳碌了一生的郑板桥,除了安息灵魂外,死后还能有什么希求呢?不幸的是,郑板桥灵魂并没有因此得到安息。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的造反派,曾挖开此墓,想有所收获。孰料,墓中除了几块朽骨,仅获一瓦罐而已。罐内盛有纸灰,上面盖着一块罗底砖,上面刻着字,可惜罗底砖散失掉了。殉葬如此简伶,可见郑板桥的清廉!听夏老介绍,当时曾有好事者拾几块棺木运至兴化北公园,主张重葬。岂不知此举实乃有违板桥先生之愿,想先生在天之灵定然拂袖而去。所幸,天道难逆,几块棺木后复回故墓,先生英灵才得以安归其所矣。

整个陵园景区分四块:“一是陵园景区。入口广场占地6000平方米,最南端设置一牌坊,上刻“郑板桥陵园”字样,北侧陵园入口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增设会客厅、管理用房和郑板桥时代的农家生产、生活风情展品室,并通过曲廊引导游人分流直入园区。园内西侧临河设置一船形码头,以曲桥与岸上相连,观光者由此可开始水面路线游览活动。沿主轴线在门厅北侧设置一影壁,雕刻郑板桥生平简介和塑像;板桥墓在现有的基础加以装修。该景区东西轴线东端采用园中园的形式以围廊围合,在围廊壁上雕刻郑板桥诗书画,庭院中规划一自然水池,沿岸堆积假山石,栽植孝顺竹、刚竹、阔叶著竹等竹类品种,再现板桥生平“无竹不居”的境界。二是石园景区。与陵园景区通过仿竹曲桥相连,该景区内堆叠高约25米土山,山上植茂林修竹和置放石头造景,并在山上设“关情亭”,上挂楹联“衙斋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土山西侧临水规划以竹子建造的风雨垂钓廊,东侧临水设“克柔舫”、“三绝亭”,南侧高扇形亲水台的游船码头。三是竹园景区。该景区采用竹篱笆、竹

陵园分别碑坊围合成庭院,院内栽植大国槐,设置古井,并结合院前广场,栽植湘竹等各种名竹,并设置造型新颖别致的竹亭、竹廊供游人休息度假。四是兰园景区。该景区以兰花为主调植物,广栽各类兰花和郑板桥诗书画中写划的植物,建造精致的兰亭,收集和陈列关于各种兰花的简介和吟咏兰花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