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郑姓网 > 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

宗祠陵园-泰国郑王庙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郑姓展区
郑王庙(Wat Arun),又称黎明寺(Temple of the Dawn),是纪念泰国第41代君王、民族英雄郑昭的寺庙。始建于大城王朝,当时名皇冠寺,后改称昌寺。黎明寺位于泰国湄南河西岸的双子都市吞武里城,是泰国著名的寺庙,也是泰国王家寺庙之一,该庙与华裔的民族英雄郑昭有关,他曾率军驱逐缅甸敌人,拯救河山,并创建了吞武里王朝。

郑王庙在大城王朝时是一座古寺,称为“玛喀寺”。郑王庙内这座高达79米的“拍攀”大佛塔,始建于1842年,属于大乘舍利塔式,尖塔的外面装饰以复杂的雕刻,并镶嵌了各种彩色陶瓷片、玻璃和贝壳等,是泰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大乘塔,周围尚有四座与之呼应的陪塔,形成一组庞大、美丽的塔群,其规模在曼谷仅次于大皇宫和玉佛寺,有“泰国埃菲尔铁塔”之美称,令人叹为观止。大佛塔与湄南河对岸的卧佛寺恰恰隔河相望。游客可沿着陡直的石级,小心登上尖塔中层,俯望湄南河两岸的旖旎景色。

地理位置

郑王庙黎明寺位於昭披耶河的西岸,以其79公尺高的壮观宝塔而闻名,曾是郑王朝(KingTaksin)时的御用寺庙。

旅游景区  

此庙在大城王朝时是一座古寺,称为“玛喀寺”。据说,当年郑王驱逐缅军后,顺湄南河而下,经过此寺前,正好是黎明时刻,遂下令上岸到寺里面礼拜。后郑王登上王位,下令重修此寺并改名为“黎明寺”。此庙被称为“黎明寺”的另一个说法是由于其庙内最高的塔尖直插云霄,高79米,人们便觉得它是每日首先接触阳光的地方,故给予“黎明寺”之名。

       大佛塔与湄南河对岸的卧佛寺恰恰隔河相望。游客可沿着陡直的石级,小心登上尖塔中层,俯望湄南河两岸的旖旎景色。在曼谷吞武里府的郑信路上,矗立着一座威武的塑像:郑昭骑着战马,手挥战刀,英姿勃勃。泰国人民和许多华侨常到此瞻仰献花,缅怀这位光复河山的英雄。每年12月举行的皇家祭典,是郑王庙的最大庆典,也是泰国王朝的重要祭典之一。[1]

旅游指南  

郑王庙与曼谷隔湄南河相望,规模庞大,仅次于大皇宫和玉佛寺。寺院人口处有巨型守护神石像,寺内有五座一模一样的佛塔,一大四小。大塔为79米高的婆罗门式尖塔--巴壤塔,建于1809年,有“泰国埃菲尔铁塔”之美称。底座和塔身均呈方表,层数很多,面积逐层递减,显得古朴而庄重。[2]

尖塔的外面装饰以复杂的雕刻,并镶嵌了各种彩色陶瓷片、玻璃和贝壳等,是泰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大乘塔,周围尚有四座与之呼应的陪塔,形成一组庞大而美丽的塔群。这些实心宝塔四面凹位都塑有一层一层的佛像。

从地面到塔顶,都以各色碎瓷片镶成种种花饰。宝塔的地基部分绘有巨幅图画。佛像造形生动,雕工颇为精细。此外,寺内还有佛殿、佛堂、内有佛足印的四方殿、佛塔、王冠形尖顶的门楼、佛亭、6米高的巨魔雕塑、回廊、假山以及中国石像等。大塔内有阶梯供游客攀爬。在塔上,可以极目眺望湄南河对岸的曼谷市景。

历史文化  

1768年,泰王郑信率兵打败侵占泰国的缅甸军队,复兴泰国,定都吞武里,建造了这座寺庙。据说当时郑王从大城到达吞武里的时候,正值黎明,故将此寺命名为阿仑•拉杰瓦拉兰寺。1780年,此寺曾经供奉过从老挝万象运来的玉佛,后来这尊玉佛供奉在首都曼谷的玉佛寺内。

1809~1824年间,曼谷王朝的拉玛二世重建寺庙,增修中央大塔和四周的四角小塔群,还曾重新赐名,但寺名仍含黎明之意。1824~1851年间,拉玛三世继续建寺工程,塔始修完。拉玛四世时又将此塔增高,规模也有所扩大。现存塔高75米,高耸入云,周围由小塔簇拥,雄伟壮观。塔建造在一连串的平台上面,台基雕刻着动物和众神像,刻工精美。

塔身镶满了从中国进口的彩色磁砖和玻璃珠,塔尖用金箔包裹,整座塔群显得金碧辉煌。中央大塔内有阶梯通到塔顶的阳台,在这里可以俯瞰河对岸的曼谷城、泰王宫、玉佛寺、涅盘寺及湄南河上的风光。拉玛二世的遗体安放在塔的底部。周围的4座陪塔,每座都有一尊雕刻的菩萨像和佛陀本生故事的描绘画。塔用砖块垒砌而成,外面涂着一层厚厚的灰泥,灰泥表面也贴着从中国运去的彩色瓷片及玻璃碎片。寺内大殿里悬挂着中国式的灯笼,殿中间供奉着郑王塑像。殿后有一张据说是郑王生前御用的大木床。

黎明寺早已成为皇家寺院,每年出安居期间,国王及众大臣都乘船顺湄南河而下到此祭神,届时国王把黄色袈裟布施给寺院的僧侣。这种仪式被南传上座部佛教称为“僧人换衣节”,是佛教徒的一个重大节日,也是泰国佛教最隆重、最热闹的祭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