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5-04-26 13:07:57 来源:内江日报】【字号: 小 中 大】
本网刊登的文章和图片,凡注有“内江日报记者”和“内江晚报记者”的稿件,均分别为内江日报社和内江晚报社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新闻网”,否则,本网将依法维权,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侵权责任!特此声明!
从东兴区新江街道沿小清流河东南方走1公里多,是清流村7组的地界。再穿过几道田坎,便到了一座串架老屋前。当地人称这里为“漏棚”,老屋归当地曾家所有,也称“曾氏祠堂”。
记忆中的老糖坊
目前,88岁的曾繁勋和几个侄儿住在“曾氏祠堂”里。当笔者来到老屋前时,曾繁勋热情地带领笔者参观了现存的几间老屋。
老屋是简式三合院,铺小青瓦,配三合土精美图案正脊装饰,木椽、窗格雕花,圆木立柱下踩雕刻石座;穿过屋中一甬道,里设一小天井,建筑装饰与外相同。
曾繁勋告诉笔者,此老屋在他儿时就被称作“老屋”,是先辈修建来做糖坊的,“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至今,曾繁勋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儿时所见糖坊里劳作的场景:一大磨盘上放置两个立起来的石磙,4头牛围绕磨盘牵动石磙转圈,1至2人专门负责不停地往石磙下放洗净的甘蔗,轧出的甘蔗汁顺石槽流入盛汁的庞大石缸,由人舀入糖锅中熬制蔗糖。曾繁勋说,蔗糖通常在冬季的3个月里生产,夏天晾晒,“一年,在这个老屋里,可以生产1000吨左右的糖。”
曾繁勋回忆,1954年成立内江糖厂,老糖坊由糖厂接管。
老屋遭遇过一次火灾四次洪灾
曾繁勋说,他的父亲共五弟兄,开始均住在老屋。后来,其余四房均搬出,只剩下他父亲一房。1952年土地改革,曾繁勋家的老屋大部分被划分给外姓。他直言,目前尚存的老屋,还不到他儿时所见老屋规模的三分之一。
曾繁勋回忆,从前老屋四周有大方砖砌成的1米多高的围墙,还有两道圆拱立于墙上,“围墙高处甚至高出房屋”,两边各留一道长门进出,感觉很有气势。1979年,老屋遭遇了一场火灾,一部分房屋倒塌,致使周边的围墙也相继倒塌。
在曾繁勋的印象里,老屋至少遭遇过4次洪灾,“解放前3次,1981年1次”。“看嘛,那个地方还有明显的水印子,1981年的洪水就淹到那儿了。”曾繁勋指着外墙道。笔者观察到,那道深浅不一的印迹至少在墙体的2米高处。(实习生 晏治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