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云姓网 > 云氏宗祠 云氏宗祠

云海公一品太夫人苟氏婆八角墓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云姓展区
云海公一品太夫人苟氏婆八角墓之谜

  

----承袭司马迁墓茔外形 满载人世间至情至慧

执笔人:海南大学 王海燕教授  

  云氏祖婆苟太夫人系海南云氏家族一世祖云海原配夫人,祖籍陇西。苟太夫人与丈夫一起随独子云从龙一路自西北向东南迁徙,最终落籍海南,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终世文昌。因其子云从龙自广之琼时在海上鹧鸪入梦,次日上岸又有网鹧鸪者路遇祥鹿,遂卜葬于梦境之地。苟太夫人墓地位于今秀英区西秀镇荣山海滨,坐南向北,面朝大海。此处古时濒临通潮湾,是海南岛最北的大港口。

  苟太夫人墓地位于一座台地之上,坐北向南、绿树鲜花环绕四周。拾级而上,但见石质矫形墓茔造型古朴典雅、圣洁庄严。墓冢位于墓地中轴线末端,墓前有墓碑、祭台;中间沿缓坡生发开来的草地绿色茂盛,墓前水面犹在,栏杆依稀;墓地正前方即为琼州海峡,视野极为开阔。墓茔底座为元代早期八角墓形制,从底部到上部刻有三层莲花纹饰、将墓茔八面腰饰的易经卦象和花卉图案间隔开来,墓顶为莲花状,顶尖为一圆球。后世名士及云氏后人碑刻立于墓茔两侧。每年3月末,海内外的云氏后裔都会不远千里万里,前来祭祀先祖。

  苟太夫人墓被称为海南唯一规格最高、最具蒙古墓葬特色、保存最完整的元朝正一品夫人墓茔,2012年3月28日被定为海口市文物保护单位。笔者认为,苟太夫人墓形制既有元初蒙古墓葬特征,又大量融合汉族文化元素,极富个性。元朝“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三教合一”的文化特色也体现在苟太夫人墓的形制与装饰之中。

  苟氏太夫人过世时,云从龙已结束“昭勇大将军、广东海北海南道宣慰使”任职,被忽必烈擢升“昭勇大将军、广东道提刑按察使”,渡海任职广东近三年。云氏族谱记载“以太夫人苟氏忧去,雷琼之士民及寺僧立碑塑像,岁时伏腊致礼顶祝,公德政碑竖白莲社永垂不朽。”

  据云氏会馆云天明先生介绍,20多年前就遇到当地百姓言其“灵验”,以“半仙娘娘”祭祀云氏祖婆,也有政府、企业人士前来祭拜。

  如果拜者确能读懂苟太夫人墓茔隐藏信息,感悟其大融合、大气象、大格局、大智慧,并真正身体力行,笔者相信其确能护佑八方。

  苟太夫人墓总体呈蒙古包形状,以蒙古式八角形状为基础,但舍弃了更富蒙古族特征的穹庐顶。如果说苟太夫人墓为典型蒙古族墓葬的话,只能理解为其基础和外形的“大写意”是蒙古式的。墓茔底部和顶部所饰莲花莲叶传出一份禅意,颇得佛教真谛。苟太夫人墓在外形和底座浅雕图案具有蒙古特色,但又巧妙地加以修饰隐藏;墓茔最显著、最富特色的卦象与花卉腰饰,浓缩了汉文化的精华,并与云从龙的经历、地位及精神世界紧密相关。

  苟太夫人墓集中体现了云从龙的精神世界,是揭示云从龙情感、理性、智慧、志向、人格特质及治家理政思想的一把钥匙。苟太夫人墓不仅蕴含着一个儿子对于母亲的追思与深爱,也蕴含着作为父亲对子孙后代的期待与厚爱。他将自己的人生思考浓缩于母亲墓地,让子子孙孙前来祭祀时,都能从中得到源源不断的人生启示。

  苟太夫人在世时,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被忽必烈封赐“宜人”,系命妇七品。14年之后,即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云从龙终世元大都,此时苟太夫人去世已经6年之久,忽必烈孙子成宗又追赠为正一品太夫人。

  苟太夫人的生前身后殊荣,皆因有一个“出将入相”、忠孝两全的独生子云从龙。苟太夫人的墓地是云从龙梦中选定,她的墓葬形制也来自于儿子的精心设计。母亲过世后,云从龙也如父亲过世之后一样,辞官守孝三年整。

  云从龙与其父云海乃南宋进士,云从龙与方山京同科。他在元代深受忽必烈器重,应诏出仕之初既受忽必烈之命辅助大元右丞阿里海牙。云从龙是元朝派往海南的第一任军政最高长官,在海南任职约10年,在他治下,战争创伤得以很快平复。邢梦璜在《磨崖碑记》中对当时“崖风以和,崖人以歌”情景有详细记载——“爰有远村近峒,色喜相告曰:“此地昔为暴区,今为乐土”。他在元朝为官16年,不仅百姓拥戴,还屡受朝廷嘉奖擢升、推恩父母子孙。为官16年间,除为父母各守孝3年总共6年以外,剩余10年升职八次,6次被授予“大将军”之职。过世后御葬广州白云山,家中11人获皇帝封赐,其中5名男性后代封官进爵。

  云从龙是独生子,自幼到大,无论从西到东直至天涯,云从龙与父母很少分离。至元二十年(1283 年) 云从龙父亲云海去世,他在海南辞官守孝三年。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守孝期满,即被忽必烈“钦授宣命将带已降金牌虎符,授昭勇大将军广东道提刑按察使。”云从龙必须渡海前往广东道任职,此时母亲年迈不能随行,云从龙与妻妾便时常渡过琼州海峡回到文昌探望母亲。据云氏族谱记载,云从龙之“侧室吴氏、郑氏自广之琼遭风,没于海。”

  当时渡过琼州海峡既危险又耗时,云从龙思母心切、魂牵梦绕。为母亲在梦中选定的墓地既是风水宝地,也是舟船靠岸后距海边最近处的一方高地。他一定期望在靠岸时第一眼就能望见母亲,并能在第一时间跪在母亲坟前上香拜祭。

在苟太夫人墓上有许多精巧构思——

  其一,苟太夫人墓部分承袭司马迁墓茔形状与装饰——下半部分呈八角形,腰部饰以卦象、花卉;不过司马迁墓是穹庐顶,苟太夫人墓是莲花顶。蒙古包式的穹庐轮廓则被勾勒在不易发现的墓茔最底部。这种对蒙古贵族身份的欲言又止,与云从龙的落笔洞题诗风格一以贯之,也与元朝官方的秘而不宣、云氏家族数百年守口如瓶相呼应,都是以内敛隐晦的方式表达民族情感、留下民族记忆。

  其二,云从龙为母亲墓茔所饰卦象起始之内卦为乾卦,其方位与伏羲八卦之乾位不同。伏羲八卦中南属火,为阳,在卦象为天。而云从龙母亲墓的乾位居于西北,与忽必烈改修后的司马迁墓茔卦象完全一致,二者均采用了文王后天八卦的方位。与前朝南宋相对而言,大元源于北方,忽必烈取文王之乾坤方位,应该是在彰显身为源自北方的蒙古族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大元重臣,既有对皇帝的亦步亦趋,也有对宗族的认同与归附,在母亲墓上把“乾”位置于西北方亦在情理之中。

  其三,以“乾”为始,暗合“乾元”之意,以示大元国号。

  其四,乾为天、天子。云从龙之名即出自《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喻云从龙所从之“龙”乃大元天子。

  其五,乾亦为龙,暗含云从龙名字在其中。

  其六,乾卦所含“西北”之意,与苟太夫人祖籍陇西相合。

  其七,墓地坐南向北,抒发对北方故土之思念与守望之情。

  其八,将丰富文化元素融为一体安葬母亲,以往生的母亲联结子孙后代。赞其生,安其魂。

  从云从龙的名字,大元国号、年号、宫殿牌坊名称,忽必烈改修过的司马迁墓茔,苟太夫人墓,彼此虽然跨越时间、空间、民族及阴阳之间的巨大差异,但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便是对“易经”的崇尚与娴熟应用。

  元初蒙古式八角墓的出现,应与忽必烈崇尚乃至痴迷“易经”相关。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即取《易经》乾卦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之意。年号“至元”出自《易经·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大元皇宫的“大明殿”也是出自《易经》乾卦的彖辞:“大明始终”; “健德门”出自乾卦彖辞:“天行健”;厚载门出自坤卦“坤厚载物”;咸宁殿出自乾卦“万国咸宁”;忽必烈兴修并亲祭司马迁墓,使之成为易经八卦与蒙古包的综合体,为元初八角墓茔的兴起起了示范作用。

  苟太夫人墓承袭了司马迁墓茔的基本形制,但其个性化的特质则是独一无二的,浓厚的“家国”观念贯穿始终。它只能出自一位集蒙汉二元文化为一身的元代朝廷命官的精心设置;只有汉文化造诣非常深厚的云从龙才能为自己深爱的母亲造出这样一座别具慧心的墓地;只有亲身经历金国、南宋到大元剧烈朝代更替又身居高位的云从龙,才会将精心浓缩的理家治国智慧铭刻于母亲墓茔,以期福泽子孙。

  在易经的64卦中,云从龙精心选择了其中的8个复卦饰于墓茔腰部,卦象的先后顺序也经过了深思熟虑。第一卦并非始于墓碑之后的墓茔正前方而是西北方,以对应乾之方位。自此沿顺时针方向分别为第26卦大蓄卦、第7卦师卦、第62卦小过卦、第21卦噬嗑卦、第28卦大过卦、第13卦同人卦、第20卦观卦、第60卦节卦。每个复卦下方均对应一副水墨画,分别为桃、竹、松、梅、牡丹、兰、荷、菊。云从龙精选8卦昭示子孙,以果木花卉赞颂母亲。

  位于墓茔西北方的“大蓄卦”是云从龙精选8个卦象之首卦,其下方一幅刚劲饱满的仙桃图与之交相辉映。

  墓茔首卦“大畜卦”为易经八卦之第26卦。象征笃实厚重的美德,强调“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蓄指道德和智慧的蓄积、培养,是人生最大的蓄聚,所以称之为“大畜” 。本卦卦象山中有天,象征所蓄至大,贤能者要坚守正道、为国出力。 本卦内卦乾为刚健,外卦艮为蓄止,象征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方可积蓄德智,成就正道。  

  其下方仙桃图桃树枝叶的刚劲对应大蓄卦之内卦“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仙桃图”居坤位、喻母亲,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意。

  民间用桃庆寿,西王母做寿设蟠桃会大宴群仙。桃是吉祥、健康的象征,意蕴长寿。云从龙首先用仙桃敬献母亲,是一位孝子对于母亲离去的不舍,他多么希望母亲能够更为长寿!同时期望往生的母亲升天成仙,赶赴瑶池位列蟠桃盛会,在天国与故去的父亲相聚。

  用仙桃图作始,还包含了云从龙对母亲一生的追忆、赞颂,眷眷之心、殷殷之情感天动地。仙桃图是一副“藏诗图”,所藏之诗为《诗经?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清代学者姚际恒赞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从母亲初嫁云家的“灼灼其华”,到初为人母的“有蕡其实”,再到子孙满堂的“其叶蓁蓁”,儿子心中的母亲至美至善。青春年少时的光艳照人,相夫教子的仁德柔顺,带给家庭的欢乐祥和、兴旺发达,云从龙对母亲的礼赞发自内心、溢于言表。将仙桃图置于大蓄卦之下,是对母亲之于云氏家族贡献至高无上的肯定,将大蓄之缘、大蓄之德归于母亲。

  仙桃图上四颗硕大饱满的仙桃,代表苟太夫人的孙子、云从龙的四个儿子。云从龙率领四子同祭,儿孙满堂告慰母亲,昭示后代永远铭记苟太夫人恩德。

第一步已经奉上四颗仙桃,望母亲早入仙界;第二步紧接着献上仙乐,为母亲送行。

  墓茔第二卦为“师卦”,易经八卦之第7卦。师卦阐述兴师动众出兵作战的道理,主要原则是:兴正义之师,顺应民意,任命贤明的统帅来驾驭战争。做到师出有名、军纪严明、谨慎用兵、进退用度,掌握战争主动权。用兵乃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顺乎形势,故名为师,强调以战止战,为和平而战。古人称战争为“王者之事”,早已把它升华成了治国平天下的头等大事,师卦之“师”乃持正的“仁义之师”, 谓“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因为忽必烈的开疆拓土,才有了大元帝国的一统天下。云从龙用“师卦”既是谈正义之师的用兵之道,也凸显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合乎其蒙古贵族、朝廷命官及“大将军”之身份。

  随着云从龙的南迁,父母不辞年迈步步相随,终世于距故土数千里之遥的海南岛上。云从龙理解母亲的思乡之情,将墓茔坐南向北,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他将“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刘禹锡·庭竹 》 )的“修竹”作为第二幅画面呈献于母亲墓茔。

  师卦之下的修竹图,望之晃如丝竹之声悠然飘过。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斛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母亲猝然离去,儿子悲痛万分,他深情地为母亲献上来自心灵深处的袅袅仙乐。

  古往今来,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白居易《养竹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云从龙修竹数竿寄哀思,以竹之清丽脱俗喻母亲之冰清玉洁、贤德自持。彼时彼刻,云从龙记忆中最刻骨铭心的画面是母亲的慈爱。据云氏家谱记载,云从龙“筑室于郡之维山,与郡人方山京友善讲习,景定辛酉皆举孝廉,明年壬戌同登进士。初授湖广邕州安抚判,念二亲垂老以无次子侍奉,疏陈理庙准归维山,修复旧居奉二亲,辟地其中,菽水之余肆力群籍,惟与一二同志讲贯而已,不愿为爵禄羁也。”方山京乃南宋状元,绍兴人士。云从龙善书法,曾题字题诗于海南人文胜地“落笔洞”,诗中对神仙之都“绍兴”的眷恋溢于言表。为南宋名士胡三省题写的对联落款“鹅池云从龙拜题”,“鹅池”乃绍兴兰亭之主景,王羲之笔下茂林修竹之“兰亭”深深印刻于他的情感和记忆之中,母亲自幼到大无微不至的呵护、疼爱,尤其是在绍兴对自己和同道好友的关切之情历历在目。云从龙置“修竹”于母亲墓茔,将二十四孝故事之十六“孟宗哭竹生笋”隐藏其间——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宗之哭竹,非乞灵于竹也,而竹亦效灵。情到至处,不可以恒理测度者每如此。”

  云从龙任职广东道,慈母在文昌病逝,他闻讯痛不欲生,“子欲养而亲不待”令其余哀簌簌、残泪潇潇。孟宗不理世事,弃官为母奔丧守孝三年,云从龙以“孟宗哭竹”言明心志。

  第二组卦象与水墨组合,上有师卦,下有修竹,俨然一副战争与和平的图景。

  墓茔第三卦为“小过卦”,易经第62卦。下方与之对应的是“孤松图”。

竹影婆娑、丝竹声声,让云从龙联想到了竹林七贤之精神领袖嵇康,悲戚之中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更为感同身受——“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夫哀心藏于苦心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心戚者则形为之动,情悲者则声为之哀”、 “故怀戚者遇乐声而哀耳”。

  嵇康崇尚老庄,讲求服食养生之道,其《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最终受人诬陷而遇害,刑前一曲《广陵散》终成绝响,终年40岁。嵇康之大才大难,令人唏嘘不已。冥冥之中,曲终人亡的千古绝响《广陵散》飘然而至,令人为之惊魂。云从龙从中想到了做人做事之尺度,由此有了墓茔之第三卦“小过卦”。其下方之“孤松图”源于史上对嵇康的描绘——《世说新语》云:“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好友山涛称其“站时就如孤松独立;醉时就似玉山将崩”。

  嵇康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亦是著名的音乐家,“嵇氏四弄”之首便是琴曲《风入松》。

  “小过卦”象征小有过越,阐述如何防止与回避因超越自己界线而带来的灾难问题。强调行动有度,一切行动都要因应变通,不可固执。超越常规要讲究分寸,才可通达顺利。即使是正确的东西,也不可过分地执着,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招致杀身之祸。

  “小过卦”强调“过,可小事,不可大事”,“不宜上,宜下”,“弗过防之,从或戕之”。

  “小过”如“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虽有过越并无大碍。在自家祖辈或母亲面前有所过越,会被包容,故为吉。但是遇到大事或高于自己的人,“小过”亦可致祸,在皇帝面前有所过越则可能导致灭顶之灾。

  嵇康并无大过,却遭遇飞来横祸,为皇家所戕。云从龙身为皇帝重臣,虽然受宠始终,也难免如履薄冰。母亲此去,双亲尽失,再也没有人能够包容过错,从此必须独自担当、处处谨慎。对母亲往事的追忆化作对儿孙的警示——你们可以在爷爷、父母面前犯错,可以在小事上有过失,但不能在大事上有“小过、对“居上”者有过越,尤其对于皇帝不可有任何过越,否则就是自投罗网、自取其祸。

  云从龙一生顺境,与其无处不在的忧患意识相关。墓茔外形取自司马迁墓,亦有此义在其中。司马迁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成就“史家之极则”,却也被汉武帝初宫刑、最终处死。云从龙以“小过卦”之卦象,司马迁、嵇康之遭遇一再示于子孙,不可小过于“大”、小过于“上”。情之切切,言之凿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