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立于北魏太和三年(479),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之形制。正面像高60cm,高浮雕,主佛内着僧祗支,穿褒衣博带架裟,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莲座之上。两侧分立二菩萨,各持莲蕾、净瓶。背面有铭文,直书4行31字:“□〔维太〕和三年四月壬寅朔八日己酉,清信女佛弟子羊银光造像一躯,所愿从心。” 按:泰山羊氏世代皆崇奉释教。《北齐书》卷四三《羊烈传》载:“烈家传家业,闺门修饰,为世所称,一门女不再醮。魏太和中,于兖州造一尼寺,女寡居无子者并出家为尼,咸存戒行。”南梁·释宝唱《比丘尼传》载当时名尼僧念、竺道馨等,皆出泰山羊族。此造像的出土,又为羊族妇女崇佛提供了一条佐证。
《羊银光造像》1983年11月出土于新泰徂徕山光华寺遗址,今存新泰市博物馆。据李静杰《教教造像碑》之著录,此石为现存最早的四种北魏造像之一。
二《文殊般若经碑》
无刻立年代,碑高200cm,宽14cm。碑首中间镌一开帐式券门佛龛,龛内高浮雕一佛二侍者。龛两侧隶额“文殊”、“般若”二行四字。碑文为隶书《文殊般若经》,书法圆润端秀。
按〔宣统〕《再续汶上县志·古迹志》著录此碑云:“太白山巅《文殊碑》,俗称钟繇书,非也。光绪初年碑亭倒塌,于碑侧露题名一行,云‘经主卫立将军东阳平太守羊中(引者按:应为‘锺’)、羊用,奉朝请羊叔子书。’然此石佛经为晋羊祜书也。地去泰安羊流店叔子故里百里而近,理亦或然。详其字体不类北魏齐周,纯系隶书变楷神气。洞口石壁上字大方六七寸许,其体亦然,神更飘逸。”所云羊氏经主,因碑石剥蚀,今可辨者惟“经主□威将军兖州东阳平太守羊锺、郡□〔功〕曹东□□邑人奉朝请羊善、邑人羊万岁”诸字(据何树瀛先生录示),其余名氏已残阙。
关于此碑之时代,清《汶上志》断为晋羊祜书。但题名中之羊叔于结衔为“奉朝请”,此职为汉至隋时所置,羊祜各传均未载其曾官此职。故书经之羊叔于似别为一人。今人何树瀛主编之《汶上县志·文化》中考碑云:“今考‘东阳平郡’为北魏占有本境后所改,原称‘阳平郡’,南朝宋末侨置,故其碑成于北魏说似更可取。”[13]今学界多取北朝书立之说。
《文殊碑》原立于山东汶上县白石乡水牛山上,1973年移置汶上县文化馆。历代有关此碑的著录、考订之作有:清·洪颐煊《文殊般若经碑》(《平津读碑续记》卷一)、汪望《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碑》(《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卷七)等。
此外有关泰山羊氏的佛道刻石还有费县北齐《兴圣寺造像碑》(中有“大斋主羊吉”题名)、泰山唐《鸳鸯碑·羊希复题记》、新泰唐《崇庆寺碑》(中记隋·羊彪事迹)、嵩山唐《景贤身塔记》(题“太山羊愉”撰)、泰山附近之唐《小石桥碑》(中有“大像主羊选友”等题名)等等。因诸石非专记羊氏,故此不复逐一叙录。
羊氏墓志
羊族志石六种,另拟有《泰山羊氏墓志考》,此略。
参考文献:
[1]蔡如桂。单子戈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
[2][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8。
[3]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清〕江乾达。〔乾隆〕新泰县志[z]。新泰:新泰史志办,1992。
[5]〔民国〕杨守敬,舷会贞.水经注破[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6]〔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7]徐自强。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8]郭荣章。褒斜石门摩岩刻石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9][清]徐松,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8。
[10]杨殿珣。石刻题跋索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1]〔明〕赵希抃。〔天启〕新泰县志[M]。新泰:天启六年刊本。
[12]〔清〕卢綋。四照堂文集[M]。康熙二年刊本。
[13]何树瀛。汶上县志[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