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晏姓网 > 晏氏宗祠 晏氏宗祠

修水晏氏宗祠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晏姓展区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晏氏宗祠位于白岭集镇修水五中对面。占地600平方米,前面是修河源头,背靠幕阜山主峰,左邻南岭,右傍金峰山。

中文名称 晏氏宗祠 地理位置 修水县白岭镇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600平方米 开放时间 2014年2月11日 门票价格 无门票价格 白岭镇 金凤广场 白岭镇 黄石公园

晏氏发展史

一. 受姓起源,赐其姓晏

晏氏源远流长,考自黄帝轩辕氏娶西陵氏女曰嫘祖为帝元妃。其层孙陆终,陆终氏元妃曰姜仕,姜仕有孕将娩,梦鷃飞庭,祥光充溢感而诞安。赐其姓晏名安,为晏氏受姓始祖。

二. 自北而南播迁发展

晏安封于邾邱太原之地。(今山东省齐河县晏城)故晏氏古曰太原郡。衍至周襄五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晏弱诞世,谥桓,世称桓子。于周定五六年(公元前601年)生晏婴字仲谥平,世称平仲(晏子)为齐大夫,相国名显诸侯辅灵、庄、景三公位,流传至今“晏子使楚”,是当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当称为齐国青天,故吾族号称青齐堂。晏婴生子晏圉(公元前552年至496年)为避田氏之乱而迁鲁。衍至汉代晏应发(公元40至114)于东汉建武时任参政院检点,迁江南建成业。东晋晏连字乾三偕妻李氏迁湖广。唐代晏墉赴江西为官居高安落业。

三. 徙迁江西播发中南

唐代晏墉(公元856年至919年)字广大名道生,诞于山东,咸通时临溜进士,科奉直大夫知江西瑞州府监察御使,家始落高安市北花桥,后居奉新棠蒲沙塘蟹溪茶花园(今宜丰棠蒲镇)清乾隆十七年刻有石碑为记,至今留存。此地为吾晏氏开到江南之基点故晏墉为东南晏氏始祖。

四. 分甯六百载衍发

万四字良寿号如南又名纯仁,偕妻廖氏系分宁始祖。由江西临川迁至故称临川世第.定居白沙岭清水桥生平初,敬初。平初公于明万历期出了晏道明号道善字霞石(1573 1663)曾任闽漳州府军总,后蒙加授参将,职掌付总镇守台湾铜山,该支在明末,清初人丁较旺,乾隆期裔迁外出,如升平、荣华,首章兄弟等外迁四川、贵州、陕西等,而故土嗣息不隆,其裔生居晏家塝大垅。

吾祖万四,万六分迁到此已站百余年,已衍二十七代今裔散发湘鄂赣三省六县(修水、通城、崇阳、洪湖、平江、临湘)现有红丁8000余人。其派衍经邦治逐稀,纯儒承当道,先绪敦蔚起,本派问世。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定团结,人文蔚盛,人的素质大提高,基本普及初中文化,大中学历者甚多,往国外留学者不少,记者、作家、文艺学学士、硕士、博士、教授、工程师等人才辈出,参政、参军等中高级将士与日上升,企业有和家裕巨富者大起,且有较多的族人由山区迁往平原,由农村迁往城市,族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在提高。我们的祖祠重建落成,将荣叨祖福愈炽愈昌,愈发愈盛哉!

晏氏宗祠对子

牌坊正面

派衍西乡耕读传家寿公肇业昭千古

祠立清水修齐报国后裔蒙泽耀一方

牌坊后面

青史录艰蹇恢基业于山重水复

齐家崇典谟奉俎豆在海晏河清

左亭子名:梦鷃亭

一脉渊源欣梦鷃

千秋青齐始扬名

右亭子名:珠玉亭

紫燕黄莺鸣珠玉

清风明月话词章

香炉刻字:

晏氏宗祠

公元二0一四年甲午冬

狮子刻字:

卜千公国员合家敬奉

公元二0一四年甲午冬

晏姓族规

一.遵纪守法,爱国爱族,不参与损害国家和宗族利益的活动。

二.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为国争光。

三.为官清廉,司职公正,不贪不腐,严于修身。

四.怀念祖先,祭扫坟墓,维护宗族和祖辈坟墓不受侵害。

五.感恩父母,孝敬老人,承担赡养义务,让长辈安享晚年。

六.兄弟团结,妯娌和睦,共商其是,共释其难。

七.夫妇和顺,以德兴家,严格教育,模范感召子女。

八.加强修养,和里睦乡,与人为善,童叟无欺,扶贫济困,急难相帮。

九.轻财重义,公平交往,不损人利己。

十.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勤俭持家,不奢侈,不赌博。

晏氏祠堂匾幅安排

左厅:二块240*100 安排捐款名单

右厅:二块240*100 晏氏宗祠重修记和建祠简介

一楼左边210*100 安排续捐名单

一楼右边210*100 理事会人员榜

二楼 180*90 族规和晏氏永定合派

二楼 240*90 晏氏源流和清水十景

下堂前:四块 60*120 孙中山提词

毛泽东提词

晏婴诗词

晏阳初诗词

晏氏名人

晏殊

晏殊 (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汉族,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代表作品有《清平乐·红笺小字》、《踏莎行·小径红稀》和《清平乐·金风细细》等。

晏阳初

晏阳初,1890年10月出生,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宗祠祭祖仪式编辑

2015年4月5日清明节,晏氏宗祠主要宗亲齐聚一堂,祭祖拜先。届时盛况空前,实是家族兴旺之典范。

祭祖内容

早晨10点到宗祠开会,12点到餐馆用餐,下午2点由白岭支宗亲带领各宗亲去缅怀良寿公墓。届时鞭炮齐鸣,各宗亲举行缅怀仪式,开始讲话,鞠躬,献花等礼节。

关于仪式

每年的清明节都是晏氏宗亲祭祖的大日子,在清水桥河畔,各位宗亲齐聚一堂,缅怀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