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奚姓网 > 奚氏宗祠 奚氏宗祠

晋陵奚氏宗祠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奚姓展区
塘湾二十世孙 世明

     常州、无锡、江阴交界处,有古芙蓉湖者,方圆百里,烟波浩渺。今芙蓉圩者,俗称“蓉湖”,形如“仰釜”,为古湖之湖心也,由明周文襄公筑围而成。晋陵奚氏宗祠就坐落在圩东之塘湾村。

      元末明初,八叶定居苏州阊门的毅庵公,因避张士诚之乱而迁居芙蓉湖畔,成为晋陵始迁祖,更是晋陵奚氏之人文始祖。毅庵,讳庆,字乾一;其父讳自能,官至翰林学士。明初,毅庵公授晋陵博士,却仍隐居不仕,整日诗书盈门,耕读传家,成“一乡之望长”。十叶后,子姓繁衍,规模空前,后裔为“报本追远”、“光前裕后”,度地塘湾,掀起了全面修祠辑谱之热潮。

      奚氏宗祠始建于康熙三十年,即一六九一年。首建为一进三间,其后又于乾隆十年、嘉庆九年分别扩建前后二进,终使规模完备。全祠三进九间,修葺过程竟跨一百十三年之久。立于乾隆四十五年之《奚氏宗祠碑记》,真切地展现了奚氏修祠辑谱之历程,至今保存完好。至咸丰庚申,宗祠被火,化为焦土。同治起先后重建,逐步恢复原样。光绪末年,由两朝帝师翁同龢亲笔题写 “衍庆堂”匾额,悬挂于二进门庑之上,更使奚氏宗祠蓬荜生辉。惜文革期间,匾额已毁。新千年以后,随着祠谱文化之复兴,在族内有识之士大力倡导下,从二千零四至零六年共计三年,《奚氏宗谱》第十次续修玉成。接着,二十一世孙国松重资倡捐,奚氏宗祠全面修复,于二千零七年告竣。二千零八年二月,奚氏宗祠被列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奚氏宗祠三进九间,全祠布局合理,气势恢弘。粉墙黛瓦,超檐式的门楼,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厚重灵动的龙凤脊,外形上体现其巍峨高大,气势轩昂。祠内功能齐全,文化气息浓厚,楹联、匾额、碑记、书画总达四十余幅。

     前进为门房,中进为厅堂,后进为享堂。正门门楼上石刻“奚氏宗祠”,二墙门内侧悬挂匾额“古风犹存”,由淹城博物馆馆长王岳群题写,外侧门楼石刻“奏假思诚”四字。中进有抱柱楹联两付,正堂上方悬挂由常州著名书法家、后裔德椿所书“衍庆堂”匾额,东厅壁镶嵌《乾隆碑记》,历史悠久;西厅壁为《复修碑记》,推陈出新。全进厅堂、川堂、账房布局依旧。二三进之间由围廊相连,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东墙为碑廊,共十二块,录本次祠谱并举概况,并有奚南薰、苏慎、朱炳国等题词。三进为享堂,神橱耸,遗像列,享位设;正中悬挂“洙泗源流”匾额一块,着力彰显着奚氏宗祠之人文特色。

     从科技创新之成就看,无论是受姓始祖“车正”奚仲崛起山东,还是唐代 “奚定邦墨”享誉海内,再如清末常州机器工业始祖奚九如实业兴国,其科技成就与聪明才智可见一斑。从人文风韵之素养看,圣门七十二贤之一、世谱始祖奚容蒧满腹经纶,宋郑懈榜进士、南渡始祖奚若冲开拓江南,乾隆张书勋榜进士、焦溪奚寅文韬武略,迁常始祖毅庵公遗泽留香,近代台湾书法大家奚南薰名震东瀛,足以见其儒雅风流,源远流长。从社会地位之显赫看,二十四史之中,奚氏先祖军功赫赫,名垂青史,不胜枚举。宋代《百家姓》中,作为小姓奚氏列四十五位,以及本支奚氏在民族融合中卓识远见,决非一般姓氏可比。从民族复兴之责任看,无论是商汤左相奚仲虺挽狂澜于既倒,作《仲虺之浩》以安邦定国,睿智无限,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江阴北渚奚佐尧,在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中身先士卒,英勇就义,无不体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民族大义。

     自宋若冲公南渡,晋陵奚氏即同根共源,一脉相承。后裔主要分布在武进、无锡、江阴地区,而位于三县交界之蓉湖塘湾,即为其枢纽也。同代立谱者有常州蓉湖之《晋陵奚氏宗谱》和江阴北渚之《北渚奚氏宗谱》,后蓉湖又分出焦溪、三井等支谱。

     回首芙蓉湖,烟波浩渺龙蛇区;展望芙蓉圩,沧海桑田鱼米乡。真可谓:洙泗源流蓉湖情,耕读传家留香馨。裔孙云集塘湾里,晋陵奚氏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