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家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东200米,是一处文化艺术遗存。
武氏家庙俗称"武氏家祠"、"武义将军庙",是肥城市保存完好的一处家庙建筑,也是肥城市最完整的家庙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以及建筑艺术研究价值。有关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后指出,其建筑考究,规格较高,为研究家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大殿两侧设立小室,在古建筑中极为少见。
武氏一族兴于元代,始祖武圃是破辽大将军,后代继承了先辈的尚武之风,代代忠勇,共出了8位将军、2位元帅,其中一个做了成都镇抚千户侯,持有朝廷颁发的银牌。元末红巾军起义之后,武氏解甲归田,开始了诗书耕读的生活。流传下来的武氏族谱记载了从元初到清光绪年间历29世的武氏家族历史。尤为可贵的是,族谱中的《时世考》、《奉符考》等部分,将历史大事及孙伯一带的历史沿革、历代归属详加记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像著名的朱氏、颜氏等大家族一样,武氏也有严格的《家训》,更为特别的是,《武氏家训》中还有《祭田说》、《族长说》、《元旦节礼说》等篇目,对古代祭祀的典仪礼法、服饰次序等细节一一备述,为后人了解当时的宗族观、道德观、对田地的崇拜等等都提供了活生生的历史参照。
武氏家族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虽然武氏家庙只创建于清代,但其家族历史悠久。元代大德年间,其始祖武圃就被封为武义将军,征西副元帅。其家族二世至八世中另有十人被封为将军。武氏家族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有:二世武安,武圃四子,元大德年袭封武义将军,征西副元帅;三世武仙,字岩宾,宪宗时封宣武将军;三世武深,字浩源,大德年封显武将军;四世武元,字文长,元代至元年间敕封位宣武将军;四世武全,字仲元,武仙次子,授武信骑尉;四世武进,字君光,大德年封显武将军;五世武国贞,武进次子,封显武将军,征西副元帅,川西万户总管;六世武祥,国贞子,封武略将军,河南副元帅;七世武士英,授怀远将军,季阳翼指挥使。
武氏家庙创建于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由武氏二十二世孟起公、圣训公、鲁珍公于庄头村偏东创修祠堂三楹。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二十世海如公、富业公、二十二世贞起公,增加了门墙、桥梁。清乾隆辛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二十五世永高洎等12人对东壁予以修补,祠堂北建新祠堂,堂东西各为小室,存祭器。堂前东西为厢房、仪门,仪门左右为便门。
武氏家庙总占地面积9170平方米,建筑风格浑厚别致,独具一格,是肥城市现存为数不多的家庙之一。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砖石土木结构,前廊式,大殿东西两侧为小室,大脊和垂脊通体雕刻缠枝花卉纹饰,大脊两端各有一吻,吻的形状不似鸱吻,不知为何种兽类。其吻的风格在省内也为数不多。整座建筑檩梁雕梁画栋,其文物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武氏家庙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它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艺术瑰宝,让我们去思考、探索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