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吴姓网 > 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

大埂吴氏宗祠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吴姓展区
眼前的宗祠,系一百多年前重建。清康熙年间,吴庆云携妻带儿从安徽歙南溪北(今安徽歙县),经开化马金入境。见此处后有靠山、边有泉水、前有溪流,遂定居于此。后建宗祠,一日焚香拜祖引燃宗祠边古树,进而焚毁宗祠。道光年间,全族集资再建宗祠,保留至今。

  宗祠有三门:中正门、左入孝、右出悌,反映出吴氏先人礼仪教育:在家孝顺父母,出外敬爱兄长。依宗祠建有“毓秀学校”。能进入毓秀学校学习,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这个学堂只有家庭富有的人,或是秀才等才能进入学习。”原村委会主任吴士益说。

  吴氏宗祠是高规格建造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即为证。“占地3亩,长150尺,宽55尺,三大进。”“左右大走廊,进门见戏台,中天井,天井前有四根圆石柱擎起的近百平方米的倒挂莲花宝座。四石柱上牛腿有寿星赐福、童子拜观音和南极仙翁等精雕细刻的图案。”

  解放以后,宗祠曾是大埂乡中心小学,70年代为辉埠镇完全小学,1996年学校搬出。岁月流逝,吴氏宗祠业已破落。粗壮的藤蔓爬满墙壁,“毓秀学校”4字还隐约可见。宗祠内,顶塌椽落,倒挂莲花宝座也仅保存在村民的脑海中。惟余三四十根石柱、木柱矗立祠内。绕祠一周,高出祠内建筑的封火墙挡住外来火苗,却挡不住日寇的炮火。在宗祠的后墙,吴士益告诉记者,此处曾被日寇飞机扔下炸弹炸毁。边上的古柏上还留有一个大大的弹孔。

  古柏有10棵,皆一人难抱之。细看古柏上的裂口,似是日寇狰狞面目。吴士益说,这几年古柏好像又恢复了生机,越发枝繁叶茂了……

  如今,大埂村人已经启动了宗祠的修复工作。宗祠内,有六七位村民正在整理、打扫。村党支部书记吴清芳介绍,先将椽、梁等修好,盖上瓦保证不塌不漏。之后,再想办法尽量恢复原样。以前被盗的牛腿等文物,也在积极追索中。虽说还面临资金紧张的困难,但相信不久的将来,宗祠将再次恢复生气。

  古民居——徽式建筑错落有致

  大埂村现存清末建筑4幢,民国时期建筑9幢。古民居何以这么多?离不开大埂村先辈的辛苦付出,他们靠山吃山——烧制石灰贩卖。“土改时期,统计了一下大地主就有28位。”吴士益说。而徽派建筑风格,源于他们的先辈是从安徽迁居至此一直保留下来的。

  初到大埂,便被宗祠前一对六边形石柱所吸引。石柱高约70厘米、宽约40厘米,中有直径约15厘米、深约20厘米的圆洞,石柱四周还刻有长方形线条作为装饰,下有一略大的六边形底座。走进古宅,再次见到相同样式的一对石柱。这是什么?请教吴士益之后,才得知这是旗杆石,只有考取“拔贡”功名之后才配拥有旗杆石。

  大埂村有三对旗杆石,皆为一人所得。其原居大宅,朝廷赐一对旗杆石立于大宅前,一对立宗祠前。后其再建新居,又赐旗杆石立于新宅前。

  采访回来之后,查阅资料得知,拔贡是清朝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而查阅清朝旗杆石图片,却只找到长条状的旗杆石,像大埂村这样六边形、矮且粗壮、中间凿洞用以插旗杆的却没找到。是有什么讲究,抑或是皇朝更迭造就旗杆石形制的变迁?这只有留待文物专家解答。

  两进三开间或两进五开间,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巍峨的大门楼,精雕习镂的门窗,参差有序的马头墙,这是大埂村古民居最为显著的特点。走进其间,石雕、木雕、砖雕随处可见。镂雕、浮雕或是圆雕等雕刻手法灵活运用,梅兰菊竹、人物故事等景致,异常精美。

  但大埂村各古民居亦有各自特点。在一间古居,记者就被门口地上的一幅图案所吸引。该图长约3米,宽约1米,绘有双羊四鹤。中间两羊,两头相向低头吃草。两旁各两只仙鹤,一只在上方飞翔却回头视下方,一只伸颈视前方,显得情意浓浓。国人喜羊,将其视为吉祥、富裕的象征,而羊羔跪乳更被视为孝道。将这幅图置于进门就看到地方,不就是寓意家庭幸福、美满、富裕,又时刻提醒人们要时刻牢记孝道,要尊老吗?而仙鹤寓意延年益寿。四只仙鹤,或许就是希望全家都长命百岁吧。

  虽经百年历史,但整个图案平整光滑,动物图案更是线条清晰。吴士益介绍,古人无水泥,地面采用石灰拌桐油铺筑,而图案的线条则是用一小块一小块的碎瓷片铺成的。细细查看线条,果真如此。羊、仙鹤身上的线条用白瓷片铺成,羊角、足、草、鹤足等是用蓝色的瓷片铺就。

  而在另一间民居内,却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出这样美好愿望,在梁顶上用细木条拼装、各约1平方米大小的“福寿禄”三字。此3字皆如印章般的反字,是否是寓意“福寿禄”倒,“福寿禄”到?抑或是表达其他的寓意。

  在民居内,还保存着一件古朴的防火器材——千斤缸。“现在几乎找不到这样的千斤缸,原是一对的,可惜有一个不慎打破了。”

  行走于古民居间,为独具匠心的毓秀塘、刻双羊四鹤图、设置千斤缸,以及众多精美的雕刻而赞叹不已。但心中总感觉少了一点味道,细想才体会到少了一点古味,崭新的现代建筑冲淡了古味,平坦的水泥路面掩盖了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