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王姓网 >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

南京明代王氏宗祠保存至今 记录南京栖霞消失的地名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王姓展区

导读:王氏宗祠初创于明代。清咸丰年间,王氏宗祠未能逃脱毁废的命运。光绪二十一年(1895),王氏族人重建王氏宗祠,留存至今。2009年和2011年,王氏族人自筹资金,对王氏宗祠再次进行了修缮。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砖雕

王氏宗谱

 

南京地区的老祠堂不多,保存下来的家族宗谱也较为少见。在栖霞就有这么一个村子,不但保存着建于清代的宗祠,而且还有历史悠久的宗谱,讲述着绵延已久的家族故事。

 

千百年来,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宗祠和宗谱,在中国的乡野间,赓续着一代代人无法丢弃的家族传统。

 

“太原两晋家声久,靖安三槐世泽长”,这是南京栖霞区龙潭街道王家大村王氏祠堂的一副对联。

 

王氏宗祠初创于明代。清咸丰年间,王氏宗祠未能逃脱毁废的命运。光绪二十一年(1895),王氏族人重建王氏宗祠,留存至今。2009年和2011年,王氏族人自筹资金,对王氏宗祠再次进行了修缮。

 

现存王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前后二进。祠堂进深约13米,宽约18米,凸显了宗祠庄严肃穆的形象。

 

第一进宗祠大门,左右为厢房,迎面分别开两扇窗。宗祠大门前,有避雨走廊,大门门额上,新镌“王氏宗祠”四字,两旁刻有一副对联。跨过石质门槛为庭院,地面由青砖铺成。院内左边有一口老井,右边为一厢房,有窗。窗下砌台,台上镶嵌着光绪年间修缮宗祠时雕刻的“王氏宗祠”四字四块方形青砖和一只石鼓。

 

第二进为五楹正屋。宗祠正屋正中为三层木制神龛,供奉着王氏一世至四世祖先牌位,底座铭刻“三槐堂”字样。两侧的木梁上,分别挂着四块由王氏族人摘录的介绍王氏宗祠及《王氏宗谱》的展板。屋内还摆放着两张长条桌,为祭祀时摆放供品所用。

 

王氏宗祠至今已有118年的历史,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南京新发现目录之中。

 

王氏家族堂号“三槐堂”,《王氏宗谱》有“挂谱”和“睡谱”之分,分别装在两只木箱内,藏于宗祠。

 

笔者所见《王氏宗谱》,为2005年王氏族人依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王氏宗谱》续修之谱的线装复印本,此套《王氏宗谱》共计20卷。

 

《王氏宗谱》封面题“王氏宗谱”和“三槐堂”,繁体竖写。版芯题“王氏宗谱”和“三槐堂”。每页左上方编有页码。每卷之首,题签“江宁句邑靖安厂王氏重修宗谱”。续修《王氏宗谱》重录了民国三十五年(1946)《王氏宗谱》内容。

 

《王氏宗谱》 卷之一至卷之十四,即民国三十五年(1946)宗谱内容。《王氏宗谱》 初创于康熙五年(1666),王蕃昌初创,距今347年。其后,先后十一次修谱。

 

《王氏宗谱》奉王枬为始祖。王枬生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卒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祖籍山西大宁。元至正壬午科(1342)进士,赐文林郎,当过绩溪县令。罢官之后,游历于金陵,择长宁乡仁里落户,后途经句容华阳北乡花墓村,遂“卜庐而居”。

 

历史上,王氏为官入仕者并不算多,据《王氏宗谱》“世表”记载:明嘉靖万历年间的王梓,为邑庠生;明嘉靖万历年间的王标,当过苏州府吴县教谕; 明嘉靖万历年间的王启元,当过嘉兴县令;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的王绪昌供职布政使司。

 

王氏现存两部民国三十五年(1946)《王氏宗谱》。两部宗谱,一部曾被深埋于地下; 一部曾藏于床铺之下,由此而躲过历次劫难。保存至今,已是相当不易。

 

王氏族人乐善好施。如:王焕章,字佐尧,当过“耆长”。耆长,过去就是专门逐捕盗贼,保一方平安的人。王焕章还是个生意人,他乐善好施,“年逾弱冠,即纳粟以荣身”,也就是说,他20出头,就开始捐献粮食。在荒灾、水灾年份里,王焕章捐赠的粮食,不仅比本村的人多,而且比其他村子的人多出好几倍,因而“人乡四图,孰不沾其恩泽。”

 

检阅《王氏宗谱》,其中不乏百岁寿星。如:十世王绪昌,字绳毅,在布政使司供职。“万历丁亥年四月初七日丑时生,康熙壬寅年十一月十七日殁。”万历丁亥年,为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康熙壬寅年,为康熙三十一年,即1692年。计算下来,王绪昌享年105岁,可谓长寿之星。由此可以看出,王氏族人知足常乐,豁达开朗的精神状态。

 

《王氏宗谱》中载有许多地名,如:长宁乡仁里、靖安厂、百家跳、天宁洲、带子洲、花墓村、铜冶山、五岐山、荡子山、金校椅、杨柳泉、烟墩等,这些地名部分已经消失,也有的还在使用,这对研究南京栖霞及周边地区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氏宗谱》为我们研究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